首页 理论教育 静宁文史大观:洋务精英米协麟的创举

静宁文史大观:洋务精英米协麟的创举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道光年间,米协麟出生于一个耕读的平民家庭。金、李与米协麟相商,增集股份,联系了一大批热心时务的北洋文武官员,据情转禀李鸿章批准。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奏清廷,委派东明知县米协麟和候补知县戴华藻等招集商股银2万两,筹办官督商办性质的山东峄县中兴矿局。

静宁宦迹史上,担任州牧县长的回族人物共两位,一位是光绪十七年(1871)任知州的山东济宁人米协麟,另一位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县长的西安市人马子健。

米协麟(1829—约1904),字瑞符,号景韩,晚清洋务运动的先驱者。道光年间,米协麟出生于一个耕读的平民家庭。他自幼刻苦读书,二十岁中秀才,同治元年(1862)中举人,同治九年(1870)任济宁泗水县训导,举立身经世之学以勖勉诸生,士风因之一振。同治十三年(1874),参加会试,中贡士第二名、殿试三甲二十二名进士。原分福建即补知县,因亲老告近,改分直隶。时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派其在营务处任职。“派赴各署审讯上控案件,逐次清结,声名籍甚”,遂“大蒙赏拔,叹为干济才”。因海运出力,保直隶州知州升用,后调任东明县知县,其间投资峄县矿业,光绪四年(1878)始参与创办中兴矿局。光绪八年(1882)丁忧服阕。光绪十年(1884)五月服满,调甘肃文县知县。后调平番(今永登)知县,平番地当西宁新疆伊犁运饷通行要道,经治理,匪患敛迹,饷道通畅。光绪十四年(1888),驻藏大臣长庚过平番询藏中大计,以“道路险远用兵不便,宜和平办理”对之,甚合庚意。光绪十六年(1890),升静宁州知州。旋为蜚语中伤,年中即获甄别,后以教职改选。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十六岁致仕。归里后著书自娱,不问外事。约逝世于1904年,享年76岁。

米协麟先为地方学长,传承祖上教书育人之衣钵,力倡经济致用之学,一扫雕虫摘句的陈腐文风,桃李遍及桑梓,士林仰为北斗,此其一;继宰地方州县,目光远大,抚绥有方,惠及僻远,此其二;而他一生的绚丽亮点更在于与时俱进,参与洋务自强运动,在无任何先例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孜孜探索,成功地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中兴矿局,影响深远,足令国人扬眉,使史册生辉。

据他的后代回忆,早在米协麟任李鸿章营务处属员,兼东明知县时期,因其思想开明,办事得力,深得李鸿章倚重。光绪初年,米协麟曾建议立官局于峄县,发展民族自己的矿业,与枣庄表亲金铭、李朝相等集资在县立案,于光绪四年(1878)正月办起砂石大窑,但因资金短少未能出煤而停工。金、李与米协麟相商,增集股份,联系了一大批热心时务的北洋文武官员,据情转禀李鸿章批准。光绪四年(1878),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奏清廷,委派东明知县米协麟和候补知县戴华藻等招集商股银2万两,筹办官督商办性质的山东峄县中兴矿局。翌年,李鸿章委派米戴等一行人到峄县实地考察。

参与人员考证矿脉水源,风土人情,规划兴办事宜,历尽艰辛,却往往遭到思想守旧的地方官吏的阻挠干涉。峄县县令李子峨,无端指责开矿为不务正业,打报告给山东巡抚周恒岐,要求对戴、米查办,甚至要将金、李关进大牢,绳之以法。事情传到中兴名臣、洋务派领军人物李鸿章的耳中,他火冒三丈,斥责周恒岐说:“尔为直隶藩台时,米系直隶属员,其人朴实耐劳,兼有学问,尔不知乎?”大长了实干家的志气,灭了保守派的威风。

在李鸿章的有力支持和官绅合作努力下,光绪六年(1880)春节后,中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民族工业企业宣告诞生。在给矿局命名时,金铭提出“中兴”二字,戴、米二人认为当然有一定理由,但有复兴以前所办砂石大窑之意,立意太偏,境界不高。金铭进一步解释说:“非指复兴之‘中兴’,是取意‘中堂’‘中国’两意之中兴。”这一升华,使戴、米二人拍手称善,遂定名为“中兴矿局”。

“中兴”崛起后,继续招股,扩大规模,光绪七年(1881)春,购来大机器,投入生产。创办人戴华藻、米协麟、金铭等“元老”,每日无事必相约并马而出,遍阅矿区,生产情况,一一记录于册。创始者们的苦心,于此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矿局于1882年出煤。光绪九年(1883),李鸿章奏准,中兴矿局享受税收优惠,进一步促进了矿局发展。三年后,矿局发展到煤井12处、矿工超8000人、形成日产煤120吨的规模,成为国内三大煤矿中唯一的民族工业企业。由于矿区经营得法,信誉日隆,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其子张学良的名义参股,父子在中兴公司持股坐东的时间长达21年,张学良经常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从中亦受益匪浅。

米协麟在1884年5月28日丁忧服阕期满后,赴甘肃文县就任知县,戴华藻也授职东明知县,这一年,他们都告别中兴同仁,各自赴任,但他们都是中兴公司的终身股东。米协麟在甘肃居官十年,1894年致仕归里,晚年始终关怀着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兴煤矿事业的发展,关注着下一代在峄县、宁阳磁窑的创业进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米协麟的长子米汝厚集资三万现大洋,承领了枣庄矿局宁阳矿区,成立了华丰煤矿公司。1929年公司改选时,米汝厚辞去职务,由他的儿子米寿昌接任经理职务。米家祖孙三代“世守矿业、艰苦备尝、屡兴屡仆,愿为国家谋富强,为万民谋衣食”的创业精神和智慧,是华夏儿女的共同财富,弥足珍贵,应该永续传承,济民利世。

话说回来,米协麟于光绪十六年(1890)升任静宁知州,旋为蜚语中伤,清廷以“听断糊涂,难膺民社”为词,“着开缺以教职归部选用”,使静宁永远失去了一位能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开拓能力的实干家、领路人。静宁虽远处边隅,地瘠民贫,诚然无丰厚的资源以资利用,但倘能给米协麟提供开创的机遇、施展的空间,相信此公会扬长避短,引进山东沿海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使静宁传统的家庭作坊、轻手工业扩规模、上档次,是不难办到的事。

米协麟一生著作丰富,《济宁直隶州续志·艺文志》中所列的篇目有《辽左陇右边防说》《西藏时务说》《辽左陇右铁路议》《时务说》《忧时处士问答》《海上刍言》《保护朝鲜论》等等,均为经时济世之文,充分展现了洋务派学者官员的务实风采。他在百多年前即已思考“陇右”修建铁路的大计,其胸襟开阔,深谋远虑,能不使人五体投地,自愧弗如?

米协麟学力深厚,儒伊兼修,是参与编辑《清真释疑补辑》一书的“同教诸君子”之一,在教内外有崇高的威望。光绪二十年(1894),清朝回族名将左宝贵在故乡山东平邑县地方镇捐资重修清真寺,米协麟撰写《左军门捐资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末署名“赐进士出身、诰授奉议大夫、甘肃升用直隶州、前静宁州知州瑞符米协麟撰”。其文感情真挚,文理兼优。其碑经历“文革”,幸得留存,现矗立于山东平邑县地方镇清真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