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宁历任知州中,有一位习武不辍,绝无官场酸腐宦气的知州,他叫赵桂芳。
赵桂芳,咸丰中知静宁州,陕西凤翔人,进士。《陕西通志》对其介绍几乎阙如,倒是《甘肃新通志·循卓》中有一段话,简明概括了这位不同流俗的地方官守的风采——
(桂芳)有儒风,无宦气。为政则折狱严明,抑强扶弱,人敬惮之。稍暇,即亲诣书院,与诸生讲经论史,款款曲曲,无异生徒。去之日,士民攀辕送者,络绎不绝。
赵氏初知静宁,应该是在道光末年。在静宁,他“断案严明,劣绅恶棍贪吏敛迹。杜绝请托,革除积弊,一时地方安定”,树立了自己廉吏的良好形象。同时,他重教劝学的一贯作风也得到地方士人的高度评价,赞誉之声不绝于途。
天有不测风云。咸丰二年(1852),随着陕甘总督琦善滥杀雍沙番民而被弹劾,赵知州也无辜牵连,在宦途上栽了第一个跟头。事情大致经过是:道光三十年(1850),时任陕甘总督、青海办事大臣的琦善,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轻易发动了对青海柯柯乌苏地区的“清剿”。为谎报战绩,竟对雍沙无辜蒙古族牧民滥杀滥捕,恣意残民,令人发指。咸丰元年(1851),蒙古王公、内外大臣交章弹劾琦善。咸丰帝即派员调查,得出率意妄杀、刑求逼供的真相。翌年,琦善被革职流放吉林效力赎罪,株连波及甘肃布政使张集馨以下十余人,其中就有静宁知州赵桂芳。小小知州赵桂芳以“始终其事”的罪名,也被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好在,咸丰帝心底里认为琦善是个难得的治国人才,四月戍边,十一月即予“平反”,带病复出,并赏三品顶戴。爱屋及乌,赵知州自然官复原职,调往河州,仍做他的太守去。
河州,旧称枹罕、导河,今名临夏。这里是古老的黄河文化早期发祥地之一,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各类古文化遗址闻名遐迩,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贾云集之地,浩浩黄河,流经其间,堪称“河湟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赵桂芳莅任后,一如既往,抓教育,抓备战。如慕寿祺先生《甘青宁史略》所载,他“初历河州,即捐廉募城防队数十人,日加训练。公余自习流星锤。或阻之,桂芳曰:‘东南半壁已失,西北其能无事乎?……吾乐此不疲者,将以自卫也。’”河州境内的积石关,建自明代,屹然雄踞,地险天成,赵桂芳在原墩基础上重加增固,取名“静安”,以明保障。“积石锁钥”因此成为河州八景之一。
河州人至今更为津津乐道的,则是赵桂芳的高强武艺和他对“天启棍”的奖掖扶植,使其发扬光大。据民国年间编纂的《导河县志》记载,天启棍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从山东传入甘肃的。《导河县志》写道:“王富海,俗名王大脚,咸同年间近古稀,精技击,幼从山东得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招,习之娴熟,有滴水不能侵身之妙,故陇上武术家称大脚为宗师。”据传,赵知州深谙武技,尤擅流星锤。其使流星,变幻莫测,疾如闪电,在当地有“赵铜锤”之雅号。而王富海曾是县衙门里的班头。经常随知州赵桂芳出巡,鞍前马后,不离左右,颇得赵的赏识,亲为指点改进,受益匪浅,也使天启棍术渐臻成熟,影响日剧。外来武林高手,莫不屏息敛手,甘拜下风。旷世绝技,至今犹传为美谈。(www.xing528.com)
同治初叶,陕甘动荡,赵桂芳出知秦州。元年(1862)闰八月,他一身二任,率兵三百把守关山要隘洪家滩,旋退弓门寨,作壁垒坚守之计,不幸遇袭兵败。朝廷不问青红皂白,相关官员均受到严惩,赵桂芳革职留营,戴罪折过。屡受不公平待遇的赵桂芳没有消沉,没有颓丧,忍辱负重,艰难前行。通过《同治实录》的零章片断,我们看到面临分崩离析的帝国对这位国之干城的依赖和重托——
……曹克忠现同雷正绾会剿萧河城彰义堡之贼。规复固原。军情万难松劲。仍著该护督饬令赵桂芳就原部勇丁二千余名。力筹堵遏。一面分兵兼顾,一面严防省城……
……陶茂林等军俱为近省贼势牵掣。未能调拨。著杨岳斌、恩麟,即饬张华所部阶州得胜之师。会合赵桂芳勇丁驰往洮州并力围剿。迅歼丑类……
正是由于像赵桂芳这样的中流砥柱奋力拼搏,西北局势才得以扭转,如涸辙之鲋般的众生才得以沾霖复苏。
就“赵爷”自身而言,上堂审理刁顽,神目若电;下堂舞弄流星,功夫了得!可谓一身二任,文武双兼,在晚清颓靡不振的官场中如凤毛麟角,实属难得。话说回来,赵桂芳两次“落水”,也是由于他人无法企及的将才所招致。设若他是庸吏一个,琦善会点将到他头上,出征青海,以至横遭天谴,戴罪流放?设若他只擅舞文弄墨,上峰又怎会让他率寥寥三百羸弱之卒,把守关山要隘,遭袭受罚,戴罪赎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