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宦迹史上,伍葆光无疑是一个最不光彩的名字,震惊朝野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集体贪腐案中,他是被砍头的五十六名官员之一,以故遍查广东伍姓族谱,不见其人。
伍葆光,字不详,广东兴宁(今广东兴宁市)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六月,礼部带领从全国各省选拔的五十二名贡生觐见皇帝,其中伍葆光等十四名优等者被“著以知县试用”,分赴各地上任。作为非进士出身,甚至连举人资格也没有的伍葆光,一经引见就立马“试用知县”,这等机遇,可不是等闲能碰到的。也许是出于对圣恩眷顾的回报,伍葆光在静宁任所确实干出了不少成绩,民国《静宁县志》说他“多善政,治匪有法,风俗移易。每朔望,设席延儒讲论文艺。重孝悌,敦人伦,劝农桑,厚民生。试生童尝以茶点拔前茅者,奖励有加。民风士习一趋于正”。评价之厚,亦属少有。
正在伍知州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甘肃官场“大地震”的冲击波瞬间断送了他的官声、仕途还有身家性命——
乾隆四十六年(1781),朝廷连连接到甘肃连绵大雨的奏报。乾隆一听生疑:此前甘肃一直报告频频大旱,为何兵兴,却“连绵滂霈,数日不止”?乾隆由此认定:“是以前所云常灾之言全系谎捏。”官员谎报旱情必然是为了贪污国库的赈灾粮食。乾隆下令和珅、阿桂查办此案。此时恰好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赴避暑山庄觐见,立即被逮捕审讯。王在百般抵赖后终于揭发了甘肃官员集体冒领贪污赈灾款项的事实——7年前,驻兰州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因甘肃地瘠民贫,在全省实行“捐粮入监”,即出卖国子监监生的名额,筹措赈灾物资。原来国家规定只准捐谷,每40石换取一个监生名额。但勒尔谨与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勾结,擅自改变规则,规定以55两白银换一个监生名额。王亶望与兰州知府蒋全迪为各县谎报灾情,定出收捐数额,再由布政司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照单开赈。当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发现“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一度想停止,却禁不住诱惑被拉下水,非但不向皇帝据实陈奏,反而私改程序,使贪腐愈演愈烈。几年之内,甘肃全省捐银收入超过一千万两,被各级官员全部侵吞。不仅如此,甘肃竟然宣称要盖仓库储存子虚乌有的捐粮和雇佣运粮夫役,又骗得户部20万两白银,中饱私囊。初步摸清案情后,乾隆大为恼怒:“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甘肃共有直隶州六、直隶厅一、州六、厅八、县四十七,上谕列有贪官知县、署知县63员,知州5员,同知3员,通判5员,县丞2员,共81员,另谕又载了21员,侵盗银两一千两以上的甘肃省府州县官员,共计102名,确是“全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有罪”。
于是,一场“打虎运动”迅即展开。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三十日,皇帝下谕,命将王亶望立即正法,赐勒尔谨自尽,王廷赞绞监候。通计至十月,贪污白银2万两以上的案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甘肃官场几乎一空。(www.xing528.com)
在这场如今被称为“塌方式”的腐败中,区区平凉府,涉案官员就达十九名之多,其中问斩官员有:静宁知州伍葆光,固原知州那礼善,泾州知州陈常,平凉知县赵杬林、沈泰,镇原知县墨尔根额,灵台知县顾汝衡,隆德知县舒攀桂,庄浪知县詹耀璘,庄浪县丞闵焜等10人。其余瘐毙、发遣、杖流、查抄、革职不等。据两广总督觉罗巴延三和广东巡抚李湖二人合具奏折显示,广东省籍涉案官员有七名。接到军机处查抄原籍资产的上谕后,督抚巴、李不敢怠慢,立即部署委员,责成督粮道杜琮、惠潮道韩朝恒、琼州府肖应稙率同该管府州县查明封贮,造册申送,并遵将应讯犯属,押解到省。籍隶兴宁的伍葆光,家属俱随任所。兄弟六人,未经分晰,现在同居,家事由他的二兄伍谦管理,所抄出财产,一例造册入官。伍家另有当铺二间,存架货物,皆系民间粗布衣服,并无细软物件。负责查抄人员做了变通处理:将期满未赎的当物就地估变;未满期限者,限止本年十二月底止,免息听民赎取。逾限不赎,一体变价拍卖,没入国库——真可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伍葆光最终定案是侵冒银三万一千七百六十八两,开销添建仓厫银五百八十八两,二者合计三万二千余两。按乾隆设定的凡贪污二万两以上者杀头的规定,伍葆光的人头怕得落地两次。查抄其原籍家产的清册我们无法看到,从不动产田地房产看,仅有当铺二间,存当货品俱属不上档次的民间衣物,财不大气亦不粗。弟兄六人同居一处凑合,家眷长期随夫任所,没有在原籍呼奴唤婢、安享尊荣的记录,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侵吞三万余两银子的大贪官。
平日缺乏管理监督,清浊不分的病态官场,一旦发作,则良莠难辨,玉石俱焚!国库粮银亏空,伍葆光固难辞其咎,然而他的官宅、原籍是否抄出了与之相当数量的赃银,换言之,伍葆光究竟是清官还是贪官?
恐怕,只有他本人清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