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代,功臣大将享有诸多特权,特别是子弟荫补武职、优先迁转的待遇,因此造就出一批绵延数代,几世为将的“将门之家”。曾任德顺军知军事的刘兼济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其实,刘兼济的事迹,史书并不多见,而其兄刘平因“三川口”之役而具知名度。
刘平和刘兼济是同胞弟兄,其父刘汉凝从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克河东岢岚、宪州,以军功累迁崇仪使。兄刘平自小受将门风气熏染,功夫过人,能骑善射。但他未受父荫,靠自己努力考中进士,旋因得罪权相丁谓,被调到西北边塞戍关。公元1040年春,宋与西夏在延州西北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史称“三川口之役”。鄜延环庆副总管刘平奉命迎战,杀伤西夏军数千人。酣战中,刘平左耳、右颈被流矢击中,与副将石元孙一起被俘,战事以宋军惨败告终。其弟兼济善骑射,读兵书知大旨,以父荫补三班奉职。三川口失利后,侥幸免于株连,后转任多职,亦多建树,卒于任上。刘兼济嫡子有几,史书未载,其从子有庆孙、贻孙、宜孙、昌孙、孝孙、保孙、季孙等七人。其中幼侄刘季孙为诸昆仲之佼佼者。
刘季孙,字景文,苏轼在给朝廷的推荐状里说他“笃志好学,博通史传,工诗能文,轻利重义,练达军政,至于忠义勇烈,识者以为有平之风”,评价极高。黄庭坚的《和刘景平》说“刘侯本将家,今为读书客。诗名二十年,风雅自推激。牛铎调黄钟,薪余合琴瑟。食无千户封,句有万人敌”,可见他文学造诣之专,然而早年却落拓无闻。据传,刘季孙始出仕任饶州酒务官,时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的王安石巡视该地,无意间看到刘季孙的“题屏诗”: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www.xing528.com)
王安石读罢大声称赞,颇为赏识。时当地学子请求王安石派一个主管教育的官,王安石马上就点刘季孙来主持,“一郡大惊,遂知名云”。
后来,刘季孙担任左藏副使两浙兵马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器甲和差使等),但他心有旁骛,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黄庭坚称赞他“颇类邺侯家,连墙架书册。残编汲县冢,半隶鸿都壁”。“邺侯”指唐朝李泌,藏书三万卷,诗称“一经韦相业,万卷邺侯家”。汲县冢即“汲冢”,史载晋武帝“太康元年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鸿都,汉代藏书之所。人言“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诗中这些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季孙收藏之丰,罕有其匹。
由于共同的志趣爱好,刘季孙和当时的文豪苏轼、王安石、米芾、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等相知甚笃,颇有交往。苏轼在《喜刘景文至》中说:“我闻其来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相看握手了无事,千里一笑毋乃迂。”真情醇谊,溢于言表。此外王安石的《答刘季孙》,张耒的《送刘季孙宰隰州》,米芾的《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等酬唱诗文流传颇广,时见于历代艺文辑录汇编之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题名《赠刘景文》的七绝,相信许多人童稚时便可倒背如流。该诗是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所写。时刘季孙58岁,“家事狼狈,赐第易主”,晚景凄凉。苏轼除了物质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外,更从精神上鼓励季孙,写诗共勉。前两句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为后两句张本;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菊残荷尽,虽然萧瑟冷落,但橙黄橘绿,依然饱含生机无限,不似春光而胜似春光。即使境况拮据,又何必意志消沉,妄自菲薄?人世真谛,一语点破,刘季孙有是知己,此生足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