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杰出英雄:从殷墟到大唐

杰出英雄:从殷墟到大唐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曾聚集了一群英雄豪杰,是他们撼动了强大无比的大隋朝根基,而这群英杰又大部分投奔了李唐,建立了强大无比的大唐王朝。因为侠义私自放跑一个朝廷要犯,翟让被判死刑入狱。李密是世家子弟,祖上和李渊的祖上同为北魏的八柱国之一。成绩卓著,这使得瓦岗寨很快成为全国最为显眼的一股势力。秦琼不用介绍,罗士信是《隋唐演义》中的罗成的原型,十四岁从军,是一个少年英雄。

杰出英雄:从殷墟到大唐

千百年来,在殷墟这块土地上,走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杰出英雄人物。

蔺相如,今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相村人。战国时期赵国位居上卿(宰相),是有名的贤相,外交家。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行索要“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据理力争,完璧归赵,为后人留下千年不衰的成语故事,他对同朝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主动登门负荆请罪,为后人留下“将相和”的美谈。蔺相如、廉颇团结御侮,共保赵国的行为,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隋末唐初是一个将星如云的时代!是一个让后世人景仰心潮澎湃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历史把镜头锁定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瓦岗寨!在这里曾聚集了一群英雄豪杰,是他们撼动了强大无比的大隋朝根基,而这群英杰又大部分投奔了李唐,建立了强大无比的大唐王朝。李世民正是依靠这帮人替他爹打下了江山,又靠这帮人为主要班底搞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进而又靠这帮人成为“天可汗”。

翟让,河南滑县南部万古镇妹村人,和徐世勣、单雄信都是同郡人,史载徐世勣(徐茂功、许茂公、徐懋功、李勣、李勤、李世绩都是这个人。)和单雄信分别是山东东明县和山东曹县人。

古代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有一个郡,叫东郡,管辖现在的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河北的大名等地。翟让原来的官职是东郡的法曹,此人武功高强、有胆略,且为人非常侠义。

因为侠义私自放跑一个朝廷要犯,翟让被判死刑入狱。有个叫黄君汉的狱吏非常崇拜他,是他的铁杆粉丝,认为这么个人才被杀了太可惜了!他认为天下大乱,翟让是可以做一番大事业的人物,于是他也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翟让给放了。

从监狱出来后,翟让很快在瓦岗寨占山为王,第一个来投奔他的人叫单雄信,第二个来投奔他的人叫徐世勣,就是演义中的徐茂功,也是后来的军神李勣。有这三人来打理山寨,他们很快把瓦岗寨搞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瓦岗寨出名以后,又引来了被称为小诸葛亮的李密!

李密,到瓦岗以后,以他卓越的政治远见说服翟让:“天下大乱,英雄正当其时也!打家劫舍是没有出路的,瓦岗要有广纳豪杰、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和规划。”李密是世家子弟,祖上和李渊的祖上同为北魏的八柱国之一。比起翟、单、徐自然是见识非凡。他到处活动,让一些小股的强盗归附翟让。成绩卓著,这使得瓦岗寨很快成为全国最为显眼的一股势力。于是,也遭到了朝廷的重点防范,派张须陀领兵围剿。

那么张须陀何许人也?历史上的张须陀是一个猛人、猛将,秦琼、罗士信是他手下的两个得力悍将!秦琼不用介绍,罗士信是《隋唐演义》中的罗成的原型,十四岁从军,是一个少年英雄。

李密雕像(照片由苏晓东提供)

翟让雕像 

罗成(罗士信)雕像

张须陀带领秦琼、罗士信来围剿瓦岗,把翟让吓够呛,想舍弃山寨逃跑。这时李密手捻胡须,哈哈大笑,说道:“怕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能听我的计策,保证让他有来无回!”

在李密天才般的指挥下,先诱敌深入,再出奇兵分割包围。很快把征讨部队打残了!张须陀几次冲出包围圈,又几次杀入包围圈救自己的部下,最后精疲力竭英勇就义。而秦琼、罗士信兵败后逃出投奔裴仁基。这一仗让瓦岗寨声威大震,让李密的声望大增,也让人看到曾经强大无比的大隋,真的有可能会倒下!

李密个人在瓦岗军中的硬实力、软实力都很快提升。李密又给翟让出主意:“现在昏君蒙尘,在江浙一带流亡,各地反王四起,百姓也正闹饥荒。凭您的才干,应该率军平定天下啊,怎能坐家当个小流寇呢,应该率军袭击兴洛仓(洛阳不远处一个国家粮库)。然后开仓放粮,赢得百姓的拥戴,到时候,咱若想要百万军队,也就是一个早上的事。我们要抢先制服别人,不能错失良机啊!”

翟让说:“我出身低微,威望不够,要实现您讲的目标,还是由您率兵攻打,我作为后盾支援您。”

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很快攻下兴洛仓。在痛斥隋王朝欺压盘剥百姓的各种恶行后,打开粮仓放粮,让正在闹饥荒的百姓任意去取。李密的好名声迅速在百姓中传播。他再让亲信秘密散播“十八孩儿坐天下”的童谣。瓦岗军的声望在民间迅速传播。得知粮库被抢,朝廷派刘长恭率两万五千人去讨伐,结果让李密打得全军覆没,只有刘长恭一个人跑回去了!经过这一系列的事后,翟让认为李密是天命所归,于是主动提议请李密任新的首领,称作魏公。

李密接掌山寨后,任命房彦藻(李密亲信)为左长史(相当于副官、幕僚长这类官职),邴元真(原为翟让部,因伏击张须陀立了大功,在山寨中的地位逐渐升高)为右长史,杨得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翟让为司徒(主管土地农业的官),单雄信为左威武大将军,徐懋功为右威武大将军。从这个权力安排可以看出,翟让被夺取兵权,仅任个闲职。单雄信、徐茂公的兵权也被左司马、右司马制约。

接下来的李密更是如诸葛附体,对阵隋军连战皆捷。而在好多人眼里,李密夺取天下,面南登基当皇帝几乎没有太大的悬念了!李密本人也越来越骄傲自满、越来越刚愎自用。好多将军们也开始对李密不满。翟让的哥哥尤其后悔。埋怨道:“你不想当皇帝我来当啊,为何要让给别人?”翟让的部将王儒信鼓动翟让做大冢宰,统领百官,逐渐收回权力。大冢宰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但翟让不为所动。但这事还是传到李密耳朵里了。李密下了除掉翟让的决心。于是,设下鸿门宴,杀了翟让和他哥哥以及王儒信,徐懋功也被砍伤。单雄信等人被突发事件吓得跪地求饶。而后,李密声称对所有人都不再追究,要求大家还像原来一样各司其职。

李密杀翟,造成了人格不能服众,最终导致了失败。

邙山之战李密战败后,王伯当劝他率兵和徐懋功会合,徐懋功手里还有不少兵马,以图东山再起。李密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他清楚地知道,这次他之所以惨败,都是翟让的旧部和王世充暗中勾结的结果。谁知道徐懋功和王世充有没有勾结啊?即使没有勾结,他李密现在是虎落平阳,曾经差点杀了徐懋功,把徐懋功砍成重伤,这时候主动送上门去,他害怕徐懋功借机为翟让报仇!就这样,李密放弃了他的生门,万般无奈下,李密走向了他的死门:投奔了李渊!无奈地喝下自己酿的苦酒!

李密来投,李渊当然高兴,毕竟李密手下还有些兵马良将,单凭李密的名头愿来屈身他,就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李渊对他非常客气,还把表妹嫁给他,但是,就是不给他实权。

李渊派李密去招抚他以前的旧部,李密应允。走到半路,李渊后悔,招李密回来,李密知道李渊对他起疑了,决定反叛,不听王伯当苦劝,结果被李渊的部将盛彦师伏击斩杀。

接着,徐懋功(李勣)、程知节(程咬金)、秦琼先后归顺秦王李世民,瓦岗寨谋士魏徵归顺太子李建成。

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父亲李渊让出皇位。李世民当了皇帝,次年开始“贞观之治”。魏徵归顺李世民。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在这24位功臣中,魏徵为郑国公排第4;程咬金为鲁国公名列第19;李勣(徐懋公)为英国公,位列第23;秦琼为胡国公,位列第24。

(瓦岗寨英杰事迹和照片由苏晓东提供)

岳飞庙大殿内岳飞塑像

岳飞,汤阴县岳家庄(今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北宋末南宋初相州是重要的抗金战场,康王赵构在相州设大元帅府,招募抗金队伍。岳飞、宗泽、姚兴都在抗金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岳飞、姚兴都是相州人,他们的事迹被家乡人民广为传颂。岳飞先祖为山东聊城人,他曾祖岳成从山东迁到汤阴,祖父岳立、父亲岳和均以务农为生。岳飞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出生。降生时,正好有一大鸟从房上飞鸣而过,故岳和将婴儿取名飞,字鹏举。当年汤阴水灾,岳飞母子二人坐一大瓮顺水漂流到内黄县,被当地村民救起,岳飞在这里长大,所居之村叫麒麟村。后来岳飞长大成人,返回家乡汤阴居住。《内黄县志·卷一·人物志下》载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河决内黄,水暴至。飞生未弥月,母姚氏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以为异。”民间传说岳飞生在汤阴长在内黄确为实事。

岳飞出身贫苦,自幼拜周同和陈广为师,向周同和陈广学武。据《汤阴县志·卷一·地理志》第16页载:“同以善射闻。忠武王(岳飞)幼学射于同。”岳飞还从母亲那里学到忠孝节义的道理。岳飞在宣和(1119~1125年)初年到相州城北宋名臣韩琦后代曾孙韩肖胄家做庄客。宣和六年(1124年),“贼首张超率众数百,围韩忠献王故墅”。这时岳飞年21岁,他见贼众侵袭,大声斥责贼匪。但张超等人恃勇直前,岳飞在围墙上引弓发箭,正中张超的脖子。张超应声而倒,“众奔溃,墅赖以全”。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初一,宋钦宗赵桓诏令其九弟康王赵构以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在相州开设大元帅府。为了抗金,岳飞即参加了大元帅府组建的军队。

汤阴县城岳飞庙二门两侧由当代作家魏巍题写的对联:“存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率军在滑州与金兵大战,“斩首数千级,得马百余匹”。这次大战岳家军驻在今滑州城南10公里处,后人将驻军村庄称为岳村。不久金军攻占开封,第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岳飞随大元帅府到达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农历五月初一,赵构在这里即位,为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权。岳飞因上书高宗抗金被赶出军队。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投奔河北招抚使张所。之后岳飞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自感势单力弱,便到开封投奔东京留守宗泽,同年(1127年)十二月岳飞率五百骑兵在汜水关打败金军。岳飞被提拔为统领,不久升任统制。岳飞于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在滁州(今安徽滁县)九里岗一带大破伪齐李成军,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抗金行动。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开封失守,四月岳飞收复江南重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杀敌三千人,获战利品无数,取得了南宋抗金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同年八月岳飞任通泰镇抚使、泰州(今江苏泰州市)知州。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诏令岳飞任神武副军统制,屯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率军屯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阻止伪齐南犯。这时岳家军已有两万人。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在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被高宗赵构接见,高宗赐书有“精忠岳飞”四字的一面军旗。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军在湖北、安徽一带接连取得胜利,收复襄阳、唐州、邓州、隋州、郢州和信阳,第一次北伐成功。同年八月,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在洞庭湖一带镇压杨幺农民起义军,同年岳家军增至十万人,岳飞被任为荆湖南北襄阳诸路招讨使。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任湖北、京西宣抚副使,驻军襄阳,进行第二次北伐,收复了颍昌、商州等地。同年十一月,岳飞第三次北伐,重创伪齐军,夺取蔡州。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岳飞上书朝廷,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表示了自己坚决收复失地的决心。

岳飞的行动受到赵构和秦桧等奸党的阻挠和破坏。岳飞也曾为此而伤脑筋。他在《小重山》中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收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www.xing528.com)

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表达了精忠报国、收复失地的决心,其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表示他对金兵的侵犯不能容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明了他报仇雪恨的急切;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则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蔑视。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分兵四路南侵,兀术率金军主力攻取开封。同年六月,岳家军北上攻克颍昌(今河南许昌市)、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郑州、洛阳等地。同年七月初八,岳家军与兀术所率精锐骑兵在郾城大战。岳飞亲自突入敌阵,并令士兵手持斧头、大刀,大破兀术的“拐子马”和“铁浮图”军,两军大战到天黑,金军败退。两天后兀术又率军来战,岳飞又大破敌军,杀死金将阿李朵勃堇。兀术七月十四日集结骑兵三万,步兵十万,与岳飞主力决战,列阵十余里。结果金军又被打败。这次决战,岳家军杀死敌军五千人,俘虏二千人,活捉敌将七十八人,缴获战马三百多匹。兀术率残兵逃回开封。这次战役使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在这时,秦桧却怂恿高宗连发十二道金字牌让岳飞班师,停止北伐。岳飞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家军班师后,兀术又卷土重来,大片土地又被金军占领。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秦桧奸党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岳飞,这年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被杀害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大理寺,岳飞时年39岁,岳云年仅23岁。岳飞和张宪的家属被流放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和漳州(今福建漳州市)。消息传到岳飞家乡,举乡哀痛。为免遭横祸,汤阴县岳家庄村民便以村西两座土岗命名,将村子改名“双凤岗”。明初,由于中原战乱,人口大减,从山西洪洞迁来大批居民,有程氏一家移于该村,以后该村便被称为程岗村,直到现在。

岳飞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史籍对宋朝名将岳飞评价极高,说他“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抗金名将宗泽对他评价也很高,说“古良将不能过”。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规定了很严的军纪,“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但他与士卒关系处理得很好。他亲自为病卒调药,诸将远征,要慰劳其家。商量军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大将张俊问岳飞用兵之术,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每次得胜受赏赐时,岳飞总是推辞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因此深受将士爱戴,在军事上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岳飞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他认为,正是这些人招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有人问岳飞什么时候能太平,他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平矣。”

至南宋孝宗时岳飞冤案得以昭雪。“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1179年)谥号“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岳飞著有《岳忠武王文集》。岳飞还善书法,并有多篇诗作传世。

岳飞死后,其气节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家乡父老在汤阴县城南关外为其建庙祭祀。至明朝景泰年间又将庙改建在汤阴城内,名为“岳忠武王庙”。“宋忠武王庙在县治西南,旧庙在县南关外。景泰初侍讲徐有贞题请,改建城内,赐额‘精忠’。有司春秋奉祭。”明朝多次重修岳庙,著名学者崔铣还为重修岳庙撰写碑记。明景泰六年(1455年)汤阴县教谕袁纯编修的《精忠录》(《岳忠武王文集》前身)付印,其中收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明天顺二年(1458年)汤阴人王熙刻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于岳飞庙。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派靖远伯王瑾谕祭岳忠武王庙。岳飞庙位于今汤阴县城内西南隅。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人们在汤阴县城内建了岳飞庙,经明末、清朝和近代多次修葺,现由精忠坊、施全祠、御碑亭、寝殿、碑碣石刻等部分组成,是安阳地区的一大名胜,每年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现在汤阴岳飞庙面积四千平方米,六进院落,房屋建筑九十余间,外廊呈长方形。布局严整,亭阁秀丽,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岳飞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人们不仅为其修庙祭祀,还有人多次修筑岳飞家坟茔。明代汤阴县城的岳飞庙建立以后,岳飞出生的村庄的百姓也在村西建岳庙一座,称“岳鄂王故宅”,并立碑纪念。建筑形式仿照县城的岳庙,坐北朝南,建筑有大殿、东西厢房、先人阁、孝娥祠等。现在面积两百多平方米。岳飞先茔位于今汤阴城城东十一公里的南周流村西。岳飞先茔埋葬着岳飞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占地十多亩。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汤阴县知县杨世达在汤阴县城创立庙会。此后,每年汤阴庙会都有四方商贾云集,并有戏剧表演。史载:“忠武鄂王庙会何自而昉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知县杨世达创立也。四方辐辏,贸易盈城,焕然巨观。然有会必须有戏,非戏则会不闹,会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岳飞庙会每年农历十一月进行,“庙会十日,期在十一月中旬。商贾辐辏以万计。焚祝昭告,称极盛焉”。

我国岳飞庙很多,但大的有三处。汤阴岳飞庙是三座大庙之一。其余一在浙江杭州,一在河南朱仙镇。清朝汤阴县知县杨世达在《重修汤邑岳忠武庙记》中说明这三处建大庙的原因:“盖浙为王致命之区,朱仙乃建武之地,而汤则发祥之所也。”现在全国有四十多处纪念岳飞的祠庙,这些祠庙以杭州岳坟和汤阴城内的岳庙最为著名和辉煌。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派大臣彭启丰代他到岳飞庙祭祀,并有这样的祭文:“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辛勤百战之功,方见焚香遮道;愤惋十年之绩,顿闻奉诏班师。夙志未酬,竟受一朝之诬陷;英风犹在,宜崇奕祀之明礼。”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为纪念岳飞作《武穆论》,后又作《经武穆祠》七律一首。诗的后两联是:“道济长城谁自坏?临安一木幸犹支。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岳飞充满了同情,对陷害岳飞的行径进行了谴责。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彰德知府黄邦宁编撰《岳忠武王文集》共8卷(现存)。

(以上文字根据《安阳通志》195~201页文字加工整理)

杨介人,原名介臣,字廉泉,1899年6月出生于河南沁阳县崇义村。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10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5月,提前4个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秋回国后,一直活跃在豫北等地,是河南省安阳市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1936年12月30日,杨介人牺牲于河北省保定监狱。杨介人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业绩,却永远镌刻在安阳人民的心中。

杨介人(照片由安阳市党史办提供)

1924年冬,杨介人刚一回国,便奉组织之命风尘仆仆来到安阳,恢复、发展工会和党组织。杨介人为人谦虚和蔼,不怕吃苦,加之他曾在法国工厂做过工,对工人比较熟悉。每日里他身穿破旧蓝布工人服,走门串户深入到工棚、车间和工人家中,与工人促膝谈心,广交朋友,启发他们的斗争觉悟。工人集中的安阳火车站、广益纱厂、六河沟煤矿都是他经常活动的地方。经过努力,他很快便打开了工作局面,恢复建立了广益纱厂、火车站、六河沟煤矿工会,并在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广益纱厂,安阳火车站机务段、车务段,六河沟煤矿水泵房、锅炉房、矿井,振兴铁工厂等工人党小组。与此同时,杨介人又结识了省立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罗任一,并和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革命理论,交换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1925年4月,杨介人介绍罗任一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罗任一协助下,他们把省立第十一中学作为开展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团结了一批拥护革命、思想进步的教师,并吸收教员杜省吾等为中共党员,陈辑吾、田坤元等十余名进步学生为共青团员。

1925年夏,中共彰德特别支部成立,书记杨介人,与上级联络代号“张德智”。同时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彰德支部,书记阎虎臣,后为王友直。中共彰德特别支部成立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致力于国共合作,推动了工人、青年和农民运动的开展,在安阳大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25年5月30日,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上海学生、工人举行示威游行,遭到英帝国主义凶残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反帝风暴席卷全国。在全国革命形势的鼓舞和党组织的领导下,安阳各界人民迅速行动起来,相继成立了“彰德各界沪案后援会”“彰德各界反帝大同盟”等组织,以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在这一斗争中,杨介人成了当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表现出杰出的宣传才能:“在上海的日本纱厂,经理、资本家枪杀了工人顾正红,上海的学生、群众到南京路集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遭到英帝国主义的屠杀。日本帝国主义就很毒辣了,而英帝国主义更是凶恶透顶,野性大发,对我们的同胞放水龙、开火枪。同胞们闻此惨案,莫不义愤填膺,竞相奋起。我们安阳各界人士也要为死难烈士报仇!要求惩办凶手!打倒帝国主义!”

为了动员各界人民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杨介人经常奔波往来于工厂、学校和群众集会上,报告五卅惨案的经过,发表演说。他声音洪亮,情绪激昂,析事明理,话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他还教工人传唱反帝爱国歌曲:“天下工人是一家,不分你我不分他,努力呀奋斗呀……唤醒我国民……帝国主义太野蛮,实在太可恨,这种冤仇这种恨,我们不该忍。”

安阳城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反帝集会,集会人数往往一次就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各种传单、布告遍布全城,讲演队络绎不绝。铁路工人、纱厂工人多次手持写有“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高唱杨介人教唱的爱国歌曲游行,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

根据斗争需要,杨介人还常穿梭于豫北各地。1925年6月,他曾到焦作参加煤矿工人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斗争;9月又到六河沟煤矿领导工人罢工,他亲自出面代表工人同资本家谈判,取得胜利。1926年2月,磁州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劳动待遇,增加工资,杨介人及时赶到斗争前线,率领工人同资本家斗争三天,终于迫使厂方答应了工人的要求。

杨介人还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宣传与发动,并领导安阳党组织在安阳西北四十余里的当中岗、众乐一带发动农民抗租抗捐、成立农民协会。截至1926年4月,安阳县成立区农会三个、乡农会二十一个,会员两万五千人,成为河南农民协会的重要力量。

从1924年年底至1926年年初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安阳一带革命斗争如火如荼,这固然是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但与杨介人的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时任共青团豫陕区委组织部长的张霁帆,在1926年1月巡视安阳后写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对杨介人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报告中指出:“介人好处颇多,吃苦、质朴、积极工作的精神,为豫地工作诸同志中罕见。此间无论工人、学生、职员,对于他个人都有相当信仰……其外向活动能力很大。”

帮助充实和建立国民党的地方组织,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策略。在安阳党的工作逐步恢复的基础上,杨介人与罗任一等认为,成立国民党安阳县党部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推进国民革命,于是决定着手建立国民党安阳县党部。1925年6月,经罗任一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刘积学联系,由省党部批准,成立了国民党安阳县党部。办公地址先是租用城内一未姓旧军人的别墅,在头道街平府坑北岸一所大房子里,后移到城内西钟楼巷老三府衙门内。县党部设有组织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等,杨介人任工人部部长,实际负总责。成员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组成,共产党员均以国民党员身份开展活动。

在县党部,杨介人处处为人师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友好相处。在他的影响下,县党部成了公开组织群众运动的领导机关。在五卅反帝斗争中,县党部曾通电全国,表示“誓做人民后盾”;在反基督教大同盟活动和辛丑条约国耻纪念日中,县党部均召集学生及各界群众联合行动,举行报告会或游行示威,以提高人民的爱国思想觉悟。许多工人、学生、职员和爱国军人常常到县党部聚会,商讨工作。

杨介人与徐向前元帅曾在安阳共同战斗过。徐向前时名徐象谦,他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驻安阳的国民二军教导营任政治教官。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经常和几位战友一起到附近的中学、六河沟煤矿去活动,动员民众起来革命,从而结识了杨介人、罗任一。暑假期间,他们在省立第十一中学成立学生军,由罗任一负责政治理论教育,徐向前负责军事训练,杨介人也经常前去指导。共同的革命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安阳反帝爱国斗争的活跃分子和中坚力量。

王秉璋,1914年1月生,柏庄镇辛店北街人。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调任红二十二军参谋。1933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司令部作战参谋,1934年5月任一军团补充团团长、教导营副营长、司令部军事教育科代理科长。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后,他先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教育参谋,红一军团补充团团长,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鲁西军区司令员,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军区湖西分区司令员,一一五师第四旅旅长,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二野五兵团第十七军军长,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第一副司令员、空军党委副书记,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委书记,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委书记等职。

王秉璋参加了许多战斗、战役,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王秉璋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11月17日,王秉璋作为访苏代表团成员之一,陪同毛主席出访苏联。他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孙占元,生于1925年,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194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3月,孙占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任班长、排长。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先后五次立功。他关心爱护战士,行军中经常帮助别人扛枪、背米袋,宿营时及时为战友们补衣服、钉鞋带,还常常用自己不多的津贴为战士们购买日用品或救济有困难的家庭,深受同志们的喜爱和尊敬。

1952年10月14日,在上甘岭战役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的战斗中,孙占元率全排担任突击作战任务,最终壮烈牺牲。

1952年11月6日,中 国 人 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4月8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

孙占元(照片由林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孙占元烈士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