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邺城:佛缘与中国化-在殷墟这块土地上

邺城:佛缘与中国化-在殷墟这块土地上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的邺城,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全国的佛教中心。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高僧。深厚的国学根底,使其成为佛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尽管当时的佛教已经受到王室贵族的关注,但是日益逼近的强胡马蹄,终究盖过了诵经佛鼓。仿佛真的是机缘和因果,奇山与有缘人相遇了。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

邺城:佛缘与中国化-在殷墟这块土地上

几千年来,亚欧大陆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一直进行着南北向的碰撞和互动,与之相随的,是异域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2500年前,在遥远的恒河流域,随着菩提摇曳,一个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宗教――佛教就开始了自西向东的传播和蔓延,及至东晋时代,佛教在中国已有了三百年的历史

杜牧的《江南春杂句》里有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南朝佛教的兴盛。事实上,这种兴盛不仅是南朝有,北朝也一样是寺庙林立。

据《高僧传》记载,晋怀帝四年(310年),印度以神异著名的和尚佛图澄不顾79岁的高龄,毅然徒步万里穿越流沙大漠,来到中国弘法。被后赵石勒请至邺城寺院尊为大和尚,替石勒力改长期以来的暴政。石勒曾下诏准许民众可以出家为僧,还把佛教推到国教地位。单是佛图澄就在北国创建了893个寺院。

自534年,东魏、北齐王朝均建都于邺城。东魏、北齐统治者信奉佛教,将佛教奉为国教,竭力宣扬发展佛教。此时的邺城,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全国的佛教中心。据《续高僧传》记载,到北齐时,邺城的大寺院约有4000所,僧尼近8万人,全境的寺院有2万多所,僧尼200万人。

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高僧。早年在邺城寺院遇见佛图澄,“遂师事之”,并受到器重。成为继承人后,在晋冀鲁豫一带广收门徒。后又到江南、长安传法。深厚的国学根底,使其成为佛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他对印度佛经进行总结、论述和注释,又为寺院订立了条例。他是创立中国佛教“清规戒律”的第一人,他还为信徒们统一了姓氏“释”,一直沿用至今。在佛学思想上,他融合了佛教的般若学和禅学两大门派,为以后的禅宗诞生打下了重要基础。

道安在邺城寺院收授的弟子慧远,更是一位具有高度佛家文化修养的宗师。

365年,道安携慧远到达襄阳,在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道安潜心佛事,达到了其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尽管当时的佛教已经受到王室贵族的关注,但是日益逼近的强胡马蹄,终究盖过了诵经佛鼓。378年,前秦十万大军兵围襄阳。城内,高僧道安不得不遣散门徒。历史记载,厚爱门徒的道安,谆谆教导嘱咐了每个即将远行的弟子,可当慧远向他叩别时,他却缄口不语。当慧远询问原因时,道安只是说:“如汝之人,岂复相忧?”

慧远很难过,他就跪在地下给道安法师说,你把这些师兄弟都安排了,你没有给我安排,是不是我是最糟糕的弟子,所以你不管我。道安说,正好相反,他们必须由我做安排,但是,你有你的前途,而且是很了不起的前途,不是我安排的,是你自己走出来的。

381年的晚春庐山的小路上,行走着一个僧人。他就是离开襄阳,已经游历了三年的慧远,这一次,他是专程来看望西林寺的住持――他的同门师兄慧永。仿佛真的是机缘和因果,奇山与有缘人相遇了。

386年,久慕慧远大名的地方官在西林寺的东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东林寺。从此,慧远卜居庐山36年,直至往生。

根据历史记载,慧远在出家之前,是位饱学的儒生,聪慧过人,《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是这样描述他的――“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1岁时,慧远被高僧道安讲经所折服,顿悟后皈依佛门。也许正是少年养成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结构促成了慧远在庐山东林寺所做的一切。

佛教至东晋时虽在中国已有了三百年历史,但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文化,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是个晦涩难懂的外邦信仰。

于是,在传播佛经的过程中,慧远开前人未有之先河,将当时本土最为流行的儒学、道学、玄学三门学问同外来佛家思想糅合在一起,自然渗透,悄然融合。这样一来,经过他重新解读后的佛学变得广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佛教中国化”与“佛教社会化”。(www.xing528.com)

慧远大师(334~416年)(由《中国地理》杂志马宏杰提供)

卜居东林寺的36年间,慧远还将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结合中国本土文化重新做出诠释,他告诉人们,因为精神不灭,所以有因果报应。这个观念,影响深远,直到如今。慧远还告诉大家,诚心向佛的人死后,可以转生西方“净土”,进入极乐世界。这就是今天“净土宗”的缘起。慧远也因此被后世奉为净土宗的初祖。为表达传播佛学的决心,慧远还亲领一帮隐居在庐山的居士,结成白莲社,因此,净土宗后来又被世人称为“莲宗”,至今在日本非常流行。

殷墟这块土地上,至今有三座庙宇及寺内外塔值得记载。灵泉寺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546年修建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隋文帝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591年,下诏灵泉寺住持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这使灵泉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626年,玄奘赴印度前,曾专程到灵泉寺拜师学习

安阳灵泉寺的北齐双塔,建造于南北朝大齐河清二年(563年),为南北朝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石塔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构成,分为东西两座,左侧为主塔(塔心中空,存道凭真身舍利所用),右侧为陪衬塔。主塔塔身刻有题记“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材质由当地青石构建而成,石质坚硬,外观是单层亭阁式塔,造型精美,古朴大方。历经一千五百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为北朝石塔之鼻祖。

安阳灵泉寺

安阳灵泉寺的北齐双塔

万佛沟

万佛沟位于安阳市区西南宝山之麓,由灵泉寺向东西方向延伸,依山遍刻石窟,建造年代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到宋乾兴元年(1022年),是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因与洛阳龙门有相似之处,亦称小龙门。今留有石窟247个,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佛铭记百余篇,其中以大留圣窟与大住圣窟为最。

天宇寺文峰塔

修定寺塔四面满饰雕砖,体现了唐代浮雕和装饰艺术

在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东南麓修定寺旧址上,屹立着一座华丽壮观的古塔,俗称“唐塔”,又名“修定寺塔”。门楣上镌刻着三世佛,故名“三生宝塔”。此塔建于唐朝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到贞元十年(794年)之间,素有中国第一华塔之称。修定寺塔单层,平面呈方形,高20米,塔身四壁以雕砖砌成,共用雕砖3775块,为世所罕见,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修定寺塔
(图片由黄宇达拍摄)

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有个天宇寺,寺内有个塔泉名天宇寺塔,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元、明、清均经重修,清乾隆年间知府黄帮宇为塔门上题“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从此,天宇寺塔改称为“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其塔身为五层楼阁密檐式建筑,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呈伞状。“文峰塔”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国内外罕见的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形象,令安阳人为之骄傲,成为安阳的标志,过往行人无不为之赞叹。1977年年底,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见之,称赞不绝。他诗中说:“层伞高擎窄堵波,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