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安阳,悠悠文脉。整个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安阳就有3300多年。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发祥地、甲骨文的故乡和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安阳当仁不让地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华美壮丽的篇章。
二帝庙航拍照
后母戊大方鼎
钟灵毓秀,大美安阳。这样一座缔造了无数辉煌历史的城市,人才辈出,亘古至今。在历史长河荡涤之下,一条星光熠熠的文化脉络清晰可见。这里有两万五千年前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有后岗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文化叠压的遗址,有“三皇五帝”中二帝(颛顼、帝喾)的陵墓,有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有世界青铜文明的代表——后母戊大方鼎,有中国最早的监狱——羑里城,有中国的庞贝古城——汉代三杨庄遗址,有“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和“中国第一华塔”——修定寺塔。
邶城遗址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也有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的墓――袁林。这些灿若群星的古迹,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安阳的骄傲,更是滋养安阳历史文化的源泉。甲骨文、《易经》、二帝陵,分别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生命之根。
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安阳,自古至今民风淳朴,“士喜读书,雅尚气节。凡民亦鲜浮夸,商贾耻为不义”。这里有惩巫治邺的西门豹,有大胆改革的商鞅,有揭竿而起的瓦岗军,有忠贞不贰的诤臣魏徵,有文学家沈佺期,有贤相韩琦,有名将岳飞,还有名臣郭朴……信步安阳大地,总能触动一段历史,牵动一缕哲思,在历史的遗迹中与这些先贤对话。当你穿行在安阳的“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中,耳畔总能响起盘庚迁殷、妇好出征、文王演“易”、信陵君窃符救赵、苏秦拜相、破釜沉舟、西门豹治邺、瓦岗聚义,直至解放安阳城和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等耳熟能详的故事。
七朝古都安阳,是成语典故的盛产之地。反映帝王名相的,有“星火燎原”“有备无患”“一窍不通”“助纣为虐”“破釜沉舟”等成语;反映文学艺术的,有“耿耿于怀”“思如泉涌”“荡气回肠”“七步之才”“才高八斗”等成语;反映生活趣味的,有“废寝忘食”“博士买驴”“剪草除根”“驴鸣犬吠”“过河拆桥”等成语……春笋般的成语典故萃于一域,早已成为汉民族语言文学的经典。
古今多少事,都在讲述中。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字是属于汤阴的专用字。一个是“羑”字,指的是羑里,文王推演周易之地;还有一个是“邶”字,就是今天的邶城村,在汤阴县城东北十五里。像这样独用于地名的字全国为数不多。
纣王统治时,地处西部的周部落虽臣属于商,但已相当强大,其势力已威胁到商的统治。于是,纣王便在羑里囚禁了周的首领姬昌(周文王),并派兵看守。羑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座监狱。
文王姬昌被囚羑里后潜心研究易学,将伏羲八卦演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文王演易在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易经》是中国群经之典,大道之源,在六经中占首位。孔子及其弟子的附注“十翼”跨越数千年,“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其中“天人合一”的观点、“阴阳”的观点、“系统”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谐(平衡)”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等等,深深地融入了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里,影响极其深远。在一些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神秘是因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作息时间、字词的组成,还有一些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等,都跟这本书有很大关系。德国的数理哲学家莱布尼茨还根据《易经》的阴阳爻发明了二进制。如今,河南省安阳市周易研究会每年召开国际性研讨会,使周易的影响日益扩大。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邺城(今汤阴县城东十六公里)为诸侯,由管叔、蔡叔、霍叔监护。武王去世后,武庚和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叛乱,杀武庚,建卫国,封文王之子、武王少弟康叔为卫公,建卫国。卫灵公时,孔子先后来卫四次,向灵公宣传“仁政”。卫国纵贯西周和春秋战国,共历时799年。
康叔建卫国后,邺与鄘都并入了卫国,所以,邺、鄘、卫的诗实际上都是卫国的诗。卫国的疆土包括今卫辉市、淇县、渭县、浚县、内黄、濮阳、汤阴、安阳等县市。《诗经》中《邺风》十九首诗,《鄘风》十首诗,《卫风》十首诗,共三十九首诗都出自这些地区。这些诗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批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在这些诗歌中人民用自己的声音道出自己的劳动和幸福,所爱和所憎,所受的损害和侮辱以及自己的反抗和斗争,直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品德、智慧和天才,是人民乐观主义精神的反映,是人民朴素的生活和纯正的感情的反映,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文学发展史上,《诗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陆游、柳永、辛弃疾,直至明清,历代文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与《诗经》的滋育分不开的。《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作品和《小雅》的小部分作品是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被继承和发展。
邶城遗址1978年被列入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在邶城村外,现存有那垛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墙。《诗经·邶风》中的《静女》就源于这垛古城墙。“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汉族民歌,是邶地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这十九首《邶风》,基本采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汤阴地区民间,源于生活,生动细腻,真实感人,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憎、婚姻和理想情况,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和对英雄的讴歌。
在《鄘风》的《墙有茨》《载驰》《南山》等诗中,诗人狠狠地揭露了统治者丑恶的秽行,表达了人民的极大愤慨、鄙视和严厉的谴责。《鄘风·相鼠》那咄咄逼人的直斥的语式,巨大的讽刺力量,使统治者简直无地自容。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邺风》中的《谷风》《氓》十分生动而逼真地描述了那个社会的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的女主人公被男人骗去了爱情。虽然她们曾经“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谷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但是,当男人的经济地位稍一提高,就遭到了“既生既有,比予于毒”(《谷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的被抛弃的悲惨结局。而这是阶级社会里无数妇女共同的命运,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于是《氓》的女主人公喊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样深沉的呼喊。《氓》诗中所言“乘彼危垣,以望复关”。“复关”这个地方在《河南通志》中有记载:“复关堤在滑县东北六十里。”今滑县旧城东北三十公里的复关就是《诗经》中所说的复关。
《诗经》邶城故里
《魏风·硕鼠》中,诗人对那美好理想的反复咏叹和歌颂,是劳动人民乐观主义精神的反映。诗人诅咒了非人的生活,严厉地斥责了剥削他的、压迫他的统治者――“大老鼠”,但诗人的斗争意志却丝毫没有动摇,对未来也丝毫没有怀疑的情绪。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在恋歌中也常有鲜明的反映。恋歌抒情诗,在《诗经》中占很大一部分,几乎每首都像宝石似的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卫风·木瓜》中写道: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在这样短小的诗中,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一对男女青年恋人两小无嫌猜的挚诚的爱情和爱情生活的和谐、欢快。它是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是劳动生活的实际写照。恋歌里表现的对爱情坚贞不屈的崇高信念是让人非常感动的。
《诗经·邶风·燕燕》中还有一首经典送别诗,清代诗人王士祯称它为“万古送别之祖”――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子,是人们常见的鸟类,古称“玄鸟”。在《诗经》中还有一首提到燕子,那就是《商颂·玄鸟》,首句是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上天发令给燕子,生契建立商朝。《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朝祖先契是有娀氏之女简狄吞下燕卵之后生下来的。
而在出土的晚商青铜器“玄鸟妇壶”上有“玄鸟妇”三字合书的铭文,此壶作者被认为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妇人。今人大都认为,玄鸟很有可能是商的部族图腾,“天命玄鸟”这样的传说也正是商的起源神话。
这首经典诗歌《燕燕》的前三句重复,皆有“燕燕于飞”“瞻望弗及”的诗句,意在渲染这场离别的氛围。阳春三月,燕子已经从南方归来了,而你呢,却要嫁到南方去了。燕子这个意象在这里有这一层含义:燕子南去,来年还会回来,而你嫁到远方,再也不能像燕子一样回来了!“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皆是对燕子的描写。燕子扇动翅膀,上下翻飞,发出呢喃的叫声,通过对燕子双双对对的形态描写,反衬离别的苦楚。“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一步步相送,越送越远,不忍分别的场景让人如亲历一般。恨不得,送你到终点,才算是放心啊!
“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三句是对送别者的描写。让人想起一句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送啊送出好远,除了泪流,已经不知道还该说些什么了。但最后六句,送别者还是说了:“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二妹并非一般女子,思虑周全周到,性格温柔贤惠,言行举止端庄。嫁过去以后啊,莫忘了想想娘家教你的,看到你好,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诗经》记录了不少情歌,那个时代的少年郎,也都是这样要求他心爱的女子的。《诗经》第一篇《关雎》第一节写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歌中的“窈窕”,自然是指少女的相貌、身材的美好,而那个“淑”字则是指品德端庄、性情娴静温柔。
一个姑娘温存而体贴人,不仅是性格的表现,而且是美好心灵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心地宽容,具有恭敬友爱之心,才能温其容,柔其声,行动上关怀体贴人。
东汉建安年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大量有作为的作家。其中著名的有“三曹”和“建安七子”。“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和刘桢。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占领邺城(位于今安阳城北二十公里的三台村)。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由魏公升魏王,大兴土木,营建邺都。修金虎、铜雀、冰井三个高台。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曾多次宴请群臣及文士在铜雀台上议国事,观歌舞,吟诗作赋,盛况空前。以曹操父子为领袖,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活跃于铜雀台上,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留下了许许多多光辉灿烂的篇章,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春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诗句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当时乃至千秋万代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可谓妇孺皆知。南北朝的谢朓等感情浓郁地写了《铜雀妓》诗。唐诗中写邺城和铜雀台的也有很多名篇,如岑参《登古邺城》:“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幕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铜雀妓二首》中写道:“金凤临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唐后期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代魏宫私赠》一诗中写道:“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这里出文章,同样有节义。节义,其精神实质是刚正不阿,忠诚正义,舍身报国。岳飞则以“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民族气节为后世敬仰。
“安阳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笼画陌,乔木几春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这是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笔下的古都安阳。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年事已高的三朝元老韩琦主动提出要隐退还乡。宋神宗见他执意要走,就准他通判相州。此前,韩琦在今高阁寺一带的州署后院修建了昼锦堂。“昼锦”,是据《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昼锦堂堂顶覆绿色琉璃瓦,堂后为忘机堂,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后为书楼和康乐园。堂中号称“三绝碑”的昼锦堂记碑,高两米,刻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此碑由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礼部侍郎蔡襄书丹,邵必撰写碑额。
欧阳修所撰《相州昼锦堂记》,是他为曾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治理相州的丞相魏国公韩琦建的昼锦堂而写的记。赞誉韩琦身居显位,不炫耀富贵,反引为鉴戒,志在留清名于后世,显真人格于人间。这篇文章收入《古文观止》而广为流传。清乾隆五年(1740年),彰德府知府李渭将昼锦堂改设为“昼锦书院”。此后,士子的琅琅书声,激荡林越,浸润钟鼓,传承不绝。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知府卢崧、知县阴珻复又征购民宅,另建大门、二门,添筑书斋四十一间,廊房十二间,扩大了书院规模。延聘高师讲经传道,招募府辖各县名士学人于此,研习国学经典,昼锦书院步入鼎盛时期,此后这里曾为昼锦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彰德府中学堂。1921年,命名为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1949年安阳解放后,学校改设为“安阳市第一中学”,1958年9月更名为“安阳市第五中学”。今天的五中南院已辟为安阳师院附中,依然书声不绝、文风鼎盛。
欧阳修原文: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昼锦堂碑照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www.xing528.com)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曾经有荣幸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译文引自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关永礼《古文观止:读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韩琦在世时,他写下了很多赞美家乡的诗文。他在一首七绝《铜雀砚》中写道:
邺城宫殿已荒凉,依旧山川伴夕阳。
故瓦凿成今日砚,待教人世写兴亡。
诗中所说的“铜雀砚”就是相州古瓦砚,用铜雀台古瓦琢制而成的砚台,相传贮水不干,十分珍贵。与韩琦同时代以及之后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的移步安阳,有的写诗唱和,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
――欧阳修《古瓦砚》
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
――王安石 《相州古瓦砚》
漳滨之埴,陶氏我厄。受成不化,以与真隔。
人亡台废,得反天宅。遇发丘陇,复为麟获。
――苏轼《黄鲁直铜雀砚铭》
旧时刘子政,憔悴邺王城。把笔已头白,见书已眼明。
平源秋树色,沙麓幕钟声。归雁南飞尽,无因寄此情。
――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爱惜铅花洗又看,画栏桂树雨声寒。
千年不作鸳鸯去,唤得书生笑老瞒。
――元好问《铜雀砚》
几年三到三台,往年不似今年好。……为问漳流,古来豪杰,浪淘多少。有建安遗瓦,张吾笔阵,把奸雄扫。――许有壬《游三台(调寄水龙吟)》
霸图无永岁,文字有长年。
至今台上瓦,和墨尚生妍。
――袁中道《邺城怀古》
铜雀荒凉遗瓦在,西陵风雨石人愁。
分香一夕雄心尽,碑板仍题汉彻侯。
――郑燮《邺城》
1959年,郭沫若视察安阳殷墟时,作诗两首。
在《观园墓葬坑》第一段写道: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雨中踏寻王裕口,殉葬惊看有众奴。
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写道:
偶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肇此人。
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
1977年4月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来到安阳,也作诗两首。他在《访安阳殷墟见郭沫若同志题诗有作》中,提出了与郭沫若不同的看法。
郭公翻案话殷辛,不说盘庚与武丁。
何事迁殷复祖亳,待凭文物细研寻。
赵朴初在安阳市天宁寺登文峰塔之后,又题七绝《访安阳天宁寺塔》:
层伞高擎窣诸波,洹河塔影胜恒河。
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一方文化”。作为安阳人的“母亲河”,漳、洹、汤、卫四条河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安阳儿女,而安阳儿女在殷商这块热土上用聪明智慧,创造着灿烂的文化,让中华文明薪尽火传,绵延不断。当人们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犹如打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
文化,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而今,这座承载了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都,正在把这厚重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洹河这个安阳最大的流动的人文地标,依然优雅地汩汩地流淌着不竭的文脉。这条文脉,连同她所滋养过的文人墨客和传世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
历经岁月沧桑,琅琅书声载着殷邺古都的千年文脉,正驶入崭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