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气质: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不同

心理气质: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不同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穆认为,就心理气质而言,文化可以分成内倾型,看重性情,偏重在精神方面;外倾型,看重事业,偏重在物质方面。西方文化是短命文化,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人的文化传统注重在物质上,属于外倾型文化。钱穆认为,文化的外倾与内倾,源于人生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是人本位的文化,把人道作为中心。中西内倾型与外倾型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道德与宗教上。[79]中西文化不同的心理气质,对应不同的历史遗产和社会观念。

心理气质: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不同

钱穆认为,就心理气质而言,文化可以分成内倾型,看重性情,偏重在精神方面;外倾型,看重事业,偏重在物质方面。农业文化易于内在的自足,无事外求,故常内倾;游牧、商业文化起于内在不足,内在不足则需向外寻求,故常外倾。“中国文化看重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重如何‘成物’。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求物理’。”[74]中国文化本是讲合内外的,但相对于西方文化注重外在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在性的成分多些。中国文化是长命文化,特性是可大可久。西方文化是短命文化,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人的文化传统注重在物质上,属于外倾型文化。而中国文化传统注重在人生内在精神上,属于内倾性文化。

钱穆认为,文化的外倾与内倾,源于人生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外在的人生包括创造物与经营事两大项目,也就是《易经》上说的“开物”与“成务”。“现在人讲文化,主要都是从这两方面讲。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就是从‘开物’观念上讲的;又如渔猎社会畜牧社会、耕稼社会、工商社会等分法,是从‘成务’观念上来讲的。但这些多是人类怎样生存在社会乃至在天地间的一些手段,实不能认为即是人生之理想与目的。”[75]开物与成务都属于人生的外在表现,也都是外倾的文化。内在的人生是在生存之外尚有向往、德性、意义,是在“器”之上追求“道”的内倾文化,如古人讲的“正德”“利用”“厚生”“利用”“厚生”是开物成务,但不是为了争奇斗胜,而是加之有“正德”目标。

西方文化是外倾的,西方文化精神倾向于寻求外在表现,注重表现在物质形象上。外倾型的文化长处在于具体、凝定,有一种稳固性,也有一种感染性。其缺点是寄存于物质形象化的文化,既成了一形象,又表现在物质上,成型便不容易再改,要改就得革命式的破旧立新,原有的文化就不能继续存在,只能趋向毁灭。物质形象由人创造出来后,独立自存,就显现为同人“两体”的存在,不能给人亲切感,反而给人以限定、约束,使人有被压迫感、被征服感,使得“灵性窒塞”“生机停滞”。加上物质都有一定限度,文化物质形象化达到一定限度,难以再前进,衰象随之而生,不容易再盛。西方外倾型的文化过度依赖于物质,被物质固化,人的精神也就被困住,生命不易再延展。总之,西方文化是外倾型文化,物质形象化的旧定型同新生机有冲突性,会吞灭新生机,阻塞心灵的开新[76]

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是人本位的文化,把人道作为中心。中国历代大量的文物设施难以保存,但中国国脉在历朝历代传承不辍,不受损伤。中国文化的核心不是倾注在物质建筑与形象方面,而是凝结在做人上,寄存于形而上的人道观念,看重人生的精神意义,注重于道,不滞于器。道有隐显消长,但不会像物质形象那样毁灭,“消即隐了,但不就是毁灭,可毁灭的即非道。中国人讲道,即表现在人身上,人群中,所以说‘道不远人’‘道不离人’。中国人所讲道,主要是‘人道’,即‘人之道’,因此说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77]。道有恒久性,超越性,不随王朝政权兴衰而毁灭,即便乱世,人也可治己心,世界不理想,人仍可以有理想,道仍可以在人。商朝有沫邑,西周有镐京,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隋唐有两京,都富庶繁荣,历经数百年,虽一个接一个被毁灭,但妨碍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新,中国还是中国。而西方不同,随着雅典的毁灭,古希腊和古希腊文化一道毁灭;罗马城毁灭了,古罗马帝国和古罗马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中世纪西方文化既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也不同于近代西方文化,是文化的断裂。

中西内倾型与外倾型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道德宗教上。“西方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外倾的宗教精神’。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内倾的道德精神’。外倾精神之发展,一方面是科学,又一方面是宗教;内倾精神之发展,一方面是政治,又一方面是道德。”[78]钱穆又说:“中国传统文化理想,既以个人为核心,又以圣人为核心之核心。孟子说‘圣人名世’,这是说这一时代出了一个圣人,这圣人就代表了这时代。等如我们讲埃及文化,就拿金字塔作代表。讲中国古代文化,并不见有金字塔,却有许多传说中的圣人,像尧舜。中国之有尧舜,也如埃及之有金字塔,各可为其时文化之象征与代表。”[79]中西文化不同的心理气质,对应不同的历史遗产和社会观念。西方人看待他人,注重从外在方面做划分,所以讲权利与义务,讲人身平等、自由;中国人不把对外在方面的划分,是齐一的、一视同仁的,作为评判的依据,而是注重从内在方面分好人和坏人、善人和恶人、君子和小人等,所以从道德方面讲人生价值、意义。(www.xing528.com)

西方文化的散播性很强,但散播出来的事物属于物质文明,不是西方文化本身。西方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确实伟大,但总是不安。到非洲、美洲、亚洲后,制造了大量的破坏,导致了亡国灭种。“幸而是西方以外的人不得安,西方人本身自己也不得安。西方人的力量,别人受不了,西方人自己也受不了,于是乎才有第一、第二次大战。到今天是什么结果呢?还是一个举世不安。可是西方人的力量却衰下去了。从前被他们亡的国家,现在都站起来了。为灭绝的种族,也重得生存繁殖了。只看今天联合国里许多国家,大部分都从西方人口里吐出来。吞了进去没有消化,今天吐出来,而今天的世界乃至西方自身还是不安。”[80]现在西方发明的物品充斥在世界各地,归根到底,终是西方文化注重物质文明,追逐工商利益的表现。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危机,同样也还是西方文化引导世界、过度注重物质带来的不安。

中国文化的散播性不是很强,但注重文化自身的传播。散播是外在强力的单向扩散,传播是内外平等的交流融合。钱穆承认中国在创物方面不如西方,但做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叫人害怕,而是强调共生互益。中国人所到之处,如朝鲜半岛、越南日本,这些周边近邻,没有因中国而亡国,更没有灭种。东南亚、南洋群岛,乃至其他各地,中国人同样是对他们益处多多,帮他们开发繁荣做贡献,可以说没有中国人,就没有今天的南洋。同时在外面的中国人也还保留自己的传统,一天天滋长繁衍,绝不像西方那样有我就没你,有你就没我。只要中国崛起,“能起来领导世界,绝不会叫人家一个国定要变两个,两个国又定要变一个”[81]。钱穆说,中国人的家庭、国家与做人,可作将来世界的榜样。

总之,钱穆认为中西文化,一为内倾,一为外倾。中国文化偏重性情,重点发展了道德、政治和文艺;西方文化偏重物质,重点发展了经济、科学和宗教。中国文化有很强的融合性,而西方文化有很强的冲突性。西方文化过分外在化,容易走上对外征服的道路,从而阻碍自身长久的发展。钱穆的这一观点,反映出西方文化与物质生活关系过于紧密,随着物质生活的变换而变换,而中国文化对物质生活,具有较强的超脱性,与精神人生关系紧密,具有理想性,所以中国文化能经受得起朝代更迭,世运兴衰,而永葆旺盛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