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宗教和科学,只是宗教和科学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不如在西方,其主要精神也有差异。
先说宗教。
钱穆认为,儒教是中国独特的共同信仰,可称之为人文教。中国除了本土的儒教和道教等,也有外来的佛教。中国宗教的特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套共同的信仰,但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那样的大型宗教;第二,各种宗教都在中国社会传布,在中国并存而不冲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不需要任何宗教,又不拒绝任何宗教,反而能大而化之,沟通所有宗教。
首先,在中西文化中,宗教的发展轨迹不一样。西方从犹太教中汲取营养,把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世界性大宗教,中世纪是基督教的神学时代,基督教教会对欧洲各国文化的联络、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科学的发展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中国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历史。殷商甲骨文中就提到了“上帝”的观念,说上帝是全能的神,主宰一切。中国的上帝与上天观念是等同的。殷商时期的宗教观念认为上帝至高无上,不直接干预人世,只派天子组建王朝代理人世公共事务。祖先由上帝降生,死后还要回到上帝身边,人间与上帝就是通过祖先的神灵来沟通的,人间公共事务的祈求必须是由天子举行祭天大典,通过开创王朝的祖先神灵来向上帝转达事情,普通民众和诸侯不得奉行祭天大礼,百姓和诸侯只可以祭自己的祖宗。中国宗教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圈在政治范围里了,宗教政治化,政治高于宗教。周朝的宗教明显被政治吸收、消化,周公还系统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祭天的郊祀制度和祭祖的宗庙制度,并最终把宗教改造成为政治化的一套礼治,从此就决定了中国宗教都必须以日常人生和现实世界为中心,直接影响中国宗教后来的人文教性质走向。因此中国政治优先得到发展,宗教不发达,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远不如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佛教和道教从东汉末年开始兴起,儒教逐渐衰微,直到北宋发生转变。钱穆认为:“我们可以说佛教还是一种‘人本位’的宗教。而基督教则是一种‘天本位’的宗教。所记基督教要从天地创始上帝主宰说到万物人生,而佛教则只从人的身上,尤其是人的心上,说到外面万物众生大千世界。因此基督教极易与希腊哲学合流,而佛教思想则甚为中国人民所赞许。”[62]不过佛教与基督教在中西双方走了不同的路。在宋明时期儒教再次成为中国最广大的人生教导,并且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新儒学兴盛,寺院僧侣自然退处一隅。而西方基督教在中世纪达到巅峰状态,掌控了西方文化所有领域,直到近代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才开始结束这一状态。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突破基督教的篱笆,迅速发展,但基督教仍是社会的价值信仰。可见中西双方的宗教盛衰轨迹差异很大。
其次,中西方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差异。在西方,教会的僧侣或教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教会是强大的社会势力,甚至一度较长时期分享社会治权。而中国宗教的僧侣除了在南北朝时期以外,几乎不占有任何特殊地位。中国原始宗教从一开始为贵族把持,不断政治化,而后又被人道化、伦理化,中国原始宗教最终被儒家思想融化、吸收,成为人文教。如果把儒教看作是现实人生的宗教,那么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儒教的经典教义,儒教是在现实社会和现实政治上的一种平民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宗教。
道教、佛教都是厌世离俗,祈求出世的,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到了隋唐,在世运更新的背景下,道教逐渐失去影响力,佛教向儒教靠拢,“尤其是晚起的禅宗。他们的理论,主张‘自性自修,自性迷即众生,自性悟即是佛’。又说‘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他们常劝人在家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实在他们已完全脱落了宗教的蹊径,一切归依自性,尚何宗教可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便何异儒家‘尽心知性,尽性知天’的理论。禅宗只把儒家的‘天’字‘圣’字换成‘佛’字,其他完全一样要从自心自性上认取,因此一到禅宗思想出世,各人都回头到自己心性上来,不再有所谓西方佛法要向外追求。那时的佛教精神,早已为平民社会日常人生所融化。所以说:‘无明即真如,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盘。’这无异于说:‘一切尘世俗界,即是佛土天堂了。’”[63]
再次,儒教和基督教看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不同。基督教眼中是两个世界,中国儒教是一个世界。商业文化的西方人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基督教也有“天国”与“人世”的对立,灵魂与肉体的二分,人原本生活在伊甸乐园,由于犯下了原罪,被上帝驱逐出来,并繁衍后代,造成人世界,但人世界是不可要的、罪恶的世界,必须信仰耶稣,才能获得救赎,经末日审判得以升入天堂,强调死后归于天国才是最终归宿。佛教有诸天,人在其中,人造的业果形成人世,人世处于轮回之中,人世不可要,必须皈依佛法,入涅槃界,所以佛教也有人间俗世与极乐世界。农业文化的中国儒教看世界是一体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人文界与自然界相互结合,人可以天行道,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参,所以中国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中国有自然神,也有人文神,各行各业都有神,神界与人界相通,各有功德,都对人世界产生影响。中国的生人世界与死人世界,也是合一的,中国讲永生,不朽于现世,中国人歌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不同于欧美仰慕天堂。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人生奋斗的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流传,要让德行、事业、教训成为后人的榜样。所以西方人对未来向往的结果是发展出人格化上帝的宗教,中国人对未来规划的结果是发展出伦理性的人文教。(www.xing528.com)
西方人的宗教相信人性之恶,有救赎理念;中国儒教以人性善为信仰,以人本为中心。在基督教里,即便是一生经常作恶的人,只要最后信仰上帝,真心祈祷,就可能获得上帝原谅而被救赎。西方关于世界与人生的哲学、科学观念、文学艺术都在要求西方人积极进取,追求富强,不断征服,成功了就是上帝的恩赐,一旦失败了可以祈祷获得安慰。在儒教中,一切行为发源于己之性,但返求本心、认识本性需要功夫,具备伟大才能和觉悟的圣贤为大众揭示了这些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人通过修炼己性,养成德行,时时反省自身,提醒自己要符合天道人伦。以人本为中心的儒教意味着自由是非常沉重的,自己一切言行都要自己承担,没有上帝的谅解,所以中国人实际行动会更加谨慎,三思而后行。
再说科学。
西方人偏好在自然科学中探索,中国人偏好在人文科学范围内用心。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偏重于推理,以假设的某一个抽象范畴和形式为起点,不断逻辑演绎、引申,越到后面离直接经验越远,达到了理论深度,这些理论往往由于超越了直接经验,具有冒险性,又经常被后来新发现的经验推翻,故而自然科学常处于变动之中。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文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偏重在具体和综括的记录方面,看轻了理论逻辑的成分,不易发展出长篇幅、系统化、纯思辨式的逻辑学和自然学科,虽然中国有名家,但终究不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位置,中国偏向于发展基于个性和事实描述、综括的人文科学知识。
中国科学主要是人文科学,涉及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文字语言学等领域。古代的《尚书》是记载宗教与政治的历史书,展示了中国统治者敬畏祖先、敬畏民众的社会公共政治理念,勤勉、谨慎、严肃、敬畏的政治态度。《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从性、命、道三者关系把握人生与世事,以象与数符号表征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种种可能,揭示事物内在性质发展的内在依据[64]。《礼》书,本义是宗教、祭祀行为规范,融化为政治理性的礼,再经孔子进一步化为伦理性的礼。孔子之前的史书发达,孔子的《春秋》以整个中国为叙述中心,突破小的诸侯国史,以华夏文化为褒贬和编排的依据,把宗庙史官的史学发展成平民学者的史学。《周礼》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乌托邦”理想,书中设立三百六十官,执掌全国政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武事,将极高玄的政治理想在极繁密的制度中表达,体现出中国人控制人事能力、创造政治理想的优越天才。《唐六典》更是一部政府组织法典,是中国成文的大宪章,唐代政治大体遵照《唐六典》规定推行。此后宋、元、明、清都遵奉《唐六典》为行政圭臬。还有《唐律》,汇合先秦、两汉以来历代法律精华,是中国法系成熟的结晶,“其法律全部之用意,重人品、重等级、论时际、论关系、去贪污、定主从、定等次、重赔偿、重自首、避操纵,从整个法律精神中间,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甚深意义,不仅为后来宋、元、明、清四代法律之蓝本,而且顺适行使国外,东起日本,西达葱岭,北方契丹、蒙古诸族,南方安南诸邦,全都是唐律光被行使之地”[65]。这是中国政治学科发达的绝大成绩。此外还有中国文字的完备。中国的汉字是用曲线对物、事、意、声的象征性表达,高于纯象形的埃及文字和楔形的巴比伦文字,可以不受过多的限制,能以空灵、便利、简单的线条实现功能,又具有艺术色彩。中国文字一方面控制语言的方言差异问题,另一方面又简易稳定可以更好地传承,无须添造新字,只需重新搭配即可描绘新事物,能运用于广大空间领地,又能长久持续发展,对维护中国统一功不可没。
中国的自然科学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方面。中国科学知识和机械制作在农耕史上早有种种发现,例如在唐虞时代,就有天文学上的知识,产生了历法。西周王室颁布历朔,指挥全国农事。春秋后半期采用冬至日为标准的历法,这早于西方的历法。但由于中国一直以来“采用的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机械生产,不仅不加奖励,抑且时时加以禁止与阻抑,因此中国在机械工业一方面,得不到一个活泼的发展。在中国的机械和工业,是专走上精美的艺术和灵巧的玩具方面去了”[66],科学得不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没有经济利益作动力,结果导致中国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落后。
中国的科技运用也有丰富的内容。中国工业很早就兴盛,陶器、丝织、木器、建筑和车具都出现非常早,殷商的青铜器和春秋的铁器广泛应用,中国工业与中国文化配合,有精美、实用的特点,有很强的美术性,多用于实际生活,多半跟水利、道路、要塞、建筑有关,并不奢侈。中国工业器具上大多有铭文,有教化功能。工艺美术注重天工匠心,用智巧帮助造化,但不替代造化,更不征服造化,尊重物性、天趣,是天人合一、心物合一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的体现,实用、自然、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中国没有商业资本牟利趋势,古代工业走向艺术审美的境界,国人崇明、精细、忍耐、恬淡的性格和特长很鲜明。中国的工艺美术为平民创造,如陶瓷、丝织、刺绣、雕刻、建筑等,都是同社会日常融成一片。其中园亭建筑就是集成多种工艺美术的产物,亲近自然,将山水风物迁移到城市家宅中。中国工艺美术色泽形制都显出平和、静穆、协调、均匀,崇尚含蓄、自然,不显露雕琢等个性,诗情画意、教化意味十分浓厚,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与文化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