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认为,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和文化,西方是典型的商业经济和文化。中西从物质生活方式到经济观念,再到经济政策和制度、相应的社会结构,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西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同,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在复杂的水系和广阔的平原中诞生,非常适合农耕,从先秦开始至今,都建筑在农业经济上。而西方文化诞生于狭小而破碎的地理环境,农业很容易达到饱和,不得不把经济转移到商业方面,造就了从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因而中国文化属于农业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商业文化。这是中西文化的起点差异。
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决定了中西看待物质生产和历史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类文化的进程方向必然是从农业文化进展到商业文化,看待人类历史是变动的、进步的。但中国人看待人类历史是绵延的、生长的,认为人类生活永远无法摆脱粮食,必然永远依赖农业,所以人类文化也不能脱离农业文化的根本,只能“在农业文化的根本上再绵延展扩而附上一个工业,更绵延展扩而又附上一个商业,但文化还是一线相承,他的根本却依然是一个农业”[55]。中国看待经济一般持均产论,期望社会经济达到某种社会主义状态。譬如汉武帝时实行节制资本、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商人即便得到财富也不得从事奢侈夸耀的生活,连商人生前的屋宇、死后的坟墓都有规制,不得逾越,“其背后有很深厚的经济理论做他的背景。在《小戴礼记》的《礼运篇》里,有一段描写当时人理想中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文字,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秦始皇到汉武帝时的一种理想社会主义。这一种思想,在中国儒家思想里,本有一贯甚深之流行。直到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还屡屡提出近于此类的理论。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这是中国儒家传统的‘均产论’”[56]。当然这里说的均产论不是绝对的平等,只是有宽度的平等,不仅要救贫,也要抑富。中国历来认为大贫大富对人生一样有害,贫富应该各有限度,应根据人的生活和心理,看对人生和社会秩序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经济理论实质上是遵循礼治主义思路,这在《荀子》中发挥得最透彻。
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决定了中西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在战国末年,郡县制兴起,政治集中,小诸侯国兼并加速,商业联盟出现,原有的城市人员也更集中,大都市经济更趋繁荣。所以中国农业经济发达的同时,商业也很繁荣,早就出现了大量的商业都市。但是政治治理集中于对内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和稳定,早期的商业也就集中在对内通商,政府经常通过法令抑制商业势力的过分发展,国家采取类似于社会主义的财富均衡政策。譬如西汉时期,对涉及日常生活重大部门的工商业进行管制,盐、铁设官专营,酒也由官府专卖,其他各行工商业依照成本和财产,征收重税。相反,西方对外通商的重要性超过了对内通商,近代西方对内奖励资本主义经济,同时经常利用国家力量,极力在世界保护和推进本国商业利益,因而西方国家很早就表现出帝国主义的姿态。(www.xing528.com)
中西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差异。中国在西周时的封建社会只分贵贱,不分贫富,受田的农民是在均产状态下生活的,而封建崩溃后,政府不再以人口授田,奖励多耕,一部分人兼并土地,致使一些农民游离田地,工商作为新生产业出现,贫富不均加剧。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能沦落为佃户、亡命者,也可能充任官奴和卖身为私家奴,但私家奴的人口税和兵役由主人加倍代缴,限制了蓄奴的发展。钱穆根据史料指出,西汉末年人口约为六千万,全国官私奴婢不超过二百万,不到全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相较西方社会的经济和阶级状况,农奴制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中国始终站在自由农耕的经济基础之上,奴隶数量比例并不比自耕农多,自耕农、租佃农、耕雇农作为自由平等的社会人群,占绝大多数。“中国的社会经济,在此两千年内,可说永远在政府意识控制之下,因此此下的中国,始终没有产生过农奴制度,也始终没有产生过资本主义。”[57]在中国传统的经济观念之下,古代中国人瞧不起专以求财富为目的的商人,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人,虽贫而尊,在士、农、工、商四阶层平等的平民社会中,士是进可以为官、退可以以文化人生为目的的读书人,成为社会最受推崇的人群。
因此,经济形态的差异,中西文化的核心精神必然也不同。农业文化是自给自足的,所以中国文化只求安足,不求富强,人们认为世界是内外一体的,会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总是从整体和综括的思维看待世界,希望和平、安宁。商业文化是内外依存的,总是要从外面吸收能量来营养自己,因而西方文化追求富强,不断要求变动、进步,以彼我对立思维看待世界,结果富而不足,强而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