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指出中国文化在非常复杂的水系下诞生,如同有多个文化摇篮,又在广大的地面上孕育,在悠久的历史中融合,因而中国文化必定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从自然血统开始,进展凝结为广大的民族国家,有宽厚的人文观和天下观,为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奠定了充足的基础。
1.自然:地理与气候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他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两方面,深究中国文化起源的特殊性。
首先,钱穆澄清中国文化诞生的区域。他认为中国文化真正的发生地不是在黄河的主干道(因为黄河不适合农业灌溉和水路交通),而是各个纷繁复杂的支流两岸,以及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即中国古书里的“汭”。中国文化发源地有若干个,分为东部文化和西部文化,唐虞文化、夏文化、周文化属于西部文化,商文化属于东部文化。其中唐虞文化诞生在山西的西南,黄河大曲的东岸和北岸,汾水两岸,以及汾水汇入黄河的三角地带。夏文化起源于河南的西部,黄河大曲南部,伊水、洛水两岸,以及这两水汇入黄河的三角地带。周文化发生于陕西东部,黄河大曲西岸,渭水两岸,以及流入黄河的三角地带。商文化起源于现今的河南安阳,漳水、洹水两岸,以及这两水流入黄河的三角地带。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水系和河流,也都是中国文化诞生的摇篮。当这些相对小的水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同其他水系的文化接触、融和。
其次,钱穆指出中国文化诞生的地理环境特殊性。诞生古埃及文化的环境只有尼罗河一条河流,古巴比伦虽诞生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合流处,但两河都是小水。古印度算是有印度河与恒河两流域,但均不算大,水系简单。唯独中国有许多河流与水系,而且都极其宽大与复杂,“可照大小分成许多等级。如黄河、长江为第一等级,汉水、辽河等可为第二等级,渭水、泾水、洛水、汾水、漳水等则为第三等级,此下还有第四级第五级等诸水系,如汾水相近有涑水,漳水相近有淇水、濮水,入洛水者有伊水,入渭水者有沣水、滈水等”[3]。再加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是单一的平原,古印度文化最早在北部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地形仍是比较单纯,只有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在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
再次,钱穆指出中国文化诞生的气候条件特殊性。在气候方面,中国文化诞生在北温带,相比其他几个古文明所在地,降水较少,物产也不丰富,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加上黄河洪水等自然灾害在历史上对中国人一次次的刺激作用,迫使中国人树立起更为勤奋、坚韧、朴实、自强的民族性格。而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享受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比较优厚,生存比较容易,因而生活较为奢侈,精神趋向腐化,文明迅速达到顶点,最终不是被外敌灭亡就是自己衰亡。
最后,钱穆揭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中国文化三方面的独特影响:
第一:古代文化发展,皆在小环境里开始,其缺点在于不易形成伟大的国家组织。独有中国文化,自始即在一大环境下展开,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其对于政治、社会凡属人事方面的种种团结与处理之方法与才能。遂使中国人能迅速完成为一内部统一的大国家,为世界同时任何民族所不及。
第二:在小环境里产生的文化社会,易遭受外围文化较低的异族之侵凌,而打断或阻碍其发展。独有中国文化,因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能迅速完成国家内部之团结与统一,因此对于外来异族之抵抗力量特别强大,得以不受摧残,而保持其文化进展之前程,逐渐发展。直至现在成为世界上文化绵历最悠久的国家,又为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
第三:古代文明多在小地面的肥沃区域里产生,因此易于达到其顶点,很早便失却另一新鲜向前的刺激,使其活力无地使用,易于趋向过度的奢侈生活,而招致社会内部之安逸与退化。独有中国文化,因在较苦瘠而较广大的地面产生,因此不断有刺激与新发展的前途。而在其文化生长过程下,社会内部亦始终能保持一种勤奋与朴素的美德,使其文化常有新精力,不易腐化。直到现在,只有中国民族在世界史上仍见有其虽若陷于老朽,而仍有其内在尚新之气概,此又为并世诸民族所不逮。[4]
总之,中国文化在一个宽广的大局面下诞生,“一面密集到理想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四周的天然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5]。换言之,一方面中国人较早适应不同族落之间的交往,处理社会交往、政治实务等人事关系更为娴熟老道,较早地实现中国内部统一,持久地保持团结;另一面中国相对封闭的宽广疆域,使中国即便遭到外族入侵也拥有广阔的纵深缓冲,加上中国早就实现了团结和统一,中国文化不易遭到摧残,发展进程不易被打断。
2.人文:血统与天下
中国人在广袤的大地上,从最初血统意义上的诸多氏族中,诞生出较为强大的华夏部族,进而由华夏部族融合其他部族,产生共主,缔造共同的生活,形成中华民族。各种原初的文化观念渐趋清晰,形成人文观念和天下观念。中国的文化由此有了内核,使中华民族融凝在一起,促进中华民族持久的生存与发展。
第一,氏族与部落。
“在中国古史上,只记有‘姓’与‘氏’之别,氏主男性,指地缘言,或指职业言。姓主女性,指血统言……但中国古人,又有同姓不婚之戒。由于各氏族之异姓相婚,而逐渐把各地居民联系融合,成为一民族。”[6]血统、地域、职业是中华民族和其文化的起点,而职业标示的生活方式重要性在血统之上,因为不同血统之间经常通婚,而特定地域上的人群所能容许的生活方式比较固定,人群之间最大的区分标准还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从而在血统之上。
钱穆认为华与夏原本应当是指古代居民的居住地。根据《周礼》和《国语》推断,华是指上古的华山,很可能就是现河南境内的嵩山,那里现今还有古华城;夏是指上古的夏水,即今天的汉水。因而,华夏部落最初极可能是在河南嵩山山脉到汉水北岸一带。夏代的祖先就在这一带,更为古远的黄帝、虞舜等事迹,就发生在这一地面上。华夏从部落不断壮大,不断迁徙,逐渐不限于某一特定地域,广播到各个地方,就成为华夏部族。
华夏部落是中华民族的主干,上古的部落保持同姓不婚的习惯,使各个不同血统部落逐渐凝成一大民族。黄帝是姬姓,神农是姜姓,姬、姜两部族是华夏系里比较重要的两支。黄帝部族生活在河南境内偏东位置,在淮水流域。神农部族生活在河南境内偏西位置,在汉水流域。黄帝部族和神农部族相互通婚。华夏部落势力系伸展到渭水流域,所以陕西也有华山,向北延展到达汾水流域,所以山西南部在古代也称为夏墟。各部族虽然相互通婚,但相互间仍有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谁拥有山西解县的盐池。黄帝、神农部族曾为此发生战争,后来发现战争解决不了问题,为了化解冲突,就在各部族之间推举公认的共主。上古的共主先后由神农部族、黄帝部族担任,后来唐、虞时代开始禅让。
第二,民族与国家。
中华民族最初由华夏部族与蛮、夷、戎、狄“四裔”部族构成,统称炎黄子孙。华夏部族与四裔的区分在于生活方式,不在于血统。华夏部族是农耕生活方式,四裔则是游牧、渔猎或商贸生活,流动性比较大。各部族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这种称谓也就改变了。最初的民族形成主要基础是几个不同血统大姓间的通婚,通婚之后血统就模糊了。例如周文王母亲太任,是从殷王朝畿内的挚国远嫁过来的,任姓属于商部族。周武王母亲太姒,是华国的女儿,姒姓属于夏部族。周文王、武王两代人正是由于通婚缘故,融汇有夏、商、周三部族血统,所以中国的民族一开始就不是以血统来划分。区分中国古代民族的标准,如诸夏与“四裔”的分别,不是以血统而论。钱穆举例说,晋献公一夫人为晋文公母亲,叫大戎狐姬,另一夫人是骊戎之女,叫骊姬。狐姬、骊姬都是姬姓,从血统上说,她们和晋献公、周王室都是姬姓,但她们却分别被称作狐戎、骊戎,都是戎。此外还有一种情形,例如春秋时期的楚、吴、秦、越,也曾经一度被称作蛮夷或戎狄,其实他们原本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楚国和吴国在春秋时被叫作荆蛮,吴国国君是姬姓,跟周人是近亲,但远封在江南,被当地居民同化;秦国为嬴姓,是东夷一支,被封在西部,西迁后也同当地居民同化,带有戎风,叫西戎;越国则是百越部族,受到周的分封。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路诸侯组成联盟,公认周王室的中央地位,但楚、吴、秦、越一开始不愿意加入,而且因“侵略”性较强,所以被斥为蛮夷或戎狄,后来加入联盟,就不再视为蛮夷或戎狄。这证明诸夏与蛮、夷、戎、狄的称呼不是根据血统[7]。可见,在当时民族观念中,凡是融入国家建制当中来的部族或邦国,就一视同仁,作为诸夏文化一部分,都被视作炎黄子孙、中华民族。
钱穆对中华民族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中华文化体系的总称,并以最高文化体系来代称中华大地上所有文化的整体。古代民族区分的标准在于文化,在于生活方式,华夏部族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发展出大量的城郭,最初的城郭就称为“国”,城郭之四围称为“野”。华夏部族和四裔公认的共主,即中国的最高首领,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主要产生于农耕的城郭文化中。华夏部族和四裔各部族,也经常把中央的城郭文化,即“国”文化,看作中华大地上所有文化的最高成绩和最高代表。因此,“中国”就成了中华民族创造的所有文化体系的总称,并且中华文化体系绵延传承,又使“中国”成为更加抽象更加深入人心的文化观念。中国是包容了中华文化体系方方面面的全体,共主、天子、君臣等文化因子,原初就是专注于中国全体的,因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注重全体的文化。总之,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产生和中国国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整体性,是广博而独特的,决定了中国民族心理与性格,决定了中国文化根本特性,决定了中国的天下观念特点。
第三,人文观与天下观。(www.xing528.com)
中国从最初的氏族生活中,产生各种文化,进而产生清晰的集体自我观念。钱穆指出:
何谓“人文”?物相杂谓之“文”,人文即指人群相处种种复杂的形相。“物”又指种类言,可见大而至于血流不同,种姓各异之民族并存,亦已包括在中国古人此一人文观念之内。
惟其人群乃由不同种类相杂而成,于是乃有所谓“化”。如男女结合为夫妇,即化成了家庭。循此而往,群体日扩,人文日进,全人类相融,即化成天下。故中国人之“天下”观念,乃由其“家”与“国”之观念融和会通而成。《大学》八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本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意即如是。
因此,中国人之人文观,乃由“人”之一观念,直演进到“天下”之一观念,而一以贯之。[8]
中国文化就是从最初的氏族生活一步步演变出来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人对民族与文化本身的观念最为重要,是自我确认自身的关键。因此,中国的人文观、天下观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化集体自我观念的正式形成。
中国的人文观特点是以道为原则,超越民族、国家界线,从个人直达天下,都以道为终极理想。中国古人没有鲜明的民族观,也没有僵硬的国家观,这是中国文化观的特点。“民族”这一范畴源自西方,因为西方文化内部区分大量的民族。中国文化强调中华文化的全体,这一全体非常广大,以至于大到天下,从个人到天下是一整体。相对于天下这一观念来说,民族观念的区分,在中国古人观念中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分辨民族,主要不是从血统上区分,而是看重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对民族是从广义上看的,即便不是同一生活方式,也都是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炎黄子孙,只是后来各部族迁徙各地,才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天下观,然后是大中华的民族观,这一点不同于西方鲜明的民族观念和狭小的国家观念。
中国的人文观,或说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落在最为普遍化的“道”上,即不断向善与求善的观念。中华民族是在广大的土地上接触交往的,形成的文化也必然是心胸开阔、视野广博的。善的精神是一种跨越任何民族、国家、疆域,直达天下所有人类的大理想。中国古人将“道”设定为“至善”,“至善”成为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信仰。钱穆又指出:“中国古人,自始即不以民族界限、国家疆域为人文演进之终极理想。其终极理想所在,即为一‘道’字。《大学》三纲领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即此一‘道’字。此乃中国文化传统精神所特有的伟大处。”[9]中国文化的根本指针,就在于阐明内心光明的德性[10],在于不断使民众革新进步,精益求精,始终保持向善,不断趋于至善。
中国的天下观,指向天下民生方方面面,受以人道为核心精神的人文观指导。中国的天下观,是以个人为起点,以个人为中心的天下观。“中国社会建基于人道,因此每一人均有其极端重要之意义与职任。而人与人相处,每一人均为一主体,均是一主动者,故每一人均为此社会之中心。”[11]每个人都成为中心,个人之间则以人道为纽带,仁、义、礼、智四常是人道的具体准则,从个人到家庭、国家、天下无一例外。钱穆指出:
中国人理想,乃推扩修身、齐家来求治国、平天下,即是以“孝弟”之道来直达于平天下。因平天下仍只是人与人相处得其道,此与孝弟处家并无二致。故《孝经》开宗明义即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此至德要道即是“孝”。
…… ……
若脱离了人生大道来干政治,则一切政治活动易陷于争权与争位;若脱离了人生大道来干经济,则一切经济活动易陷于谋富与谋利。
中国人理想,不认仅求富强即为人生之大道,因仅凭富强并不足以治国平天下。
若一社会仅知求富强,则社会内外均易生隔离,起冲突,距治平之道将益远。
中国人理想,又看不起仅凭法律来治国,更反对仅凭武力来争取天下。
中国人理想,只求社会之安和。不论在社会之内或外,惟“安”与“和”可久可大,始能为治国平天下铺路。
其责任则在每一人身上。其教练场所,则在每一人之家庭。[12]
在这种天下观中,人道领导方方面面,政学和民生都要服从人道精神,把人道的教化和政治的德化看得非常重要,经济则强调信义通商。
钱穆依据民族创造文化、文化融凝民族这一判断,认为中国的人文观和天下观是广博而独特的,并反过来实现了中华民族更大程度上的融凝、扩大。中华民族能够不断更新、壮大,有赖于中国文化;中国在公元前能够建成封建一统的国家,有赖于中国文化。钱穆认为,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所以争鸣,就是在理论上要实现天下安宁和大一统。先秦文化的终极理念是实现思想的统一,然后按照这套统一的理念,实现中国的统一、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百家争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阐释中国上古关于“道”的观念,实现中国“道”的文化延续与更新。争鸣的结果必然还是那个“道”,“道”的精神没变,只是被赋予了更为具体的时代内涵。孔子、老子、墨子都是这么做的,百家学说实质上是“道”在春秋战国的新流传。最终诸子百家也必然还要融合成一个“道”,百家最终的融合会通是必然。因此,钱穆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罢黜百家,是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和人道精神使然,跟封建专制无关。在根本上,不是周公、孔子造就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在那时必然会造就出周公、孔子,如果周公和孔子生在古埃及、古希腊,绝对不会是讲“道”的周公和讲“仁”的孔子。钱穆的这一观点极为深刻。
总之,中国文化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诞生,又在广大的地面上历经多个部落的融合,长时间的历练,又融凝出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造就了广博的人文观和天下观,开启了中国文化特殊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