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影像档案创作项目成功结出丰硕果实

城市影像档案创作项目成功结出丰硕果实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 路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申报主体,艺术设计学院负责的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城市影像档案创作人才培养”,在国家艺术基金督导员、上海文旅局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已经结出了令人满意的果实。好在一个多月紧张的学习和实践,在各路精英教授者的引导下,学员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影像档案留存的丰富价值和未来更多的可行性。

城市影像档案创作项目成功结出丰硕果实

林 路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申报主体,艺术设计学院负责的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城市影像档案创作人才培养”,在国家艺术基金督导员、上海文旅局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已经结出了令人满意的果实。学员们的创作热情和多元化的创作风格,构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视觉档案,不仅为即将逝去的和已经逝去的留下了念想,更是指向未来的城市社会学的宝贵文献

城市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古希腊诸城邦陆续形成,斯巴达雅典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惜那时候还没有摄影,于是我们只能想象苏格拉底在城市街头雄辩时的模糊身影,或者猜测最早的奥林匹克勇士们如何角逐在竞技场上……后来摄影的诞生,却正好处于一个全球大规模都市化的过程中。都市化作为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经济、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19世纪的欧洲各国以及20世纪前期美国最主要的社会变迁内容之一都是都市化,生逢其时的摄影,不可能不对都市的巨大变化产生敏感的注视。无数摄影人以对都市成型的强烈认同为前提,通过自我的视线,面对都市人生,流露出无所不在的对都市生活的感受。甚至仅仅就是将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构成、演变作为都市社会学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摄影也有其得天独厚的表现优势——即便是空无一人的都市场景,也能阐述都市人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社会空间的理解,表现人与都市的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相互关系。

关键的问题是,当下的我们正处于一个都市化进程异常剧变的年代,摄影所担当的角色也更具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同时在摄影的普及以千百倍的速度超越当年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影响当下,什么样的影像才能惠及后人——难度之高,可想而知。好在一个多月紧张的学习和实践,在各路精英教授者的引导下,学员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影像档案留存的丰富价值和未来更多的可行性。

在学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们学会了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不管是动态的社会生活事像,还是相对静态的历史人文景观,将其时间的延续性清楚地表达出来了。有的采用了田野调查式的类型学手法,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纪录,以其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展示个体生命或群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痕迹,让人通过其形象的特征认识历史演进的种种可能。比如《老城厢之“门”》所提炼出的历史生命力,还有《上海街头》的弄堂写实,以及《延安路高架》所触摸的现代都市的肌理,包括《余厂》深入到几乎是废墟的工业空间等,已经不仅仅是面对一种空间的展开,更重要的是面对一种时间的延续——凸显其文献价值,藏而不露。(www.xing528.com)

我们还看到了学员作品中对城市历史风俗的再现,细细碎碎叠加起来就是一部城市沉重的图像史章。他们所关注的,不一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也包括许许多多的各阶层的人物。画面中最重要的特征首先就是平凡,在茫茫的人海之中,他们都只是沧海一粟,并不具备任何呼风唤雨、驾驭世事发展进程的能力。但是他们是最具有活力的一群人,这个城市一旦缺少了他们,就会变得了无生趣,或者说就失去了人生阅读的可读性。从《上楼之后》和《城市温度》稍稍带有趣味性的呈现,到《“忘”记仓城》和《仓城》浓郁的世俗氛围,从《双生》所带来的日常人生的幽默,到《上海女性 》和《拱宸桥》的自由潇洒……将色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图像放在一起阅读时,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城市真的是可以让人亲近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一个不容任何人忽略的生命空间。

其实,在其表达语言上,很多学员都在努力探索着,试图用更为当代的叙述结构,为一座座城市留下值得玩味的空间。真正优秀的当代影像,仅仅靠讲好一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观众从这个故事中读出某些象征的意味。只有这样,图像的覆盖力和概括力才会大大强化。在生活中发现什么、象征什么,也应该是每一个摄影人所应该仔细考虑的。学员们懂得不应该简单地、轻率地按下快门,尤其是可以简单重复的画面,就不要随意拍摄——否则,再多的图像也等于零。于是我们看到了《魔都纪事》在纪事之外的独特魔力,也看到了《上海时间》超越时间元素的时空流逝,还有《城市乐园》中近乎荒诞色彩的扑朔迷离,以及《城外》经常被人所忽略的故事……一张照片从表面上看纪录的是人物的生存形态,重要的却是洞察变幻莫测的人物心态。摄影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通过这些无声静止的画面走入人的心灵深处,以超常规的手段把握人的七情六欲,从而赋予画面中的人物以“灵性”,使摄影的力量强化到更高的层次。

至于一些静物的构成,如《非遗“采耳”在上海》的静观,《尽头》的幻觉,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讲述着内心深处的故事。还有选择了类似德国摄影家桑德的站立者肖像模式拍摄的《劳动者》,或者《窗》的幻影,以及看似随意的《上海街头》或《错综》,学员们都试图寻找更为个性化的语言,将自己融入一座城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跳出观看的“围城”。其他更多在这里无法一一细数的学员的画面,在影像档案的层面上,都是一次次的对自我的大胆超越。因为他们的思考重点在于,这样的影像为后人又会留下什么?记录一座城市吗?太简单了!图解一个时代吗?也没有必要这样夸张!因为真正优秀的创造者,他的影像不再会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在哪一个地域和哪一个瞬间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拍摄者入木三分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呈现给无数的后来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时间节点,有一群城市档案影像的摄影人,他们是如何观看这个世界的!或者说,他们所呈现的,就是一个时代不可能重复的艺术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只有个性化的看待城市的方式,才可能证明城市中人的存在,而非城市是怎么存在过的……

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摄影人力求从自身的角度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城市“真相”,从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些“真相”,还原各种属于城市的“真实”,从客观和主观的双重世界,一起走近陌生而熟悉的城市未来——因为他们已经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用自己的体温融入了城市脉搏的跳动!希望下一次,会有更为厚重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