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新立异与独创性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生的追求。标新立异是创意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设计师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会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标新立异法要求设计师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转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那些遨游在思维空间中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设计师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清代郑板桥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书画家,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及板桥体的书法,与众不同,为世人所称道。郑板桥在书画创新方面有这样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充分的个性表现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人们以不同的思维形式独立地进行思考,在心中建立起不同的审美形象,如即使画家们面对同一对象进行创作,所绘制出的作品仍会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还可通过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方法获得。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忽视变异的方法,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便容易令人生厌。例如,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维。视错觉又称错视,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感觉上的错觉。比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在创作时,可以尝试一下错视觉思维法,在人们看惯了的视觉形象中有意识地将局部进行错视处理,如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图的反转及无理图形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3]造型训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形式。矛盾空间是在平面空间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幻觉空间。人们在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图形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种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艺术设计师在理性思考中具有趣味性和标新立异的特征。
(二)逆向与侧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我们的作品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照搬照抄。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艺术境界。依照辩证统一的规律,我们进行视觉艺术思维时,可以在常规思路的基础上做出逆向型的思维,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规律;也可以按照对立统一的原理,置换主客观条件,使视觉艺术思维达到特殊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入最好的创作状态。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视觉艺术思维的完善和创作的成功。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普遍。例如,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出卖基督的叛徒犹大的形象一直没有合适的构思,他循着正常的思路苦思冥想,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再不动手画就要扣他的酬金。达·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转念一想何不以他为犹大的原型,于是他立即动笔把修道院院长画了下来,使这幅不朽名作中的每个人都具有了准确而鲜明的形象。在一定的情况下,侧向思维能够起到拓宽和启发创作思路的重要作用。
又如,从古今中外服装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时装流行的走向常常受到逆向思维的影响。当某一风格广为流行时,与之相反的风格就会兴起,如在某一时期或某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装饰华丽、造型夸张的服饰装扮,以豪华绮丽的风格满足自己的审美心理。当这种风格充斥大街小巷时,人们又开始进行反思,从简约、朴实中体验一种清新的境界,进而形成新的流行风格。现代众多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往往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多一只眼睛看世界。”打破常规,向你所接触的事物的相反方向看一看,遇事反过来想一想,在侧向—逆向—顺向之间多找些原因,多问些为什么,多几个反复,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在人们的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三)超前思维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中,超前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之一,“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综合现实世界提供的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它能指导人们调整当前的认识和行为,并积极地开拓未来”。超前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活动中面向未来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在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中,超前思维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艺术创作领域,超前思维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思维的纵向、横向,从思维的主客观因素中,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揭示超前思维的规律,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视觉艺术思维活动必须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21世纪的艺术创作是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没有高水平的超前思维活动,也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艺术创造。
视觉艺术的超前思维有一个特定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人们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创意的需要会引发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分析和认识。在此过程中,或以主观愿望为动机引起超前思维,或是某些思维活动以超前思维的形式进行,再去主导相应的行为活动。超前思维的形象联想、艺术想象是创作构思中能够促进艺术家、科学家开拓新领域的一个环节。一些想象和联想的形象在没有被发明或被实践证实的时候,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荒诞的幻想,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幻想在多年以后成为现实。如果没有人们的超前思维,世界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境况。
艺术创造的超前思维强调通过形象来反映和描绘世界。现代艺术创作除艺术形式之外,还要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有关方面联系起来。超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理想。
(四)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训练
思维的广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假设将问题置于一个立体空间之内,我们可以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方法,它能够让人们学会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有时还要做出突破常规、超越时空的大胆构想,从而抓住重点,形成新的创作思路。例如,在秉承意大利原有葡萄酒风格的同时,新一代意大利葡萄酒的包装向传统发起了挑战。按照惯常的形式,许多意大利葡萄酒标签上是很难发音的名称和酿酒厂说明,但这次的包装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一个性感的弹性皮革外套配以拉链,像皮肤一样紧贴瓶型,如同意大利足球队的队服一样,诠释了当代意大利独有的风格。这正是设计者思维具有广度的表现。
视觉艺术思维的广度表现在取材、创意、造型、组合等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上。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到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时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如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素养,还需要有建筑学、数学、人体工程学、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www.xing528.com)
思维的深度是指我们考虑问题时,要深入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我们将其形容为“层层剥笋”法。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五)灵感捕捉训练
灵感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的出现。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在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头脑中,灵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
灵感思维是潜藏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并不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我们能够努力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让灵感随时出现。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灵感思维的活动规律,如灵感的突发性,灵感在思维过程中的不连贯性、不稳定性、跳跃性、迷狂性等多种特点,从而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勤于思索,尽可能地给灵感的出现创造条件。列宾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劳动所获得的奖赏。”但灵感的到来并不是空穴来风,辛勤的劳动、艰苦的探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灵感发生的先决条件。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而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例如,米开朗琪罗在创作罗马教堂壁画时,为了以壮观的场面表现上帝的形象,他苦思冥想,没有满意的构思。一天暴风雨过后,他去野外散步,看到天上白云翻滚,其中有两朵状如勇士的白云飘向东升的太阳,他顿时彻悟,突发灵感,立刻回去着手进行创作,绘出了气势浩大的创世纪杰作。有一次肖邦养的一只小猫在他的钢琴键盘上跳来跳去,出现了一个跳跃的音程和许多轻快的碎音。这个现象点燃了肖邦灵感的火花,由此他创作出了《F大调圆舞曲》的后半部分旋律。据说这个曲子又有“猫的圆舞曲”的别称。这些都是艺术家抓住突然闪烁的灵感火花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范例。在设计师创作的过程中,某个偶然的事件和突发的因素便能使他们模糊不清、反复思考却无结果的概念突然清晰起来。
(六)流畅性与敏捷性思维训练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通常是指思维在一定时间内向外“发射”的数量和对外界刺激物做出反应的速度。我们说某人的思维流畅、敏捷,是指他遇到问题后在短时间内就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事物的用途、状态等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最多的处理方法。
根据科研人员用现代化仪器测量的结果,人的思维神经脉冲沿着神经纤维运行,其速度大约为250千米每小时。不同的人的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有区别的。例如,人们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有的人则能做出十几种乃至几百种判断并迅速想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七)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
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在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而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入,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种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象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交叉点。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交叉点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式的限制,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
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八)想象与联想训练
我们在设计时注重视觉对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处理。这种知觉选择性与知觉对象的转化关系在现代视觉艺术的平面艺术中称为图(视觉对象)与地(周围环境)反转。这是对视觉艺术家普遍进行的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最早研究图与地转化关系的是鲁宾,他提出了著名的“鲁宾之杯”:在一个方形画面中画着一只对称的杯子,如果仔细观察杯子的左右空白部位,则发现是相对着的两人侧面像,而随着视觉的转换,杯和人的侧面像交替出现,形成特殊的画面。这类图形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如染织美术中的“千鸟格”,广告、装潢艺术中的各种画面,等等。图地反转变化的理论强调了人们的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利用这个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艺术想象力。在此基础上,要求被训练者表达出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的见解。联想是人的头脑中记忆和想象联系的纽带,是由人对事物的记忆而引发的思维过程。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联想形式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主动、有意识的联想能够积极而有效地促进人的记忆与思维能力。
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要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其他思维形式也是如此,但在视觉艺术思维中更为突出,且许多成功的艺术范例都说明了这一点。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及意境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