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人类社会的衍变也每时每刻地影响着设计艺术的轨迹。设计艺术对科技、社会、文化变革的适应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进步的要素与架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说:“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也指出:“设计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索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新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的互动式的交流,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的东西。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就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一篇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而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设计离不开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地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幻想,而是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们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设计作为当代文化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冈特·兰堡为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设计的戏剧演出海报,画面十分简洁凝练,整幅广告只用了一套黑色广告上的铁丝网、一张残缺不全的人物面部形象和几片凋零的落叶……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悲剧的特性是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力量的冲突。使人们不禁联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亚里士多德语)的特殊悲剧性效果。冈特·兰堡在设计中以其对美学深刻的理解和非同一般的诠释,使人们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莎翁的名剧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而这幅海报作品以言简意赅的形式和丰富深沉的内涵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社会上,许多关于设计的讨论主题已经成为焦点。迈克尔·比鲁特(Michael Bierut)在ID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对《重要的事先做》的评论中说:“消费资本主义的幻象是非常明显的:人类很少有或者没有评判的能力。他们热衷于Disney,GM,Calvin Klein和Philip Morris品牌的产品,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或者这些产品有什么内在的价值,而是因为设计傀儡大师利用颜色和样式之类的东西催眠了他们。”
当发生重大灾难,需要全国民众甚至全世界人民动员起来的时候,平面设计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传播技能去发动民众。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大地震,举国哀悼,设计组织和设计师纷纷以设计行动表达心中的哀恸之情,并感染社会民众,号召大家为灾区奉献爱心和捐款捐助,鼓励灾区人民振作精神、重建家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征集的海报设计作品就有几千幅之多。设计师通过不同视角和不同风格,表达自己的心声,其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www.xing528.com)
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军工产品和民用工业产品的产量迅猛增长,此时需要进行大力宣传,来激励人们的生产热情和对战争的支持。加盟这项事业的人,包括一些最杰出的设计师。德军占领巴黎的时候,法国设计师兼插图画家让·卡洛(Carlo Jean)正在美国,他抓住了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创作了战时获奖海报《美国的回答:生产!》。卡鲁以富于动感的倾斜构图和图文之间强有力的联系生动地表现了美国工人的强大力量,强调了生产对赢得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海报倾斜的排版、单纯的图形、对负空间的利用及宣言式的标题都是典型的欧洲现代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对美国设计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是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与合作伙伴弥尔顿·格拉西(Milton Glaser)等人一起创办了“图钉工作室”。切瓦斯特能够将各种设计风格和媒介运用自如,他总是充满智慧、出人意料。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文学、政治和全球文化的广泛关注。1982年,他创作了反对核武器海报《向和平和正义前进》,巧妙地图示了由草根阶层自发组织的和平运动的力量。切瓦斯特在他的《左撇子设计师》一书中说,和平运动委员会请求他创作一个正面的和平形象,而不是负面的战争形象。切瓦斯特创作的图形简洁、优美,格调轻松、愉快,与主题的严肃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画面中只能看到前进者的腿,每条腿代表生活的一个阶层,各个阶层的人们团结在单词“和平”的拱门下。“MARCH”(前进)一词也很醒目,5个字母的颜色各不相同。在版面的上方依次行进,与下面各种各样的腿形成呼应。海报既巧妙地传达了信息,又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想象力,还透着切瓦斯特所特有的幽默感。
冈特·兰堡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20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兰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在兰堡为Egoist杂志所做的招贴,以及兰堡1966—1988年个展系列招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普通的土豆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兰堡通过艺术处理使土豆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又通过土豆文化的表达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
1942年,卡尔·科勒(Karl Koehler)和维克多·安科娜(Victor Ancona)设计了政治宣传海报《这就是敌人》,并参加了全国战后海报比赛。他们对该设计主题的观点非常明确。海报的概念简单明了、直中要害,画面中精细描绘了一个纳粹军官的头像,他全副武装,冷酷无情,五官被扭曲丑化,使他(以及所有的纳粹分子)更加显得卑劣可鄙。他的单片眼镜中反射出绞刑的场面,使他的神态显得更加危险、更令人厌恶。很明显,该作品的设计师是在为自己信仰的事业而贡献自己的设计才能。发起这次设计比赛(发起方是“胜利艺术家”组织、民主社团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目的是希望利用海报来医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人们的感伤情绪。每当发生战争或其他危机的时候,社会总是呼唤平面设计行业来影响公众的态度,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