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崛起雄心:春秋五霸齐心合力

崛起雄心:春秋五霸齐心合力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耳听着不禁心底升起一股寒意,这个计划真是恶毒至极。没了后顾之忧,身心俱泰的晋文公举行了盛大的复国封赏大典。至此,晋国终于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开始走上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稳定道路。介子推素来性格耿直,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做好,但他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同样也是坚决不沾染丁点。自己是为了晋国能早日有明君,晋国百姓早日生活得更好一些。

崛起雄心:春秋五霸齐心合力

勃鞮从郤芮家出来后,总是觉得不大对劲,感觉自己这样下去,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前思后想,他终于下定决心来到狐偃家,把这个情况如实告诉了他,请他帮自己拿个主意。狐偃当然奉劝勃鞮认清时势,不要倒行逆施,免得自寻死路。考虑之后,狐偃带着勃鞮来到王宫外边,为了稳妥起见,狐偃先进去把勃鞮求见的要求报告给重耳,说勃鞮有重大事情禀报,希望主君能给个将功折罪的机会。重耳一听勃鞮这个名字,立刻气呼呼地说:“这个该死的勃鞮,能有什么国家大事!寡人知道,他不过是惧怕当年行刺寡人的罪责遭到清算,求你作个人情而已。哼,寡人虽然未必如此小肚鸡肠,但也知道恩仇总有个了断的道理。你告诉他,寡人不杀他,但也不会再任用他!”

狐偃心平气和地听完,拱手坚持说:“主君,古人曾说过,即使是平民百姓的意见,也值得君主去考虑。正所谓三家村内有贤人,不可忽视呀!何况如今主君新立,更应该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恩怨,举贤任能,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是正理,请主君三思。”

气愤中的重耳却听不进劝说,他挥手打发一名亲兵,到门外臭骂勃鞮一顿,叫他赶紧滚蛋。不料勃鞮听罢痛骂并没害怕,反而哈哈大笑,扒拉开亲兵,跑到大殿外边,冲着殿门亮开嗓门大声说:“主君,你在外边逃难十九年,是成是败,谁能看透这迷雾般的世事?主君想想,当初献公是你父亲,惠公是你兄弟,你们父子兄弟之间尚且相互残杀,何况外人?主君若是不见我,小人自当退避。只可惜,主君一时凭个人意气用事,晋国就要大难临头了,可惜啊!”

勃鞮的话,重耳听得清清楚楚。狐偃忙趁机再向重耳说:“主君,微臣以为,勃鞮固然过去做得不好,但此一时彼一时,他的忠心毕竟值得称道。此时勃鞮敢出此大言,臣想,他一定真有什么机密大事。主君还是见他一面为好。”

重耳此刻也觉得有些心动,很不情愿地点点头。

勃鞮昂首挺胸地走进大殿,并没有向重耳谢不杀之恩,而是接连拱手向他道喜。重耳莫名其妙地盯着他,不耐烦地说:“寡人已经即位多时了,你怎么今天才来道喜?是不是心中有鬼啊?”

勃鞮丝毫没有胆怯畏惧的神色,他言辞坦然地回答说:“主君即位,既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更是主君千辛万苦付出之后的收获,理所当然,有什么可值得祝贺的?臣的意思是,主君终于不计个人恩怨,召见了我,主君的君位才得以稳定,晋国百姓避免了一场变乱,这才真正是可庆可贺。可喜可贺的是主君博大的心胸啊!耳听为虚,臣这下可以放心了。”

接着,勃鞮把郤芮召集同党,密谋准备纵火焚毁宫殿,然后趁机杀死重耳发动变乱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重耳听着不禁心底升起一股寒意,这个计划真是恶毒至极。郤芮熟悉宫内情况,要真是行动起来,自己很难有侥幸的希望。他连忙悄悄召集狐毛等心腹大臣赶来,连夜制定策略,先下手主动出击,杀掉郤芮等人,把一场巨大的变乱消灭在萌芽中。

没了后顾之忧,身心俱泰的晋文公举行了盛大的复国封赏大典。此时,远在翟国、秦国齐国的妻子儿女们都已经接回到绛城,晋文公阖家团聚,其乐融融,而那些跟随自己外出流亡的人,无论原先地位如何,人人加官晋爵,立刻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大人物。而那些留在晋国但同情接济过他的人,也都得到了大小不等的官职,就连那些投降归附的旧臣,晋文公不念旧恶,也都做了适当安排。另外,他还下令,特别赦免了郤芮等叛臣的家眷和随从。使得人人放心,家家欢喜。至此,晋国终于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开始走上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稳定道路。

然而,在热闹而纷乱的封赏中,晋文公欢喜加上忙乱,竟然把回乡看望母亲的介子推给遗漏了,而他也没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封赏大官的消息传遍整个晋国,介子推有个名叫张解的邻居,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先生,经常有富贵人家请他到家里教导小孩。当时他在绛城给一家富户当先生,听到封赏榜文张贴出来,连忙赶到宫门外察看。原本打算赶紧回来给介子推报喜,不料看过几遍,竟没能发现介子推的名字,心里顿时愤愤不平。张解越想越不对劲,连夜在绢帛上写下一篇寓意深长的诗文,暗喻介子推曾割股解君主饥饿之苦,如今君主功成名就,却忘记了最不该忘记的人,实在叫人寒心。张解写好后,天不亮时分悄悄挂到了朝门外边。

早朝开始之前,有巡视卫士发现这个东西,赶忙递交进去。晋文公越看越心惊肉跳,轻飘飘的绢帛压得他简直托不住。他忍不住“哎呀”惊叫一声,跳起脚喊道:“坏了,忙得晕了头,怎么把子推给忘在脑后了?该死!”立刻派人到介子推的家乡去寻找,请介子推赶紧到朝堂里来。然而出乎晋文公的意料,派出去的精兵强将在介子推家乡四处打探,虽然很快找到介子推家中,却没有找到介子推的下落,他的家里早已是人去屋空。

虽然流亡时相处十多年,但晋文公并不真正了解介子推。介子推素来性格耿直,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做好,但他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同样也是坚决不沾染丁点。结束流亡生涯回到绛城后,介子推只朝见过一次晋文公,便急急忙忙地回乡探望老母。当看到十多年过去,老母亲依然身体健壮,他也就放下了所有的担心,在家编织草鞋赚取些生活用度,一边尽心伺候老母,把这么多年不能尽孝心的遗憾补偿过来。在介子推想来,当初自己陪着重耳历尽千辛万苦,并非是为了将来自己能享受荣华富贵,要是那样,自己在晋惠公跟前钻营就行了,何必费如此周折?自己是为了晋国能早日有明君,晋国百姓早日生活得更好一些。而今这个目的已经达到,自己在家里陪伴母亲,安居乐业,不是挺好吗?何必再去朝廷弄什么赏赐,那样其实是违背自己的初衷和心志的。

而正是由于他没能及时返回朝堂,晋文公论功行赏的时候,事务纷杂,涉及的人员众多,结果倒把他这个最有功劳的人物之一给忘记了。他的邻居,那个书生张解把替介子推打抱不平的文章张挂到宫门之外后,便奔回家里,向介子推报告这个重大事情,让他赶快去找主君请赏,并且在村庄中四处张扬,大家都知道介子推要富贵了,纷纷赶来道贺。对于这个突然到来的情形,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做过多的表示。介子推的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觉得既然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后半辈子过得好一些也是理所应当,便也劝儿子赶紧去找晋文公。见母亲也这么说,介子推摇头苦笑着说:“母亲还不了解儿子吗?儿当初辞别母亲,侍奉当今主君流亡游历,是想早日让晋国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晋国早日成为雄霸中原的大国。如今,儿的使命已经完成,既不想官,又不想利,还去见他做什么呢?咱们一家乐融融地过日子,不是挺好?”

介子推的母亲点头表示理解儿子的意思,不过她指着门外道喜的乡亲们:“你的心思娘知道。可是乡里的人都知道你立了大功,如今还蜷缩在乡下,大家一来笑话国君忘恩负义,再者还会有人怀疑你是不是犯下什么不可告人的过错,要不然怎么和别的功臣有这么大差别?唉,人言可畏呀!”

母亲的话让介子推一愣,他从没这样想过。听母亲分析得似乎也有道理,自己被误解还在其次,大家由此对国君产生什么看法,自己不就是功亏一篑,并没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彻底做好吗?

反复商量后,介子推草草收拾一下东西,连夜背着母亲来到附近的绵山中。那里环境清幽,山泉小溪众多,吃喝不用发愁,正好适合读书和修身养性,还可以避开那些纷纭俗事,再好不过。介子推的母亲看看周围环境,也觉得很满意,于是他们母子二人就在绵山隐居下来。

而这些情况,晋文公并不知晓。他本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只要把介子推请来,当面给他赔个不是,然后重重赏赐,留在自己身边帮着处理政务,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没想到竟然找不到介子推,接连派出去的几班人马都空手回来,晋文公这才有些着急了。他派人把介子推家的左邻右舍召到宫中,一一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且告诉大家,谁能帮着找到介子推,必有重赏。

介子推的这个邻居张解,当然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把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到绵山隐居的情形说了一遍,并答应带路到绵山去寻找。晋文公也不食言,当即封张解为下大夫,让张解为向导,他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班文臣武将,到绵山寻找介子推。以晋文公的揣测,这个事情也不是什么难事,介子推听说自己亲自来到山中,一定会出来拜见,到时候君臣相聚,一场风波也就过去。可是没想到,晋文公和文武大臣们在侍卫前呼后拥下,在前山后山找了好几天,仍没有找到介子推。

见主君眉头紧皱,有人便建议说:“主君,介子推可能躲避在深山更深处,不易察觉,并不知道主君来找他。不过,听说此人最孝顺。若是主君下令放火烧山,他唯恐母亲有闪失,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到那时,主君不就很容易看见他了吗?”

焦急之中的晋文公也没多想,觉得只能这样试一试了。于是他便下令放火烧山。不料风助火势,一旦点着了野草树木,再想扑灭就难了。熊熊大火一连几天才灭,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预感到不妙,赶忙派军士踏着烫脚的灰烬大规模搜山,结果在一处山林中,发现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已经死于大树之下。晋文公后悔万分,当即严惩那个出馊主意的大臣,但也只能这样挽回一点过失了。伤心悔恨的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母子就地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一座祠庙,永享地方官员的祭祀

为了让世世代代的人知道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歇息的地方,并把介子推母子死去时倚靠的那棵大树运回宫中,让匠人做成一双木鞋,经常穿在脚上,每听到木屐发出的吧嗒声,就忍不住悲怆地连连叹息:“唉,悲伤呀,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思念和悔恨。而后人也就把“足下”作为对人的敬称,流传千古,广泛运用。由于放火烧绵山的那天,火势猛烈,熊熊大火给晋文公留下噩梦一般的心病,为了思念介子推,也为了忘却那场悔恨莫及的噩梦,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烟止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由。从此以后一直到今天,北方各省仍相沿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留下一段千古遗恨和君臣佳话。

随着封赏等事情的逐渐结束,晋文公开始着手发展生产,加强兵制。晋国几经变乱,到此时终于迎来百姓安居乐业的平稳时期。仅仅一年的工夫,整个晋国国内,已经初步出现家家平安夜,一街太平歌的大好局面。国力增强的同时,对外的发展机遇也不期然地到来了。

晋文公二年,周天子襄王派遣使臣简师父突然来到晋国宣读诏命,在诏命上,周襄王说,自己的弟弟太叔秽乱宫廷,被发觉后,不惜叛乱为逆,在狄兵的援助下,太叔攻下王宫,窃踞了王位,使周襄王被迫逃亡在外,流离失所。为此,他命令晋、秦两个诸侯强国,出兵讨伐太叔,保卫王室。

事情来得突然,晋文公拜领了诏命之后,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出兵事宜。在晋文公内心想来,成就霸业当然是自己所向往的,但如今自己刚即位一年,国力尚且有待提高,这个时候发兵作战,合适吗?狐偃提醒晋文公说:“主君,过去齐桓公之所以能建立霸业,做了诸侯之首,无外乎他坚持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尊王,一个是攘夷。现在主君如愿以偿做了国君,晋国是大国,当然要图霸业,而要成就霸业,也必须走这条道路。要不然,秦国走到我们前边,主君再想挽回局面和秦国一争高下,难度就会大出许多,也会旷日持久,成就霸业的时间就遥遥无期了。”

狐偃的话让晋文公心头一动,他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的情形,感慨地摇头说:“是啊,寡人如今已是花甲之人,正如你以前说的,人不怕老而无用,最怕的是无用而老。寡人不趁着还有这口气,赶紧建功立业,还等什么!”于是立刻下令,选定吉日良辰,由自己亲自率领兵马战车,气势浩荡地开赴王都。

周襄王的弟弟太叔把哥哥赶跑,自己做了天子之后,时刻警惕着诸侯前来征讨。他听说晋国军队大举出动,沿路所向披靡,已经接近这里,连忙带领兵力,进驻都城附近的温地,准备迎战。

晋文公探听到消息后,便兵分两路,一路由右将军隙溱带兵围攻温地,拖住太叔。而另一边则派左将军赵衰到郑地的竹川,迎接周襄王返回京城。这样一来,太叔也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天子,顿时失去威信和拥戴。温地的百姓得知晋国军队赶来救驾,如今兵临城下,又听说周襄王已经回到京城复位,太叔根本没有出路可言,便一哄而起,开门献城,迎接晋军。太叔正准备乘车逃跑时,被魏犨一刀斩于车上,一场王室变乱得到平息。而这个过程中,晋国功劳最大,凌驾于所有诸侯国之上。晋国的形象开始令天下诸侯耳目一新。

周襄王为酬谢晋文公救驾功劳,在宫殿内大摆宴席,款待晋文公和晋国有功将领。当晋文公带领将领们赶去赴宴的时候,京城臣民万人空巷,争相观看晋文公的威仪,大家啧啧赞叹地说:“此人真是胜似当年的齐桓公!”为了进一步表达感激之情,周襄王还把周王室控制下的温地、原地、阳樊和攒茅四个地方封赏给晋国。

但由于周王室已经很是衰败,地方官员已不大听从王室的命令。为了收复这四处新的封地,晋文公有天子诏令的同时,还必须动用武力来争夺。

商议一番之后,晋文公把大军驻扎在太行山以南的地方,让魏犨去平定阳樊,颠颉去接收攒茅,栾枝进驻温地,他和赵衰则亲自前往原地。

原地的地方长官是周朝卿士原伯贯,他听说晋军要来,唯恐大权旁落,便暗中指使部下放出谣言,说晋文公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说晋文公连天子的弟弟都敢杀,还有谁不敢杀,要大家一定提高警惕,千万别自取灭亡。原地城中的百姓不明就里,都信以为真,大家行动起来,积极守城,誓死不降晋国。当晋军来到城下,原城四门紧闭,城头上士兵和百姓剑拔弩张,叫嚷着坚决不让晋兵进来。

晋文公不愿无辜百姓受害,便把周天子的诏令誊抄在绢帛上,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同时命令士兵不许攻城,只在城下驻守三天,倘若三日内原地百姓仍不同意归属晋国,仍不开城门,他就立刻解围退兵,放弃天子的封赏。

射进城中的帛书在城内迅速传递,而晋文公的命令也传到城内百姓和士兵的耳中,大家逐渐了解到晋国和晋国国君的真实情形。第三天夜里,有人跑出城外向晋文公传递消息说,城中的百姓和兵将已经相信晋军纪律严明,前边听到的全是谣言,大家已经商量好,准备明天开门献城,迎接晋国国君。然而晋文公却并没表现出惊喜,他脸色平静地说:“多谢原地百姓美意,只是寡人已经下令只等三日,三日之内原地百姓不愿开城,寡人自当率兵离开。今日已满三天,明天一早寡人就要返回晋国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见晋文公这样说,身边的大臣顿时有些着急,他们连忙劝告说:“主君,既然城中百姓知道误解了我们,他们明日就要开门献城,我们多等一天,也未尝不可呀!”晋文公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摆手叫他们不必再说下去:“自古民无信不立。寡人向来视忠信为立身之本,倘若我们因为贪图原地,而失去信用,以后百姓还会信赖我们吗?没了百姓信赖,晋国谈何强大?所以即便明日有金山堆砌在原地,寡人也要践行事先的承诺。”

面对晋文公的义正词严,大家当然无话可说。第二天黎明时分,晋文公就率领大队人马开拔返回晋国。城头上负责望风的士兵慌忙把这个情况告诉给大家,城中百姓这下彻底知道晋国果然是仁义之师,晋国的国君是他们从未见过的高尚人物。大家簇拥着纷纷出城,扶老挈幼追赶晋军,一直追了三十多里,才拦住晋国兵马。原地长官原伯贯知道民意难违,也就只好顺应形势,想办法消弭原先的罪责。他写书信请求晋文公原谅恕罪,表示愿意投靠晋国。

面对百姓的苦苦哀求,晋文公这才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只带着几个亲兵,返回原城,接受了百姓的欢迎,并以周朝的大礼接见了原伯贯。为了稳妥起见,晋文公委任素有信用而老成持重的赵衰留在原地,担任当地军政长官。而由于晋文公的大义作为,其他三处地方很快被顺利接收,晋国的威名也因此得到更好的印证和加强。

晋国的声名得到极大改善,国力也与日俱增,晋文公和众多大臣更加雄心勃发,向着齐桓公之后的霸业一步步迈进。上天似乎有意成全,两年之后的冬天,一个机遇连同挑战悄然降临。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原诸侯各国的吞并欲望。楚成王处心积虑,采取由近及远的做法,恩威并用,先是胁迫和楚国接壤的几个小国,如陈国、蔡国、郑国和许国等加入到自己的联盟,然后逐步向更远处扩展。不过,在这个势力扩展的过程中,楚成王遇到了一心要成为中原霸主的宋襄公。宋国非但不甘心成为楚国的附庸,更要联合中原诸侯,企图降服楚国。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宋襄公战败受伤而死后,他的儿子王臣继位,成为宋成公。宋国新旧交替,楚成王认为这是把宋国纳入到自己势力范围的绝佳机会。于是在他的要求和胁迫下,陈国、蔡国、郑国和许国同时出兵帮助楚国,五国联军一同攻打宋国。他们来势凶猛,其先头部队很快包围了宋国的缗城。宋国毕竟国土狭小,实力有限,在这个即将亡国的危急关头,宋成公想到了晋文公重耳,他当初曾在宋国避过难,当时父亲待他不薄,加之听说晋文公是个仁厚君子,晋国又是北方大国,于是连忙派公孙固作为使臣,来到晋国请求支援。

晋文公接到求救,立刻召集众大臣商量对策。大家都知道楚国的实力,如今要与它正面冲突,不免心下忐忑。晋文公刚把情况说完,大殿上顿时响起一片嗡嗡嘤嘤的议论声。

老臣先轸率先说:“主君,楚国国富民强,当初主君游历诸国时,楚王又曾经收留过主君。假若我们帮助宋国,必然得罪楚国,会被人讥笑为忘恩负义不说,楚国实力强大,倘若作战中有所闪失,麻烦可就大了。还是慎重为好。”

晋文公沉吟着点点头,眉头忽然微微一皱:“当初楚国固然对寡人有恩,但当时寡人流落到宋国时,宋君对寡人也不薄,此时若见危不救,是不是也算忘恩负义?”(www.xing528.com)

先轸低头不知该怎么回答。狐偃见状忙上前一步说:“主君,卫国和曹国关系很好,如今又都背叛中原诸侯,依附了楚国。当初主君游历天下时,这两个国家都曾无理于主君,由此说来,说他们都是晋国的仇敌也不过分。如果我们去攻打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要移兵解救,这样,我们不和楚国正面接战,而宋国之围同样可解,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个说法倒还不错,大家纷纷点头赞许。晋文公也觉得可行,便把这一计划告诉给公孙固,让宋成公好好坚守城池,等待晋国的侧面支援。

第二年春天,大地刚刚解冻,晋文公下令做好准备,动身去攻打曹国和卫国。临出发时,大将隙觳献计说:“主君此行攻打曹国和卫国,目的是为了牵制楚国,以解救宋国。倘若主君以攻打曹国为名,要求借道卫国,卫国如今与曹国打得火热,必然不肯借道,这时,我军从晋国与卫国交界地的南河出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卫境,攻取卫国而后再乘胜打败曹国,必然大胜。一次战斗取得两份收获,可谓简约而实在,请主君斟酌。”

晋文公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便依计而行。先派人到卫国借道,卫国惧怕楚国的势力,又唯恐曹国被打败殃及自己,果然不肯借道。晋军于是借口卫国不肯听从安排,先对卫国发动进攻,大军南渡黄河,直捣卫国境内的五鹿。

晋军出其不意地来到五鹿城下,城中守兵纷纷逃窜,晋国不失一兵一卒,便占领了五鹿。晋文公站在城下的原野中,翘首远望青草刚刚萌发的大地,喜形于色地对众人说:“当年寡人流落此地,在这里遇到农夫送给寡人土块,狐偃曾说得土者得国家,今天可终于实现了,寡人真要感谢上苍佑助啊!”

世上的事情,往往雪中送炭者少,而锦上添花的却很多。看到晋国迅速崛起,俨然即将成为中原诸侯的另一个霸主,许多国家纷纷派出兵力,协助晋国作战。其中最得力的,当然要数前一个霸主齐国了。齐军主动赶来,要与晋军联合,这样一来,晋军的力量立刻强大许多,气势也大为旺盛。

卫成公看到五鹿已失,唯恐卫国都城也守不住,要是这样,卫国不就彻底亡国了?情急之下,他让弟弟叔武代理国家政事,自己则躲避到襄乐去了。殊不知这样虽然自己的压力小了,但国君逃难,卫国军队也就更加混乱,晋军顺利地占领了卫国都城。卫国反而灭亡得更加利索。

占领卫国都城之后,晋军马不停蹄,紧接着便开始攻打曹国。曹共公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形势危急,大夫僖负羁建议说:“晋军之所以如此猛烈地攻打我们,从心底里讲,一定是重耳要报当年受辱之仇。现在晋军士气正旺,我军难以用武力取胜,臣愿前往晋军营中说和,以救一国百姓。”

不料,大夫于朗却不服气地大声说:“你哪里是要救百姓,分明是为了谋求私利!谁不知道,当年重耳路经曹国时,僖负羁私下里又送饮食,又献珠宝,殷勤得真够可以。如今你又要请和,分明卖国为自己求荣。主君,叫臣说,要退晋兵,首先得杀了僖负羁以鼓舞士气!”

曹共公对僖负羁私下结交重耳的做法早就不满,不过考虑到僖负羁也算老臣了,早年又有功于国,就罢免了他的官职,把他赶回郊外的老家去闭门思过。而此时晋军已兵临城下,曹共公和一些谋臣,不得已想出一个假投降的计策来。曹共公派使臣去拜见晋文公,表示曹国愿意开城门投降,只请求不要伤害无辜的曹国百姓。晋文公信以为真,以为曹国被晋齐联军的威力所震慑,便下令大军开拔,进驻曹国都城。

先轸察言观色,感觉不大对劲,他极力劝阻说:“主君,臣看曹国兵力未损,这么快就要献城投降,恐怕是诡计。从曹共公的德行上看,还不至于如此爱惜百姓,自古小心无大错,主君千万谨慎。”

早年和曹共公接触过,对他的为人大致了解,晋文公觉得先轸的话很有道理。为了试探虚实,薄暮时分,晋军派人身穿晋文公的衣服,乘坐君辇,在勃鞮等一群将士的簇拥下,长驱直入曹国都城。不料刚进到城中,城门突然关闭,城头上箭如飞蝗,刺探虚实的三百名晋军,全部死于乱箭之下。曹共公以为杀死了晋文公,既解除了心头大患,又可以向楚国请功,兴奋得忘乎所以。可是等到天明,检查尸首时,却发现被射死的晋文公是假的。

曹共公大为震惊,他知道这下和晋国真正成了死敌,再没有缓和的余地了,只有死战这一条路。为了瓦解晋军,曹共公下令,把晋军的所有尸首吊在城墙上。看到尚未攻城就死了这么多兵将,晋军确实有些骚乱,说什么的都有。晋文公召集大臣,要大家赶紧想主意,一定要尽快拿下曹国。有人建议说:“曹君如此残忍,把我军将士尸体悬挂于城头,咱们何不以毒攻毒,干脆挖曹君的祖坟算了,反正他也不敢出城!”大家本以为这不过是个气话,不料出于对曹共公的刻骨仇恨,晋文公竟然出乎意料地点头答应了。这个损招倒也奏效,曹共公在城楼上看到晋军挖他先人的坟墓,如此奇耻大辱,比死了还要难受,他急忙扯嗓子大喊:“不要挖寡人的祖坟,寡人这次真的投降!”

晋文公却已经对曹共公失去耐心,他提出让曹共公把晋军战死者的尸首,全部装棺入殓,送出城来。

曹共公不敢再耍什么花样,三天以后,果然照晋军的条件,把城内所有晋军尸首装入棺材,大开城门,送往城外。事先埋伏在城门外的晋军,突然出击,呐喊着冲进城去,杀死曹共公和于朗等大臣。经过一场并不十分激烈的战斗,占领了曹国都城,最终灭掉了曹国。晋军伐卫破曹,威名大震,那些围困宋国的兵马,纷纷撤走,宋国也很快转危为安。

攻占曹国的都城后,晋文公下令,立即清点曹国的文武官员,寻找当年给他帮助的僖负羁。可是把在朝的大臣逐一清点,却并没发现僖负羁。有了当年介子推的教训,晋文公立刻派人到处察访,加紧查找。当得知僖负羁因建议与晋和好,被曹共公革职还乡后,晋文公长松口气,对众人说:“曹国就只有这一个贤臣,还被革职,国家能不亡吗?”

僖负羁的住宅在都城北门外附近,晋文公传下命令,要好好保护僖负羁,如有人敢侵犯他家里的一草一木,定斩不饶!而晋文公不知道,就是这个保护僖负羁的命令,却给僖负羁惹来杀身大祸。当年介子推的悲剧,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演绎。

魏犨见晋文公郑重其事地下令保护僖负羁,愤愤不平地对颠颉说:“你看,这世上还有公理吗?咱们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劳,主君并无一句奖励的话,僖负羁不过给了他点小恩小惠,他反倒念念不忘,如今又专门给他一个人下什么保护宅院的命令,真他奶奶的气人!”颠颉也是一介粗鲁武夫,随声附和着说:“就是!他算什么东西,此人将来封官,必然会在你我之上,到时候少不了要受他的气。我看,不如趁乱一把火把他烧死,看他怎么耍弄小恩小惠投机取巧的手段!”

两人说干就干,夜深人静时,他们率领几名亲兵,把僖负羁家团团围住,并在前门和后门一起放火。魏犨跃上门楼,去寻找僖负羁。不料房梁被大火焚毁,魏犨失足摔了下来,被一根大梁正好砸在前胸,顿时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众人见闯下大祸,连忙把他抬上战车,送回到军营去。

此时晋文公正在中军帐中和狐偃等人商议军情,听到外边喧哗,忙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远远看见北门一带烈火熊熊,情知是僖负羁家出了乱子,忙派遣兵马前去救火。当大火终于被扑灭后,只见僖负羁躺在断壁残垣之中,已经没了气息,只有僖负羁的妻子,怀抱五岁的孩子,躲在院中的水池内,才幸免于难。狐偃听说大火是魏犨和颠颉放的,深感事情重大,知道隐瞒不住,只好立刻把这一消息报告给晋文公。

晋文公又气愤又难过,宣布封僖负羁幸存的婴儿为大夫,赏赐大批银两,厚葬了僖负羁,并让人把他们孤儿寡母护送到晋国抚养。接着,晋文公与赵衰等心腹大臣商量如何惩治纵火的魏犨和颠颉。

赵衰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家其实都很为难,便试探着说:“魏犨和颠颉都是晋国的老臣,曾千辛万苦追随主君十九年,这次伐卫破曹,又立有大功,臣想……是不是可以……赦免他们的罪责?”

晋文公面沉如水,语气略带责怪地说:“你怎么也糊涂了?他们身为大将,带头违犯军令,不从严惩处,国家又怎能治理好?”

赵衰忙拱手回答说:“主君英明。不过……魏犨勇猛无比,杀了他,只会让楚国等敌国窃喜,亲者痛、仇者快呀!臣刚才看望过他,受伤虽然不轻,但休养一段时间,还可以冲杀疆场为国效力,请主君准许他戴罪立功吧。他在火中受伤,上天已经代主君惩罚他了。”

晋文公黑着脸沉吟许久,语气缓慢而沉重地说:“好吧。但颠颉作为主谋,是不能轻饶了,不然将来何以整肃大军?”赵衰轻叹口气,无奈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晋文公最终下令将颠颉斩首示众,同时革去魏犨右军统帅的职务。

晋军见晋文公杀了颠颉,革去魏犨的职务,纷纷感叹地说:“这两个人,都有追随主君十九年的功劳,如今违犯君命,一样处理,真是执法无私啊!咱们还是规矩点儿,不然下场更惨!”从此以后,晋军将士遵纪守法,勇敢善战,成为当时诸侯各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得知晋国接连大败曹国和卫国,晋国大有吞并与楚国接壤的诸多小国的势头,楚成王大惊,连忙派使者来到晋军营寨,对晋文公说:“楚国与曹国和卫国,正如同晋国与宋国,是关系非常友好的国家。若晋国能从曹国和卫国撤军,不要吞并他们,作为回报,楚国就从宋国撤军,大家从此相安无事。”

面对楚国使臣的说法,大家都觉得很不公平。狐偃当着晋文公的面,质问使臣说:“你们还没有打下宋国,倒让我们从两个已经灭亡了的国家撤军,你们国君觉得这样做公平吗?这就好比拿还没到手的钱财去买东西,人家会卖给你吗?真是岂有此理!”

对于风口浪尖上的矛盾,晋文公知道此刻不是退缩和妥协的时候。他摆出强硬的姿态,下令拘捕楚国使者,并派人给逃亡在外的曹、卫两国国君的公子送信,让他们立刻宣布和楚国断交,回到晋国来听从发落。

负责攻打宋国的楚军元帅成得臣,了解到晋国拘留了楚国使者,又接连收到曹、卫两国公子代国君发来的绝交书,顿时恼羞成怒。他不顾楚成王对他不要轻易与晋军正面作战的叮嘱,纠集起陈国、蔡国、郑国和许国的兵马,组织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联军,从宋国都城撤围,直奔晋军营前挑战,扬言要与晋军一决高下。晋国大将先轸等人,看到楚军漫山遍野冲杀过来,立即命令军队,准备迎战。而在阵前担任指挥的狐偃,急忙劝阻大家说:“诸位不要性急。主君当年在楚国避难时曾有过许诺,若是两国一旦不得已而交战,晋军要退避三舍,后撤九十里,表示对楚王恩德的报答。现在楚军初到,我们就急于迎战,岂不是让主君当年的承诺落了空?”

对于狐偃的说法,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觉得,还没交战就先逃退,这不是自找失败吗?但狐偃却不这样认为,他耐心地劝解大家说:“退避三舍,一来报恩,更主要的,可以用这种方式表明,我们其实并不愿和楚国作战,希望能和楚国友好相处。如果晋军一退再退,楚兵一追再追,那就只能说明,楚国根本没有和好的诚意,没等到交战我们就在情理上占了上风,这样打起仗来还能不取胜吗?况且,通过这样一退一追,也把楚军的锐气给消磨许多,我们取胜的把握就会更大。”

经过解释,大家这才心悦诚服,认为狐偃的话说得有理。于是晋军当日就后退一舍,即三十里,以回避楚军锋芒。随后见楚军还在向晋军进迫,狐偃便又下令后退一舍。时隔一日,楚军又紧紧逼迫上来,晋军便依照命令,再退避一舍,先后三次,总共退了九十里,一直后撤到城濮这个地方。

就在这时,秦国和齐国赶来援助宋国的军队,也先后到达,与晋军会合一处,准备共战楚军。

成得臣率领楚军,一路追杀,见晋军未曾交战已经连退九十里,他觉得晋国帅将士卒都是贪生怕死之辈,越发趾高气扬起来,命令军队加紧追击,务必彻底消灭晋军。在成得臣催促下,楚军长驱直入,直逼晋军大营。

晋文公与齐国和秦国的将领们反复商议作战计划,经过周密的部署,一场震惊天下的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斗一开始,成得臣被先前晋军的败退所迷惑,满腹的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他见晋军大将先轸刚一接战就败退,立刻率领大军,直扑晋军中坚部队。先轸且走且战,败退到事先安排好伏兵的地方,晋军、齐军、秦军、宋军一齐杀出,把楚军截成几段,不但使他们首尾不能照应,而且也切断了他们的归路。楚军被包裹在刀枪剑戟的旋涡中,顿时乱了阵脚,成了晋国联军案板上的鱼肉,丝毫没有还手之力,霎时伤亡大半。血战一个多时辰,成得臣只率领少部分亲兵突围逃走,晋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晋文公下令追兵不要深入楚境,从免伤尽两国和气,毕竟,楚国元气并未大损,而且现在也不是最终决战的时候。

城濮之战极大地提升了晋国的威望,不但中原诸侯坚定地认为,晋文公就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就连天子周襄王也派出使者,到前线慰劳晋军,还赏赐给晋文公作为诸侯首领所穿戴使用的服饰、刀、弓矢等许多珍贵礼品,明确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此后,晋文公以霸主的身份,先后多次召集诸侯大会盟,共立中原盟约,辅佐周天子,保卫中原各国的稳定和平安。晋国也最终由一个大而无力的平常诸侯国,进入到强国之列,为春秋历史写下辉煌的一笔。

所有这一切的缔造者晋文公,不但给历史留下一个强国崛起的痕迹,更用他百折不挠、坚韧决绝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奋斗人生的传奇和榜样,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励志绝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