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至2012年间,笔者曾与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此间获悉方鸿辉先生参与吴孟超院士学术资料采集工作,并承担传记写作,遂多次就教于方先生,亲见他为此工作而激发出的悲哀、焦虑、欢欣,以及付出的辛劳,也曾几次听闻先生因而抱病卧床、辗转求医。匆匆数年,先生鬓间的几许白发换来了三十余万字书稿的付梓。
吴孟超先生一生游刃于肝胆,医术精湛、活人无数,在国内外医学界有山斗之望,有关他的报道、传记、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何止万千。虽有众多珠玉在前,但阅读后感觉本书未落前人窠臼,方鸿辉先生基于对传主和大量当事人的访谈,基于对档案材料全面而细致的搜集考证,抓住传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和学术节点一一进行钩沉,完成了对传主生平和学术生涯别开生面的解读。此外书后还附有传主年表,以及传主历年的主要学术著作、论文目录。书中全部资料经传主数次审定。可以说这是一本较全面、精准地总结吴孟超院士科学生涯的著作。
虽然对传主的摹画侧重于科学生涯方面,但这绝非意味着本书文字艰涩或因内容专业性过强而枯燥。流畅感性的文字、真实生动的案例和细节、直抵心灵最柔软处的拷问,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所以传记文学家系自史学家始,以文学家终。自史学家始,传记才不流于虚诞。以文学家终,传记才显现神奇”这句话的诠释。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同的传记写作者会对传主的特质产生侧重点不同的感受。读完本书后的最深刻感触是方鸿辉先生的写作直叩灵府最幽深处。他不仅看到吴孟超院士“高山仰止”的科学成就,更俯首心折于他的医学哲学与生命伦理:“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一名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凡是他亲自操刀的手术,每次结扎都坚持用手、用线……用一次缝合器械,‘咔嚓’一声一千多元就花掉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书费用啊,我用手缝线可分文不要”“冬天查房时,先将手焐暖,离开时不忘将病人的被角掖好,有时顺带将病人的鞋子放整齐,便于下床时穿着”“推迟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考核会,只是为了不耽搁凑钱来上海求医的河南农民的手术”……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仁爱与善良”。这一人性光辉中最温暖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在方鸿辉先生笔下流光溢彩。“文以载道”,诚然。
有论者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一直在倒退。春秋人睿智悲悯、慷慨激昂,喜究天人之际,砥砺信义道德,“千金一诺”“易水送别”“义不帝秦”等典故流传至今;汉唐人则雄浑豪迈,倡“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两宋人风雅精致、富有情趣;而至元明清则有了愚蠢贪婪、懦弱无刚的印迹,至清末更演变出众多肮脏愚昧、麻木不仁的看客,是以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说法。在这个时期,间或也有王夫之、黄宗羲、曾国藩等道德杰出人物出现。流风余韵至民国,则有胡适等堪为道德楷模者。追溯如吴孟超院士这样的老科学家,乃至各学术大家的学问养成之路,莫不始肇于这个时期,莫不始肇于对道德的敬慕感,斯人莫不心有悚惧,倡“仁义礼智信”,倡“仁爱与善良”。(www.xing528.com)
“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叩问“老科学家之所以成为老科学家”这一问题,这其实和“钱学森之问”如出一辙。掩卷而思,笔者认为该书的“结语”部分也许可以看作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解答,那就是正视“仁爱与善良”,正视“做事与做人”的关系问题。舍此,或许“钱学森之问”无解。
当然本书也有未尽如人意之处。其一,按照通行的原则,“年表”的每个年代后似应注明作者年龄才符合惯例;其二,或许受篇幅所限,部分内容的叙述给人以未尽其意的感觉;其三,“导言”部分提到“倘若将八章起首的‘科学足迹’集成起来,应该就是吴孟超的学术简历了吧”,如果要求苛刻一点,在每章的“学术足迹”后注明这一时期的起止年代,当会有助于读者在开卷时对事件背景完成阅读准备吧。
方鸿辉先生早年有恙,不良于行,然而他在教育、科普工作方面数十年孜孜不倦,夕惕朝乾,如今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先后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大众科学奖”等荣誉,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在科普创作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这本凝聚着他心血的书必会使读者开卷有益,相信每位读者都会随着阅读进程而历经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4年3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