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张松虽然出场次数不多,却带着“智慧”的高光。他折冲于樽俎之间,处危地而不惊,面对曹操、杨修的诘难才如泉涌、舌辩如剑,以才智让曹操束手,让杨修心折,尤为奇特的是他在读《孟德新书》时以超强的瞬时记忆力迷惑了曹操:“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遂使该书被付之一炬,未问世而成绝响。
罗贯中的通俗演绎,使三国这段历史成为国人最熟知的一段古代史,功莫大焉,同时也使得张松作为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代表人物而广为人知。流风所及,甚至影响了金庸先生,在其所著的《射雕英雄传》中,黄夫人背诵《九阴真经》的情节与此极为相似。舍小说之外,历史上真有这种具超强记忆力的人物吗?据各种史籍记载,与张松同时代的王粲、蔡文姬,以及东汉初期的王充、东汉中期的应奉,以及唐代的常敬忠等均以“强识”知名。
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这样评价他:“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王粲长于辞赋……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据《三国志·王粲传》记载,王粲去拜访才学优长、位高爵显的左中郎将蔡邕,蔡邕倒屣相迎。其时蔡家宾客盈门,见蔡邕如此礼敬年龄幼弱、容状短小的王粲,举座尽惊。蔡邕解释道:这个人有异才,我不如他,我收藏的文章书籍,将来都要留给他。蔡邕喜藏书,多达万卷,在晚年果然给王粲拉去了几车。有一次王粲与友人同行,边走边读道旁的碑文。友人问他能不能背诵出来,他于是试背,竟然没有错一字。他观看别人下围棋,见棋局被不慎弄乱,于是把棋子一一复原。下棋的人也不能确认原来的布局,不信他竟然有这样的记忆力,遂重新布设一局,用巾帕覆盖,让他用另一副棋复原。王粲复原之后,两相比较,竟然一子不错。
蔡文姬为蔡邕的女儿,才气纵横,精音律、文学和书法。据《太平御览》记载,蔡邕抚琴时偶断一弦,在隔壁房间倾听的蔡文姬竟然辨别出断的是琴上第几根弦,屡试不爽。据范晔《后汉书》记载,汉末战火纷扰,匈奴乘机劫掠中原,蔡文姬被左贤王掳走,被迫委身匈奴人,并生育两子。漂泊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其赎回,问她:听说你的家里曾经收藏了很多典籍,现在你还能记起来吗?蔡文姬回答道:先父曾经赐给我四千多卷书,但经历战火离散,已经全部遗失,现在能记忆的只有四百多篇。曹操请她誊录,她于是把这四百多篇文章一一默写出来,无一遗漏。
稍早于三国时期的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同样具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能力。据范晔《后汉书》记载:“(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应奉生活于东汉中期。据范晔《后汉书·应奉传》,其自幼就表现出超强的记忆力,读书能一目五行,遇到的人和事均能过目不忘,年长以后为郡曹,有一次在辖区巡查四十多个县,记录了成百上千罪囚的案情。返回以后太守问起来,他一一数说罪囚的姓名及定罪情况,毫厘不爽。(www.xing528.com)
谢承是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的妻弟,他也著有一部《后汉书》。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李贤曾经召集文官对此书进行注引,其中进一步记载了应奉的事例:有一次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不遇,转身要离开时,袁家有位正在制作车子的工匠从门内露出半张脸看了他一眼。数十年以后,二人路遇,应奉主动向车匠打招呼,车匠不明所以,经过询问才知道原因。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半面之交”。
唐代文人封演在其所撰写的《封氏闻见记·颖悟》中记载了常敬忠“七遍诵万言”的事例:常敬忠上书自荐“读一遍能背诵千言”,由此得以参加内阁中书的选拔考试。主考官问他:“学士能一遍诵千言,能十遍诵万言乎?”常敬忠回答未曾自试过。于是主考官拿出一本未曾面世的书,让他读十遍后试着背诵。常敬忠正襟危坐,专心诵读,每读一遍就画地为标记。读完第七遍后起身,说可以背诵了。考官说可以读完十遍后再背,常敬忠回答:“若十遍,即是十遍诵得,今七遍诵得,何要满十?”遂背诵,主考官手执书本对照,竟然“观览不暇”。顷刻之间,常敬忠背诵完毕,未错一字,“见者莫不叹羡”。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记忆力表现出了别样的推崇,这大概和我国传统的崇尚“博闻强识”的教育倾向、以识记为基础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包涵记忆力崇拜的智力崇拜有关。
历史上的张松在三国历史的特定阶段,即劝说刘璋迎刘备入蜀这一事件上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在《三国志》中无传,其事迹散见于《刘璋传》和《法正传》。据两传记载,刘璋曾三次遣使致敬曹操,在前两次,曹操均对来使礼敬有加并授予官职。而在第三次,即张松为使时,适逢曹操平定荆州,志得意满,因此未留用。张松因此怨尤,遂有了劝说刘璋迎刘备入蜀之举。
真实的张松无疑是机警百变的人物,但在《三国志》中却未记载他以“强记”知名,因此背诵《孟德新书》这一事例未必为信史。《三国演义》或许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智力崇拜意识最为浓郁的一种,鲁迅先生曾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来评价诸葛亮这一形象,此外书中文人弄巧的情节所在皆是。罗贯中之所以把超强的记忆能力迁移到张松身上,其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5年9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