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ner等(2002)认为PPGIS源于1990年代的GIS与社会争论,结合了参与式发展规划和最新的IT技术,从而使PPGIS涵盖多个学科,如政治经济学、批评理论、参与式规划和社区发展、民主和社会公平、人类学与人种学、政治生态学、哲学等[15]。
Tulloch(2003)归纳了PPGIS的研究领域,如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57]。
Sieber(2006)提出了PPGIS的理论框架,包含4个密切相关的主题:位置和人、技术和数据、过程或流程、结果与评估。他还指出PPGIS不是一种抽象的活动,角色的交叉要求跨学科的研讨,并对PPGIS项目影响到的人做出反应。PPGIS不限于一个部门也不会局限于地理学范畴,理解PPGIS需要深入地了解技术、角色和实践[25]。
Brown(2012)进一步指出“公众抽样”和“参与”是PPGIS创新的核心,而不是GIS[127]。(www.xing528.com)
从GIS角度认识,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这些构成要素在PPGIS中同样都存在,但因为应用人员从专业人士转变为普通公众,其相应的硬软件、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到模型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从学科角度看,PPGI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从基础理论、相关技术到实践应用,有许多理论问题仍在探讨阶段,没有形成定论。目前,对PPGIS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些固定的领域或方向,没有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本书试图从理论、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构建PPGIS的理论框架,和读者一起分析和探讨,详见图1-5。
图1-5 PPGIS科学的理论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