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山白塔:营山标志性文物

营山白塔:营山标志性文物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山县的白塔位于城东两华里的梅家桥山梁上,下有一条小河流过,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白塔虽经风雨剥蚀,仍无什么大的损伤,历来为营山的标志性文物之一。杨知县为了培补营山的文风,决定修建一座文塔,给营山这只船补上桅杆。因此,人们也因色取义,称此塔为 “白塔”,而很少有人叫 “回龙塔”了。直至如今,营山的人们一提起白塔,就不由对杨知县生出无限敬佩感激之情。

营山白塔:营山标志性文物

营山县的白塔位于城东两华里的梅家桥山梁上,下有一条小河流过,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白塔虽经风雨剥蚀,仍无什么大的损伤,历来为营山的标志性文物之一。

为什么要修这么一座塔呢? 据说,当年营山县来了个知县,姓杨,叫杨上容,是个清官。他来营山后,想把营山治理好,于是到处考察,掌握营山的风土人情。有一天,杨知县带着一班人马出城观山望景,爬上了太白山顶。太白山虽不算很高,但是可以望见全城。杨知县站在山顶上东瞧瞧西望望,发现营山城东西长,南北窄,好像一条船。文庙就像船的舵,南北方向的四条小街又像船的几把桡子,可是这船还缺少一个桅杆,没法在大河里快走。杨知县为了培补营山的文风,决定修建一座文塔,给营山这只船补上桅杆。他回到县衙后,总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塔修在哪里才好呢? 他又亲自带领了一班人马,到处寻找合适的地方,结果选中了梅家桥边的一座山梁。然而,要修这样一座塔需要不少银钱。杨知县召集了县内一些乡绅,给大家讲清修建这座塔的重要作用。他说:“营山是一个有着文脉的地方,历朝历代出了一些文人学士,但要想培育出更多人才,必须进一步培补文风。”并首先带头拿出了自己的一些俸禄,乡绅们觉得杨知县完全是为营山着想,听了这番话,很是感动,又见知县大爷带头捐资,十分敬佩,于是纷纷捐银捐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修起了文塔。

文塔为砖石结构,六边锥形、九层阁楼式。通高九丈六尺,檐牙高啄,翘角飞张。每层六门,大小不等。塔内六棱柱上,共建有八个壁龛,分塑孔孟、文昌、魁星等神像。塔中有石梯八十八级,螺旋而上,直通塔顶。塔顶为葫芦状,刹柱上有二龙戏珠浮雕。塔周诸角皆悬铜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底层前门石柱上镌有对联 “砥柱回澜波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启绥山”,横额刻的是 “回龙塔”三字;三层塔上镌有 “威震山河”四字;五层塔上镌有“小鹰塔”和 “三星塔”字样;六层塔上镌有 “光耀紫极”四字;九层塔上镌有 “文运出震”四字,均为杨知县亲自书写、匠人雕刻而成。塔建成后,为县城增添了一处景观。举目远眺,绥山巍峨,朗水如带,县城周遭,尽收眼底。为防止风雨剥蚀,匠人们在塔的外边涂上了一层白色,更使其洁白无瑕,壮丽耀眼。因此,人们也因色取义,称此塔为 “白塔”,而很少有人叫 “回龙塔”了。

杨知县又叫人用修建塔的剩余材料建了云风书院。书院竣工后,便将东门废闭,在偏东南面的纸市街畔另建东门。说也是巧,自从修建了白塔,改了东门,营山前后一连数科考中六个进士,其中三个翰林,形成了龚、侯、罗、马、李、于、陈、张八大望族。(www.xing528.com)

白塔似笔,直指蓝天,文星高照,日月增辉。当时就有人写诗赞道:“白塔成,文风正。朗水清,乐清平。”直至如今,营山的人们一提起白塔,就不由对杨知县生出无限敬佩感激之情。

采集地:营山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