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境内多山,形似马的少见,而一地五山均似马的,唯有仪陇县马鞍场。五座形似马的山包,正好围成一周,朝向的中心称为堂,这堂便是老场坎下的大水井。消息传开,众议迁场,便将荒山场迁到了这里,因这里形似马鞍,故名 “马鞍场”。马鞍场建起后,照地脉先生指定的地方去挖井,果然有两股好水汩汩而出,故名 “大水井”,且大旱不涸。在距马鞍场半华里的拐子田处,有一坑沟,形如马槽,世人称 “五马奔槽”。
境内多山,形似马的少见,而一地五山均似马的,唯有仪陇县马鞍场。
“五马朝堂”是马鞍场的奇观。马鞍老场正好坐落在一座形似马的山背下,是第一匹马,老场关帝庙后山是第二匹马,老场对面的山 (马鞍山)是第三匹马,老场背后侯家梁是第四匹马,席家包是第五匹马。五座形似马的山包,正好围成一周,朝向的中心称为堂,这堂便是老场坎下的大水井。据说,清康熙年间,陕西有一地脉先生,从大巴山步龙脉来到这里,发现马鞍场是一个五马朝堂的地形,实属风水宝地。接着,他又发现大巴山的龙脉到这里穿了两个孔,下面会冒出两股好水。地脉先生对当地人说:“如在黄连垭建场,居民饮这龙脉的水,定会场兴人旺。”消息传开,众议迁场,便将荒山场迁到了这里,因这里形似马鞍,故名 “马鞍场”。马鞍场建起后,照地脉先生指定的地方去挖井,果然有两股好水汩汩而出,故名 “大水井”,且大旱不涸。
在距马鞍场半华里的拐子田处,有一坑沟,形如马槽,世人称 “五马奔槽”。相传,从前有人发现马鞍场周围那五匹似马的山,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午夜,均化作骏马,奔入槽中跳跃不止,惊醒人们竞相往观,后来五马腾空而起,各回各山。于是人们便把这里叫五马奔槽,争相落户。(www.xing528.com)
1940年,仪陇县参议员宁相齐 (曾任二十军独立旅旅长,家住马鞍场街上)想将场扩大,便召集当地绅士公议,决定将关帝庙后的马鞍山挖断,将场扩至土地垭。他动员数百人,耗时一月多,可越挖石头越多,且个个形如马粪。有一地脉先生说:“这是动了马的龙脉,后果不堪设想。”宁相齐等人不敢再挖,扩场之举只好作罢。
采集地:仪陇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