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苕是中国寻常农作物,在四川更是随地可见。红苕不择地而生,产量高、味道甜、营养好,人吃后润肠通便,止饿解渴,香甜可口。既然如此,红苕怎会惹祸? 可是它偏偏就惹祸了。
话说清乾隆皇帝天天鸡鸭鱼肉、时蔬水果,顿顿山珍海味、佳肴美馔,不觉腻烦起来。一天,一直想换换口味的他亲到御膳房视察。他到御膳房临窗一望,只见几个御食太监正在争吃一种热乎乎、红彤彤、拳头样大小的食物。乾隆帝好生奇怪,忙进得御膳房问道:“此是何物?”几个太监忙上前跪禀道:“此是外地带来的苕,煮熟为粑苕,又香又甜又软又可口……”乾隆帝吃惯山珍美食,哪里见过这等民间粗粮? 不等太监说完,好奇的乾隆帝就试着吃起来,不想越吃越觉得说不出的香甜可口,胜过吃厌的美味佳肴、玉液琼浆,不禁龙颜大悦,命属下在巡访江南回宫的接风宴上多做粑苕这道菜,让文武百官也一起来品尝。
接风宴那天,宫灯大张,酒宴大摆,待到大臣们酒酣食饱之时,乾隆帝命推出粑苕这道菜,群臣们见是皇上喜爱推荐之物,个个吃得口内流涎,称奇不已,忙问菜名,乾隆帝含而不露,让群臣起一道动听易记、不失风雅的菜品名字。正当群臣忙着阿谀皇上、争宠献媚之时,顺庆府南充县 (今嘉陵区)金宝籍朝官、何氏十七代孙何仁极起身上前跪奏道:“皇上英明,此乃甘薯,又叫红薯,乃前朝福建一华侨陈振龙在海外经商,从南洋群岛所得,后传植我泱泱大清,但未曾在国内普遍推广,尤其北京栽培最迟……”朝中大臣都知道何仁极生性耿直,直言敢谏,只听他慷慨陈词道:“我家乡四川各州县民众普遍种植,百姓喂狗、喂猪、喂牛皆用此物,百姓把它作为 ‘半年粮’之用,是一种老少咸宜的民间食品,哪是什么土人参?”何仁极此言一出,朝中百官面面相觑,目瞪口呆,一时宴会气氛由热转冷,群臣呼吸之声时急时缓。乾隆帝瞥了下群臣有些惊惧的面孔,急问何仁极道:“此话当真?”何仁极急忙跪地奏道:“皇上可派人去我家乡一看,如有虚称,微臣以身家性命担保,任皇上处治。”何仁极此言不出则已,一言既出,群臣一片哑然。
酒宴散后,酒醒后的何仁极回到家中想起酒宴上的一幕幕闹剧,自感宴会失言,有辱皇上,一遍一遍自悔自责,越想越感到后背发凉,大祸压顶,立即修家书一封,说明自己在皇上面前失言之事,要家人乡亲打开苕窖,煮好红苕让猪、狗、牛、鸡任选任食,再选上等红苕数斤,待朝廷命官前来查看一一奉送等等,然后用重金令差人快马加鞭昼夜兼程送家书还乡。于是在通往四川顺庆府南充县 (今嘉陵区)金宝的路上,一匹黄骠马驮着何仁极的差人一路飞奔,身后卷起一路土尘;与此同时,一匹黑马驮着乾隆帝派去的私察官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径直朝何仁极的老家而去。(www.xing528.com)
何氏家族之人,接到何仁极的家书后,有的提心吊胆、如坐针毡;有的怕皇上派人来诛杀九族,悄悄逃往他乡;有的改名换姓,隐遁深山……后来族人传说:“仁极公派来的传信官刚走,乾隆派来的私察官即到,一问一看果然如此,私察官返回京城带回何氏家人的 ‘贡品’。”
何仁极大难不死,从此之后,在朝中谨言慎行,议事时慎开口,慢开言,行事顺大流,多唯唯诺诺。好不容易挨到乾隆丁未 (1787)的何仁极因病久治不愈,借此写下辞呈表。皇上允其回到金宝乡大悦沟村颐养天年,直到83岁,终老故里。
采集地:嘉陵区金宝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