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充西山风景区栖霞山半山腰上,有九十九座大小不一的东汉崖墓,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 “蛮子洞”。这些崖墓经过多年的自然风化,早已内中空空,兵荒马乱年间,人们将其当作避乱场所。山的南端,有一个面积十来平方米、采光充足的崖洞,洞口上镌刻着 “飞仙洞”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观赏。“飞仙洞”又名 “读易洞”。据当地老人们介绍,每当金秋时节,洞口就会流霞结彩,奇艳异常,附近居民又把它称为 “栖霞洞”。关于 “读易洞”及其洞主,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故事。
读易洞洞主名叫任瀚,出生于南充城北狮子坝一个书香世家。他天资聪慧,才思敏捷,于明世宗嘉靖八年 (1529)进士登科。廷试的时候,嘉靖皇帝对任瀚的策论大为赞叹,御笔钦点为二甲进士。能得到当朝皇帝的褒扬,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于是,京城中,人们争相传看任瀚的诗文,任瀚的文名享誉海内。他与当时的唐顺之、陈束、王慎中、赵时春、熊过、李开先、吕高,被称为 “嘉靖八才子”,他还与名重当时的杨升庵、赵大洲、熊南沙三人合称为 “蜀中四大家”。
任瀚进士及第后,当上了吏部主事,后升为考功郎中,专门对朝廷官员进行监察、考核,大权在握。任瀚为人正派、个性耿直,从不趋炎附势,逢迎权贵,凡是经他考核不合格的官员,都被免掉了职务。于是,政绩平庸、贪赃枉法者便暗地里称他是不通情理的 “木头人”,对他既怕又恨,如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任瀚想到朝中奸臣当道,不由心灰意冷。嘉靖十五年(1536),任瀚告病辞官,因宰相张邦奇的挽留,仅仅回家了四个月,就又返回京城。过了三年,他跟随嘉靖皇帝巡视楚地,返回京城后,遭到了给事中周来的弹劾。嘉靖皇帝询问详情,他又出言不逊,终致龙颜大怒:“既然你一意孤行,那就回家好了,当你的庶民去吧。从今以后,再不许跨入皇宫一步!”那一年,任瀚刚满四十岁,正值精力充沛的壮年。
任瀚为官多年,一直恪守着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并没有多少积蓄。为解决返乡后的生活问题,他在清泉山边的江滩上置下了几亩薄地,又应老友之邀,在陈以勤创办的金泉书院中收起了门徒。
“任公收徒了!”一听说皇太子的老师解官还乡,周边百姓都奔走相告,纷纷把自家的小孩送到金泉书院。后来,这批由任瀚教出的弟子,不少人考取了功名,或在朝中或在地方为官。进士及第的陈于陛、黄辉、杨文举、文衡、张鉴,以及应试中举的索俊、李益、罗仲元、李竹等得意门生,大多步入了名臣行列。(www.xing528.com)
任瀚从教之余,常常到江边垂钓,有时一钓就是好几个时辰,但身边的鱼篓里却没有鱼。原来,他心思并不在钓鱼,而是在借此梳理脑海中纷乱的思绪。虽然离开了官场这是非之地,但他却并没有真正离开过国事,没有离开过天下百姓。“朝廷中并不是没有贤臣,天下又何以不治呢?”这时,他想到了 《周易》,这是一部圣人们用来认识世界、育化万物的经典著作。他常常翻阅 《周易》,也有了一些心得:王侯们如果运用易学,必得人心,政令就能畅通;各级官员若能明察事理,天下也就太平了;平民百姓懂得易学,就能在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敦厚的自然本性。这样,国家不就有治了么? 这些体会,进一步坚定了任瀚钻研易学的信心。
任瀚为了潜心学 《周易》,辞去了教席一职,搬进了栖霞山腰的野洞,青灯黄卷,皓首穷经,面壁十年之久。这天,任瀚读 《周易》后,照常到后山的密林中漫步。他一边转山,一边还思索着 《周易》里谈到的问题。突然,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如醍醐灌顶,仿佛所有的疑惑都迎刃而解,心中一片明净。他赶忙跑回洞中,提笔蘸墨,一挥而就写下了 《栖霞山读易记》:“易者,圣人所以权衡天地,陶冶万象,节宣元化,酬酢神明,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圣人者,有不龟之卜,有不画之易,匪夷所思。先天谋兆,后天御时,不龟不筮,而鬼神变化莫能违之。易庶几其有兴乎?”这篇记并不长,短短的三百五十四字,却辞意弘远,记下了他读 《周易》的心得体会,道出了易学的基本原理和哲学思想。为了纪念任瀚,人们将他的这篇文章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还较为完好地保存在栖霞山的读易洞中。
采集地:顺庆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