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椿 (1371—1423)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出生在明朝建立政权之后,是典型的 “帝二代”,但他并不骄奢淫逸,而是喜好读书和做学问,举止有度。巴蜀远在西南一隅,离当时的首都南京很遥远,一旦发生暴动,朝廷必然鞭长莫及,因此治蜀之人必须得力可靠。朱元璋封朱椿为蜀王来治蜀,显然是考虑到了朱椿的过人之处。
蜀王朱椿到成都后,聘请大学者方孝孺为师,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革除弊端,并击败番人入侵,所以口碑不错,史书称 “蜀秀才”,“以礼教守西陲”,“蜀人由此安乐,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朱椿从文史中探得了治国之道:历朝历代帝王在建朝之初都很重视黄老,待局势稳定后重视儒学。明朝依靠明教而起势,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又担心其他人也会依靠宗教来反叛朝廷,于是大势压制和打击明教。为此朱椿十分纠结,既想利用宗教来劝人们恬退隐忍,又担心这一举措与父皇的宗教政策不符,会遭到父亲斥责。这时刚好遇到张三丰来蜀。张三丰最初曾帮助朱元璋灭蒙元,但他又觉得朱元璋这人不是明君,反倒很看重朱元璋的十一皇子朱椿,满心指望朱椿有机会继承帝位,成为像刘彻那样的开明君主。张三丰晓以利害,力劝朱椿弘扬道教,并说汉代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与信奉道教有关。朱椿遂坚定了自己的宗教策略,并问张三丰宜在哪里作为道教弘扬地。当时蜀中最有名的地方莫过于青城山,但张三丰对青城山并不看好,反倒劝朱椿来南充。张三丰认为南充作为川东北核心地带,在巴蜀的地位仅次于成渝两地。朱椿本身坐镇成都,不需在成都附近大造声势。重庆曾是明玉珍的大夏国都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南充地处嘉陵江中游,也可以辐射整个嘉陵江流域。再者南充历代道家仙翁较多,民间时有遇到神仙的传说,也适合在那里弘扬道教。
朱椿心动,遂东巡南充。朱椿在南充周围转悠半月有余,结果发现一个问题,即南充的寺庙历史悠久,比如清泉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道观并不具规模。张三丰说:“只要你肯下功夫,不出数年,道观同样可上档次,以后历代道观住持更会感激你的恩德。”这话实际说明朱椿可以千秋留名。朱椿拨来银两,开始在谢自然升天的栖乐山上兴修道观。不料,才刚开始下好地基,就被朱元璋获悉。朱元璋派人带来口谕,对朱椿严加斥责,要求立即停止。朱椿知道父皇对人严厉,连驸马犯罪都被斩首,只得亲自去南京解释。张三丰觉得这事因己而起,何况自己与朱元璋还有一些老交情,于是与朱椿一同前往。(www.xing528.com)
朱椿与张三丰见过朱元璋后,朱椿指出巴蜀地理特殊,必须以非常手段治之,否则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局面无法得到根本改变。朱元璋听了朱椿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不过他恼怒张三丰多次不应召,自己又不好对这个名人下手,遂说:“以宗教治蜀,也无不可,只是不能有所偏爱。现在青城山已是道教名地,你若再去南充另搞一套,岂不存在重复建设? 并且今后也容易形成道教独占巴蜀的局面,迟早会尾大不掉。要推行宗教治蜀,不妨维持道教现状,再在成都附近选一个地方弘扬佛教。只有佛教、道教并存,相互制约,宗教势力才有可能成为治理老百姓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至于危及朝廷安危。”张三丰原想替朱椿说几句好话,没想朱元璋一开始便将话封死,只得辞别朱元璋不提。
朱椿只好领命回蜀。他不得已弃了栖乐山,开始派人重新在巴蜀大地选址,最后看中峨眉山,于是转为支持峨眉山修寺院。自那以后,峨眉山佛事兴隆,成为蜀地佛教中心和全国四大佛教圣地,可惜南充栖乐山,仅仅是多了一段蜀王佚事罢了。
采集地:顺庆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