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主要以本科、硕士、博士三段式教育为主,各阶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难以实现系统、科学统筹优化。学科研究方向与本科专业知识不能很好适应、课程设置或授课内容有重复、培养环节或课程衔接存在一定程度不合理等,使上研率很高的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难以更好地实现。
为此,我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顶端需求为目标,顶层优化本硕博一体化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培养环节,使学科研究方向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对应,梳理课程内容和关键知识点,明确课程层级、关联性和先后顺序,避免重复设课和讲授重复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培养环节优化的本硕博一体化方案。
该体系优势特点包括:本科一年级强化数、理、化、生,以厚重基础;二年级按机械、信息、理科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体现交叉融合的专业导论课;三年级按学科和专业适应性保留核心专业课、改造传统专业课为学科贯通课;四年级毕业设计以科研训练替代,并选修硕士课程。研究生数学类课采用“1+N”模式(1为基础数学,N为各学科应用数学),开设前沿交叉课,实施理工类选修课任选,提前选修博士课程,补修研究方向欠缺的本科生核心课;外语课本硕博全贯通。
1)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统筹、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知识,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形成既具学科特色又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
优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强化了本科低年级基础和通识教育,按大类贯通培养;高年级实行专业核心课和学科贯通课模块化培养,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提前选修硕士课程,开展科研训练,毕业的学生选择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研究生阶段开设前沿交叉课,实施理工类选修课任选,并可提前选修博士课程,补修研究方向欠缺的本科生核心课。同时重视科研实践,强化学科交叉,拓展国际视野,开展创新思维锻炼。通过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使全校研究生课程压缩20%,2008—2016年,有1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10门为视频公开课、6门为资源共享课。
2)一体化的教材体系
一体化教材体系是依据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需要,建设一体化的教材。既要考虑本、硕、博不同层次课程对教材深度的不同要求,又要合理安排讲授内容,还要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展性和前瞻性。2007年至今,已完成本科阶段高端课和徐特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共计7本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0余本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www.xing528.com)
3)一体化的实践创新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既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培养需求建立多层次开放实践平台,还应利用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与研究生科研创新之间的互补性,实现整体协同创新。学校提出了“纵向覆盖本硕博各阶段,横向覆盖各学科专业”的目标,全面推进本硕博实践平台一体化建设,按照“资源集中、开放共享、层次融合”整合为六大类总计168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平台(其中21个为省部级及以上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实现一体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2),包括专业基础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和科研创新研究平台。
图2 一体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该体系实现了由初级“创新引导”到“创新实践”,最终使本硕博学生达到“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的目的。在实践能力方面,使本科生从“工程实践”走向“科技竞赛”,研究生阶段参与科研,达到能够自主开展“创新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4)一体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见图3)。
图3 一体化知识、能力、素质体系
以“素质”为主线,以本硕博培养目标为导向,本着丰富本科生工程素质、硕士生科研素质和博士生创新素质与国际化视野的要求,设计了与素质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