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工科改革案例选编:建设多模式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严谨协作能力

新工科改革案例选编:建设多模式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严谨协作能力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单一培养目标下的单一培养模式,建设多种人才成长目标下的多模式培养体系,使学生学习期间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学习进行选择和组合。通过团队设计项目凝聚学生团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项目”,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科技项目研究的规律、项目实施带来的成功与失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系统、严谨、协作、抗压等专业素养的目的。

新工科改革案例选编:建设多模式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严谨协作能力

本项目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新军改、深化军民融合、新经济背景下对兵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探索了全新兵器类专业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构建出一系列新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兵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组建了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了跨学科合作学习;制定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推进了兵器类专业群建设

具体方案和项目实施过程如下:

1)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区

兵器类专业涉及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北京理工大学7个兵器类本科专业分别隶属于机电学院、宇航学院、机车学院和信息学院,学院之间的条块分割、专业壁垒,严重制约了兵器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充分发挥学校的兵器类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模式,突破制约兵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学院间的体制壁垒,学校成立了跨学院、跨学科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区”(北理工党委发〔2017〕58号文)和“协同创新中心”。学科特区和中心内部人才培养享受“特区政策”。

(1)招生计划单列,招生方式自主。相关专业的招生不受学院、学科限制,招生计划由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批准单独下达。特区可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授权按照招生基本规程单独组织招生和录取工作。

(2)突破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对于特区有关专业学生,在协同单位修学的学分可以互认;打破现有学制划分,建立专门的保研通道,在协同单位内开展长学制贯通式培养。对进入中心按协同企业单位联合制定的培养方案和节点完成训练计划的学生,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管理。

(3)协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中心与协同企业单位联合创建人才培养协同基地,使协同基地的作用贯通于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度,联合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培养目标倒推毕业要求/能力,再倒推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的思路,校所/校企协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方案中进一步强化基于有复杂工程背景的数学能力训练。

2)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分析新经济、新军改等对兵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OBE)理念为统领,以学生培养为中心,重新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要求。根据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专业型人才、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不同需求,建设多种人才成长目标下的多模式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www.xing528.com)

改革单一培养目标下的单一培养模式,建设多种人才成长目标下的多模式培养体系,使学生学习期间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学习进行选择和组合。建立模块化、高弹性、组合配置和可供研究生贯通的课程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组合,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分别设置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保证学生在完成基本学分要求后有高弹性的自我选择培养模式的自由。

在新的培养体系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拓展模块设计,继续完善本硕博贯通模块设计,加强和完善“明精计划”,使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理论、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促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由“圈养式”向“冲关式”转变。在人才培养体系各模块中加强国际化因素,促进课程融合,进一步提高兵器类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能力培养。

3)重新构建兵器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围绕兵器类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新需求,为促进现有兵器学科专业与微电子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新兴工科交叉融合,根据OBE理念,设计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表,科学统筹规划兵器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其核心知识领域,结合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修订课程大纲,调整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开设跨学科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上保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全面构建各专业的核心知识结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拓宽,核心知识体系更加合理。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深入研究兵器类专业新型培养途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虚拟仿真教学方式全面探索兵器类专业信息化改造、数字化改造的新途径和新方式。虚拟仿真教学依托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其承担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任。改进专业教学方法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行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开放式专业教学模式,兵器类专业学生定期到校外“产、学、研”基地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虚拟仿真实习基地建设,利用现代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能够亲身进行操作等实践,从而了解理论在实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对于状态与过程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课时下,将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与真实实验科学配合,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将部分实践性强、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聘任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到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实行“双导师”制度,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强化“基于团队设计项目的兵器类专业素质培养模式”。通过团队设计项目凝聚学生团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项目”,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科技项目研究的规律、项目实施带来的成功与失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系统、严谨、协作、抗压等专业素养的目的。为了确保团队设计项目顺利圆满完成,需要教师团队从项目选题、任务书撰写、项目任务细化、项目开题答辩、随时的疑难问题解答,乃至最后的结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