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晚期,民主革命运动渐兴,而醴陵革命人士有“独多”之誉,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渌江书院有密切关系。光绪十七年(1891),罗正钧掌教渌江书院,传授王夫之的《噩梦》《黄书》,“门弟子被其薰陶,皆克自振拔”。后人谓“清季排满革命之士,吾醴独多,实造端于此”[23]。所谓《噩梦》,是明代遗民王夫之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所作的反思历史之作,意在总结明王朝的种种弊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并以古代“民本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相应改革方案。《黄书》由王夫之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内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七篇论文,反对民族压迫,亦属于政论文。
罗正钧对渌江书院的影响可与左宗棠相媲美,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评价,渌江书院“左宗棠先主讲焉,尝依朱子《小学》为学规八则,董课甚严,其后无踵行者,而业亦堕。至正钧踵修坠绪,士习丕变”[24]。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张致安“以新学命题试士,乃更侈谈时务”,渌江书院学风又为之一变。在这种背景下,书院学子的注意力逐渐从科举中移开,转向了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的事业当中。他们有的投身革命,如宋飏裘、潘昉、刘泽湘、张翼鹏、宁调元等,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奋斗;有的东渡日本学习实业,如袁家普、王复、阳绍城、袁德宣等,希冀通过实业兴国;有的从事教育,如刘师陶、左铭三、杨和筠、傅熊湘、刘谦等,力图从教育着手改造民众。
(一)革命志士
宋飏裘(?—1906),字弼唐,醴陵人。幼有大志,读书渌江书院,倡船山王氏之学。旋之长沙,毕业于师范学校。归里,以革命提撕诸后进,务深入人心。是时,民气犹塞,言论有禁,恃简册以讽励薄海者,惟《猛回头》《中国魂》《警世钟》数书,乃购多部,遍以贻人,所感化者无虑千百。光绪三十二年(1906)飏裘联萍、浏、醴诸志士,推龚春台为主帅,密谋起义,而自司法令,一时文告,皆出其手。以无惊闾里,无启外畔,惟兴汉覆满勉励将士,军纪肃然。时外人居醴者多,且地近安源。安源矿务繁作,号多金帛,横挑肆掠事之易起,得飏裘先事预防,而市井耕贾如故。无何敌师四集,新造之卒固不克支,遂溃。飏裘被擒,系之县狱,不屈遇害(节郑泽《萝庵遗集》)。[25]
潘昉,字静生,一字瀞僧,醴陵人。天资颖异,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二,随伯兄升肄业渌江书院,山长罗正钧器之,亲课以经史大义。自是得治学途径,服膺船山学说,凛然夷夏之防。弱冠游金陵。比返,入明德学堂,师友多党人,益倾向革命。旋以县公费留学日本宏文学院习师范,加入同盟会。逾年归国,为同盟会驻醴通讯员。在县任朱子祠监督,常以革命鼓励学生。湖南光复,焦达峰为都督,昉趋谒,辄令成独立协,率以援鄂。后任江西宣抚使。后至南京,陆军部长黄兴辟为部曹。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特派员名义携湘支部印返长沙。至则置印龙璋家,飘然回醴,蛰居深山,若不与闻世事者。1921年冬,周震麟衔先总理命入湘,檄昉参赞军事。1927年,任湘潭县长,豪猾敛迹,民颂英明。解组后回醴,与萧翼鲲举办清乡,数月乃平。邑人推长县教育局,改乡村师范,创办农场,为青年领导,一时人事翕然称之。晚任育婴堂理事,创保育园。国民党醴陵县党部选为监察委员。以积劳撄疾卒,年七十四。[26]
刘泽湘(1867—1924),字今希,晚年自号钓月老人,醴陵庄埠人。父华杏,国学生。泽湘幼负俊才,好读书,冠岁入庠。馆县举人文溶家。寻肄业渌江及岳麓、城南各书院,穷研训诂,博通诸经。为辞章胎息汉魏六朝,才藻高华,时称独步。岁试一等,食饩补贡,乡试荐元,列已定矣。主试者意忽别属,黜之。自是绝意科名,里居讲学。光绪二十年(1894)后,怵目危难,以舆地一科授学子。又创树艺局、蒙养院,设蚕桑讲习所,倡改渌江学堂,壹以全力成之,推新政先导焉。光绪三十一年,自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习师范及警务。归国,任县警察局长,中小学国文史地教师。宣统时主教湖南铁路学校,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随粤汉铁路总办宁调元入粤,为总文案。宁调元殉国后继任总办。寻解职归,任护国军总司令部、陆军第四师司令部及粤汉铁路湘局秘书,湘军总司令部参议,并选为醴陵县议员。入南社,常与友卜世藩、傅熊湘、弟谦等联吟斗韵,见于《南社集》。卒后,其子鹏年搜补为《钓月老人遗稿》二卷梓行之。[27]
张翼鹏(1876—1944),字毓鲲,号麓森,渌口人。清附生。少肄业渌江、岳麓两书院及求实学堂,文名藉甚。后东渡日本振武、成城两校及士官学校骑兵科,加入同盟会。归国,派充湖南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教练官,旋任马兵模范队管带官。适武汉首义,乃趋苏,任攻宁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民国元年(1912)八月,同盟会改为国民党,任保定军官学校战术教官。护法、护国军兴,两佐谭延闿主湘政。十二年,任陆海军大本营高级参谋,总理所有咨询,必殚竭心思,条陈意见,尤力赞创建黄埔军校议。十五年北伐,任前敌总指挥部总参谋长。翌年,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及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又明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总司令部参谋长,兼平汉路运输司令。十八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二十一年,晋级上将参议,代理院务,于抗日战事多所建白。三十三年卒,国民政府发帑治丧,褒扬曰:“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张翼鹏,早岁负笈东瀛,研求兵略。辛亥光复之际,参加义旅,先襄戎机。其后宣慰湘边,主持省政,具著勋劳。近年供职中枢,于军务亦多献纳。兹闻溘逝,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绩。”著有《诗文集》《革命秘史》,稿多散佚。[28]
宁调元,其生平已在第一章第四节中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二)实业干才
袁家普(1874—1933),字雪安,醴陵人。幼家贫,父治贾。未冠,入渌江书院,下帷苦读,博览群书。年二十三,补博士弟子员。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业成返国,廷试授法政科举人。民国元年(1912),任云南财政厅长,历国税厅长。秉政三载,府库充实。忤唐继尧,去官。入都,任北京中国大学校校长、国立法政学校教务长。五年,蔡锷入滇首义,遥相策应。已而洪宪颠覆,擢湖南财政厅长。清理旧欠,厚植其基。张敬尧入主湘政,用谮者言,逮家普,释后离湘。后湘政府筹设全省公路,分湘中及西、南三路,次第兴筑,以家普为局长,即以是路为模范焉。十二年,知京兆永清县,以循良称。十四年回湘,出力振救,筹款无算。十五年北伐,家普任湖南军资处委员长,筹资四百余万元,以济军糈。未几,何键升三十五军军长,驻武汉,辟家普长秘书,旋调任武汉铁路运输司令。十六年,除湖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宁汉党讧起,居中斡旋甚力。十八年二月,任财政部湖南特派员,条陈国税事宜,为部长宋子文所嘉许。四月,调山东财政厅长,齐鲁之间,一时称治。十九年秋,量移安徽,积劳撄疾,坚请退休,遂不复仕。越三年,卒于庐山,年六十。[29](www.xing528.com)
王复,字纪宣,醴陵人。宁调元之甥。髫龀秀发,不好戏弄。光绪二十九年(1903)左右与宁调元共读渌江书院,潜心坟典,文誉斐然。旋毕业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矿科,升清华大学。国变后,主零陵、会同各矿工程,教授高州学校,寻舍去。湘督谭延闿器其才,资送留学日本。已而华昌公司推任海外经理,居纽约三年。归国后,迭绾津浦、京汉、粤汉各铁路局,及湘岸榷运局处政,或典秘书。挈持体要,湛虑果行,程事趋功,声绩懋美。性狷洁,屡管度支,不苟一介。任职京汉铁路时,会军兴,局政无主,复手存公帑数万圆于某银行,无知者。乱平,悉以奉公。生平沉浸于学,为文赡敏,有法度,词尤醇雅,逼近宋贤,调律正音,识解夐绝。所作遗词及诗文待辑,著《管子发微》,未竟。[30]
阳绍城(1885—1910),字虚竹。渌江书院初改学堂,聘刘揆一为监督,倡言革命。绍城受其陶镕,志趣发舒,孑然东流。比官私费至,复为友人所夺,衣食仰给于人,晏如也。鉴于时用,肄业东京铁道学校,学土木工程科,遐则精研应用化学,加入同盟会。性诚悫果毅,遇会务之危殆者,辄勇为之。善操日语,与日人周旋,往往化险为夷。宣统元年(1909),龙璋等创办湖南铁道学校,聘绍城为工程教习,口讲指画,精蕴毕宣。逾年病卒,年仅二十有六。其徒后赴沪杭甬铁路局实习,成绩甲于他省,辄归功于绍城云。[31]
袁德宣,字浚明,号炼人,渌口人。少肄业渌江书院,补博士弟子员,食饩于庠。清末,恫我国路权丧失殆尽,因留学东京,入铁道学校。归国时,适粤汉铁路收回自办,委为购地总管。长株通车后,兼工程车务总管。鼎革后,创办交通学校、《交通丛报》。嗣供差交通部铁路法规编纂委员会专任委员,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参事上办事,鲁案善后委员会委员,京汉、京绥两铁路管理局秘书,转国史馆纂修,充日本大阪电气博览会代表,调长沙航政处主任。卸职后,谋复旧校,令改精炼高级电信运输科职业学校,以宏作育之旨。生平办报兴学,屡邀中枢褒奖,叙给文虎章。嗜酒,豪于吟,遗著有《交通年鉴》《精炼庐诗文钞》。[32]
(三)文教精英
刘师陶(1876—1935),字少樵,自署沧霞,醴陵泗汾人。少颖异,为四书文,辄惊其长老,兼致力诗古文辞。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入渌江书院,为山长胡棣华、萧大猷激赏,常拔置前茅。光绪二十四年,府试第一,补博士弟子,教授乡闾。宁调元曾师之。科举制罢,负笈东渡日本,习师范,愤日本颁布取缔规则,归国。教育家胡元倓雅重其学行,聘长沙明德小学数载。湖南光复,任教育司科长。明年,革命军再起,乃返县,长醴泉小学。又明年,谭延闿二次督湘,以袁家普为厅长,刘为总务科长,夙夜在公,策划周至。旋代行厅长职。后袁典山东财赋,以师陶掌金库,政有兴革,必就商可否。逮袁奉调入皖,遂告病归,屡征弗出。在县任救荒事务所主任及教育局长,不辞况瘁,未几病没。籍南社,喜吟咏,作诗二千余首,稿佚。子汇溟,于其卒后摭拾残遗,得八十余首,刊成《沧霞老人散稿集存》。[33]
左铭三(1877—1942),以字行,醴陵人。左权叔父,李明灏舅父。幼聪颖,贫几辍学。肄业渌江书院,以膏火自资。旋毕业长沙师范学校,历任县立模范小学校长,劝学所所长,渌江中学教员。诱掖多方,门下多知名士。刘建藩首义零陵,曾赞襄密勿。及败,遂绝意仕进。平居徜徉山水,喜究农田水利,游金焦、西湖、庐阜、琅琊诸胜地,成诗甚富,散见《南社集》。抗战军兴,手摘日报张诸村僻,组话剧团,表演爱国故事,编《日寇暴行录》《忠义节烈集》,以唤醒民众,同赴事功。晚年依其甥李明灏居武冈。会明灏僚属集赀组设归田农场于靖县,请铭三任经理。不二年,植桐六万余株,购田五百余亩,拟广培嘉果嘉谷,未竟所图而卒。卒前旬日,为文祭其兄子权,其词甚哀。[34]
杨和筠,字文藻。附生。肄业渌江书院,为山长萧大猷(光绪二十七至二十八年掌教)所特赏。学校兴,致力教育,长区校二十年,以忠孝节义相启牖,子弟多被陶甄。
傅熊湘(1882—1930),一名尃,字文渠,一字君剑,号钝安,又别署钝根,或省为屯艮,醴陵嵭山人。祖儒懋,父道康,均笃学勤教,为里党重。熊湘幼慧,十四岁毕六经。游岳麓、渌江两书院,师事长沙王先谦、同邑吴德襄,因得博览群籍,通诗古文辞及治学大要。寻入县庠,毕业师范,创王仙小学,以大义诏诸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如沪,与宁调元等创《洞庭波》杂志。又与胡适等辑《兢业旬报》,倡言革命。萍醴事败,调元被逮,熊湘归任本邑渌江中学及萍乡中学、正本女学、长沙明德诸校教师。逾五载,重游吴会,辑《大汉报》。明年回湘,主编《长沙日报》。汤芗铭督湘,屠剪甚酷,熊湘被名捕,遁而免,重馆王仙讲学。复综《长沙报》,以指摘北洋武人干忌,被毁。戊午后撰《湖南日报》《天问周刊》《醴陵兵燹纪略》,声讨张敬尧。又创醴泉小学,主编《醴陵旬报》等。膺选省议员,历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长、中山图书馆长、省长署秘书、第三十五军参议、沅江县长,终安徽民政厅秘书、棉税局长,皆著声迹。卒年四十八,归葬西山红拂墓次。其学根柢六经,淹贯子史《骚》《选》,尤湛于《小学》及桐城《马氏文通》。于古今文字义法,正变得失,考核裁订,自辟户牖,旁究释氏书,亦多精诣。所为诗古文辞,才气敏赡,赅众体之长,操笔千万言,若江河倾注,见者疑有神助焉。著有《钝安遗集》《离骚章义》《段注说文部首》《国学概略》《国文法教科书》《文字学大意》《新闻学讲义》《琼湖唱和集》《红薇感旧集》《醴陵兵燹纪略》《醴陵乡土志》《中山图书馆图书分类目录》。[35]
刘谦(1883—1959),字约真,醴陵人,刘泽湘弟。髫龄就父读四书,稍长入醴陵渌江书院,与同学宁调元、傅熊湘友善。后至长沙入湖南优级师范学校,治数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调元以谋革命被逮,帮扶甚力。入南社,以诗文为革命先导。成立同盟会组织。宁调元被害后,赴武昌归其柩,葬于醴陵西山。与柳亚子合刊《太一遗书》。1912年,与文斐、马惕冰、傅熊湘等创《长沙日报》,纠弹袁世凯。军阀混战期间,担任省垣各中学数学教师及财政厅科员秘书。马日事变后参与营救共产党人。傅熊湘死,为其编辑《钝安遗集》,筹资出版。抗战军兴,回醴乡居,兴办中学,倡积谷防饥等。1941年,醴陵成立县志局,被推为编纂主任,至1948年告成。抗战胜利后仍回长沙居住,当时主湘政者多为醴人,曾与密谈易帜之事。1959年5月殁于上海,享年七十六岁。著有《无诤诗稿》等。[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