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在聘请山长时,往往以一年为期,到期再行续聘。续聘的次数没有限制,如果双方有意,在理论上山长可以无限期连任。因此在书院史上,出现了任期长达二三十年的山长,如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欧阳厚均,掌教时间均长达27年,前者更是卒于山长任上,可谓从教终身。
渌江书院在清代的办学时间长达150余年,有迹可循的山长有56位,其人均任职时间约2.7年。考虑到目前的山长表并不完整,遗漏了一定数量的山长,因此渌江书院的山长平均任职年限当低于2.7这一数字。如此可见,渌江书院的山长普遍任期不长。在这些山长中,任职时间最长者为陈梦元,“掌教九年”,然而这9年也是分作“前后”两次掌教得以实现的;次一级的为4年,即余廷灿;再次者3年,为王继之、贺之理、黄旭、萧玉铨4人,其中萧玉铨同样是分作前后两次掌教达到的。其余山长的掌教时间集中在1到2年间,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当时渌江书院山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这一现象形成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出仕做官是当时多数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山长又多是读书应考的举人,每逢会试年份,书院就会遭遇“辞职潮”。左宗棠即是一例,他在会试落第后来书院掌教,两年后,为北上参加会试,对书院“许多低声下气之谭”坚辞不受,于道光十七年(1837)末离开渌江书院讲席。其二,渌江书院薪资水平不高,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仅有200串,而同一时期的岳麓书院山长收入可达500两以上。因而在此薪资水平下,“纵甘淡泊儒风,苜蓿之盘飱不鄙。而念关山远道,往来之行李无资。以故荐牍时颁,司衡实切育才之念;无如廪庖莫继,大匠难为造士之情”。山长“或裹足而不前,或起馆而旋去。讲席空悬,儒林失望”[172]。咸丰时期,知县崔斌酌增薪俸至340串,但这样的薪资水平仍未能吸引山长长期掌教,多数山长仍是掌教一二年即去。(www.xing528.com)
书院山长较高的流动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方面来说,不同的山长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专长,山长的新旧交替使得书院学术不主一家,生童更有机会接触新的学术风气。并且这种现象也说明,山长的聘任制度长期得到有序运转,并未被长期把持,消除了形成地方“学阀”的隐患。其消极方面,山长的频繁更迭使得生童难以执行长时段的学习计划,不易形成平稳的教学环境。且对山长而言,初来一地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当地的环境,需要时间去了解肄业生童的情况,甚至需要时间去准备参加下次科考,许多事项都需要山长花费时间去打理。此外,具有科举功名的山长虽是科场的优胜者,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他们也擅长教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执掌山长教席前甚至没有从教经历,这些士子也需要时间去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所以,山长的高度流动性对书院教学是有影响的,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形成“书院教育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