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书是书院的基本规制之一,为院中师生教学与学术研究服务。谋求书院的发展,是书院刻书的首要任务。与藏书活动一样,渌江书院的刻书活动亦不发达,晚至同治、光绪年间才出现刻书活动。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刻书活动是在同治六年(1867),山长何拔秀“尤勤讲课,生徒文皆斐然。刻《渌江课艺》,前所未有也”[69]。《渌江课艺》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渌江书院课艺汇编,是考察院中教学、考课情况的绝佳材料,惜未有流传,也不见其他史籍著录。
光绪三年(1877),邑人联合修纂了渌江书院历史上唯一的书院志书——《渌江书院志》。其修辑职名如下:
主修
附贡生 文蔚起
原署常临县训导 刘开濂
现任巴陵县教谕 汤越凡
岁贡生 周业鸿
试用训导 陈炳宣
举人 曾镇南
封职附贡生 刘嵩基
附贡生 何名楷
郡学增生 陈经镕
州同衔 欧阳垲
州同衔 郭学增
纂辑
国子监生 刘青藜
国子监生 郭浩春
县学附生 胡师范
国子监生 廖凤举
县学附生 王荣章
国子监生 张锡珊
县学附生 文俊铎
县学廪生 张政
绘图
从九 王星耀
监生 刘振国
当时,肄业诸生以“书院膏火田亩,多星碎散佚,因商所以久传而不混者,莫如清理丈尺,编册绘图”,因而有修志之议。志成于光绪三年,凡六卷,知县刘骥、教谕刘廷钧、训导刘鹤龄与山长邵声鋈为之作序。其中训导刘鹤龄是修志活动的主要发起者,谨录其序如下:
醴邑渌江书院,旧在县东城,道光丙戌圯于水,邑侯陈君心炳始移建西山。厥后,崔君斌复倡捐修脯田,此诚嘉惠士林之盛举也。余丁卯秉铎兹邑,询其处而往游焉。涉其流,水声则潺湲也;陟其巅,山势则崔巍也。树林阴翳,院宇崇隆,中列大堂、讲堂,次东西斋舍,以及厨湢、井厕,无不具备,洵足以勤讲习而育英才矣。闻宋吕东莱先生讲学于兹,紫阳朱子经过,曾有留题胜迹,至今足资考证。余喜其地缭而曲,窈而深,间一游览,留连不忍去。时主讲席者为何君简庭,距今已十年矣。名师益友,汇聚日多,课阅之暇,与诸生往来益密。偶谈及书院膏火田亩,多星碎散佚,因商所以久传而不混者,莫如清理丈尺,编册绘图,为《书院志》。《志》成,请序于余。余观其书,图绘清晰,纪载分明,并录名流留题、杂著,以存故实,亦颇繁而当、核而详矣。
圣朝作育人才,直省皆有书院,以为士子濯磨之区。醴陵隶乎首郡,书院视他邑特盛。但愿肄业其间者,撷山水之精,抉朱程之奥,殚穷经之力,探致用之源,腾实蜚声,敦行立品,互相砥砺,蔚为国华,不特无负贤令尹昔日培植之心,亦余之所厚望也。是为序。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季冬月。醴陵学训导朗江刘鹤龄撰。
《渌江书院志》卷首包含了序、凡例、书院全图、靖兴寺图、山水图、详文、公禀、规条(束修、膏火、岁修)、山长姓名,内容丰富,乃至略显繁杂。其《凡例》叙述志书修纂之编排、择取标准:
一、书院移建西山,虽仅四十余年,而前后左右胜迹,昔之人有播诸吟咏者,有但纪其名者,兹一一志之,以昭不朽。至前代各书院记、序、诗句,则亦附录以备考。其余无相关涉,不敢妄为采入。
一、所列规条有由各邑侯详定者,有由乡先生议妥者,兹逐一备载,以垂久远。
一、书院志自艺文外,列田册,其要有三:首修脯,次膏火,次岁修。条分脉贯,集成一帙。其田山屋宇界止,及塘池井坝荫注,俱照契查清,虽久经侵占之处,亦各还其旧。
一、城乡各庄田山等业星散,难于稽查,故摘录契文,清丈绘图,并载弓口字号,俾董事者看某图即知某处田种若干,看某号即知某丘田种若干,以杜改移侵占。但图册祗约其大要,总以契载为凭。
其卷首与卷一未作区分,或为刊刻之误;卷二为艺文志(引、记、序、赞、诗)与杂志,记前人对醴陵书院之题咏;卷三为捐目,含束修、膏火、岁修,并附有移建书院捐目;卷四至卷六均为田宅志,记束修、膏火、岁修之田山产业,均摘录契文,清丈绘图,并载弓口字号。该志对渌江书院迁建西山后之史事记载颇详,于迁建前之事记录不多。并且该志以保存公文档案、契据资料为主,考订史事本就不是主要目的,故而其间多有疏漏之处,如山长姓名一节,缺漏严重。对于书院之学术、教学、考课等,亦不见记载。艺文志收录书院“前后左右胜迹,昔之人有播诸吟咏者,有但纪其名者”,颇有章法。捐目、田宅图记载分明,最为详尽,是书院编纂者最为用力之处,占了全书的最大篇幅。总之,《渌江书院志》保存了渌江书院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是研究渌江书院最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其文献价值不可忽视。今湖南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藏。
【注释】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7页。
[2]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5《礼部·学校·各省书院》,《续修四库全书》第8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3]《束修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束修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5]《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6]《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7]《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8]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9]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2页。
[1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8页。
[11]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5页。
[12]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1页。
[13]刘沐兰:《南社三刘遗集》,1993年中华印刷厂印刷。
[14]李洞庭:《傅钝安墓志铭》,傅熊湘著、颜建华编校《傅熊湘集》2010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4页。
[15]刘谦:《宁烈士调元革命纪略》,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1页。
[16]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9页。
[17]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5页。(www.xing528.com)
[18]左宗棠:《答周汝光》,道光十七年,《左宗棠集》第十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5页。
[19]陈寿纶:《宋名臣祠碑记》,光绪三十年九月,碑藏渌江书院。
[2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21]《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22]左宗棠:《复周汝光》,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附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178页。
[23]《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24]陈梦元:《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春江诗文集·拟墨》,道光五年刻本。
[25]左宗棠:《答周汝光》,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集》。原书中记为道光十七年,误。此信中说:“武冈事,兄在此间于十二、三日即得的耗……吴中丞即于次日带兵前驻湘潭,看事情如果紧要,即前赴宝庆办理。”吴中丞即吴荣光,查《吴荣光自订年谱》,“道光十六年……武冈州逆匪蓝正樽滋事……余带弁兵赴宝庆府驻军”,可知信中所说武冈州事当在道光十六年。见吴荣光:《吴荣光自订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764-765》,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7页。再查此信中说,“兄与大弟到此间已近一月……到此已课两次”,可知此信是道光十六年所作无疑。
[26]左宗棠:《复周汝光》,四月初六日,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附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177页。
[27]左宗棠:《上贺蔗农先生》,道光十六年,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附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177页。
[28]《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29]陈梦元:《春江诗文集·诗集》卷6,乾隆乙已至嘉庆丁已,道光五年刻本。
[3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31]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
[32]《详文》,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光绪三年刻本。
[33]“乾隆十八年”时间有误。据民国《醴陵县志》职官表的记载,田彬任知县在乾隆二十一至二十三年间。
[34]“乾隆二十四年”时间有误。据民国《醴陵县志》职官表的记载,许凝道任知县在乾隆三十八至四十年。
[35]《详文》,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36]《详文》,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37]《定书院规条公禀》,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38]《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39]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49《征榷二十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037页。
[40]《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1]季啸风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02页。
[42]《束修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3]《募捐择聘公禀》,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4]《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5]《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6]《书院膏火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7]《岁修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8]《岁修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49]《岁修规条》,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5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4页。
[51]余廷灿:《建朱子祠记》,嘉庆《醴陵县志》卷18。
[52]余廷灿:《建朱子祠记》,嘉庆《醴陵县志》卷18。
[53]嘉庆《醴陵县志》卷8《学校志》。
[54]丁宗懋:《重修朱子亭记》,嘉庆《醴陵县志》卷18《艺文志下》。
[55]陈梦元:《春江诗文集·诗集》卷6,乾隆乙已至嘉庆丁已,道光五年刻本。
[56]《靖兴寺图》,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光绪三年刻本。
[57]康熙《长沙府志》卷20《拾遗志》。
[58]罗汝怀:《绿漪草堂文集》卷18,光绪九年刻本。
[59]罗汝怀:《绿漪草堂文集》卷18,光绪九年刻本。
[60]民国《长乐县志·列传四·循续》。
[6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62]陈寿纶:《宋名臣祠碑记》,光绪三十年九月,碑藏渌江书院。
[63]温锡纯:《醴陵县创建三公祠记》,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碑藏渌江书院。
[64]陈寿纶:《宋名臣祠碑记》,光绪三十年九月,碑藏渌江书院。
[65]李国钧主编,王炳照、李才栋副主编:《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55页。
[66]左宗棠:《上贺蔗农先生》,刘泱泱、岑生平等校点:《左宗棠集》第十册,岳麓书社,2009年,第7页。
[67]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68]温锡纯:《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碑藏渌江书院。
[69]光绪《湘潭县志》卷8《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