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意在从多方面对渌江书院进行剖析,采取了纵向和横向两种叙述方式。第一章以时间为序,纵向探讨渌江书院在清代的创建、迁建以及改制三个不同阶段的情况。其中,渌江书院的改制是重点探究的内容。渌江书院在改制中,先改为小学堂,再改为中学堂,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书院的特殊性,值得深入探究。
第二、三、四章为横向专题研究,意在使渌江书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得到更为全面地展现。第二章研究渌江书院的制度,包括其人员设置及相关制度、经费制度、祭祀制度和藏书刻书制度,基本围绕古代书院的四大基本规制和六大事业展开讨论。第三章专题讨论渌江书院的山长群体。由于渌江书院留下的《渌江书院志》和当地的地方志资料中对渌江书院山长的名录记载较为连贯,因而为全面考察渌江书院从乾隆至光绪的历任山长提供了条件。对山长的考察分为两步,第一步先完善渌江书院的山长表,尽可能将其补全;第二步则以整个山长群体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特点。相比之下,对生徒的研究则显得较为困难,因为无论是书院志还是地方志,都没有专门为书院生徒“树碑立传”,只能从各处搜罗零散的资料,合而为一,以管中窥豹。但在对史料进行实际梳理后发现,生徒的资料仍然偏少,难以成文,故将其稍作整理,附于文末,作为《渌江书院生徒小考》。第四章将研究视野移出书院内部,将其置入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范畴。当时,以官府为代表的国家权力与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力量围绕书院展开了对书院话语权的争夺,最终士绅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对这一过程的考察将是本章的重点。此外,书院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是要考察的内容,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和对地方公共事业的参与上。
总之,本文以清代渌江书院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地考察其沿革、制度、人物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注释】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4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8-279页。
[3]郑师许:《龙溪书院考略》,《岭南学报》,1935年第4卷第1期。
[4]郑浩然:《歙县之飞布书院与师山书院》,《学风》,1936年第6卷第3期。
[5]林衡道:《明志书院》,《公论报》,1938年12月19日。
[6]吴学明:《明志书院沿革之研究》,《明志工专学报》,1988年第20期。
[7]邹友兴:《丰城书院研究》,江西省宜春地区文化局准印,1998年5月。
[8]宿成山:《麓台书院考述》,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赵瑶杰:《云山书院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0]童欧慧:《清代书院的发展与地方社会演变——以江西上高县为中心》,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1]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www.xing528.com)
[12]胡昭曦:《四川书院史》,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13]邓洪波:《湖南书院史稿》,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
[14]邓洪波:《箴言书院及其藏书(上)》,《图书馆》,1988年第6期。
[15]丁钢:《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6]邓洪波:《县级书院述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7]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18]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19]湖南省书院研究会:《书院研究》第二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政协醴陵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醴陵市渌江书院合编:《渌江书院》,1989年12月。
[21]刘泱泱:《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时间考正》,《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22]熊大庆、夏曙霞:《私人藏书家吴德襄和他的石筍山房藏书》,《图书馆》,2007年第3期。
[23]史铁良:《左宗棠的一篇佚文及其意义》,《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4]罗明:《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