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方式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探索和推广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方式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探索和推广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苍山泥塑艺人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前文已提及,它大多是一种师徒制的传授形式,如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艺诀流传等。“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并在艺术教育中倡导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素质的教育,针对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可从许多方面进行尝试。如果能将民间艺术列为必选或必修课,使每一位未来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工作者接受传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方式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探索和推广

山东苍山泥塑艺人

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前文已提及,它大多是一种师徒制的传授形式,如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艺诀流传等。除了较普遍的技艺,许多祖传的技艺大都在家庭或行业内流传,是一种家庭式的。作为成熟的技艺一般都秘不外传,并遵循传子不传女或传媳不传女的祖训。民间俗语“宁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是民间技艺传承传播的真实写照,也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结果。与现代教育方式相比,不管传统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如何封闭落后,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授不是科班式的速成教育,而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综合教育。在教授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靠心领神会的感悟,而且除了技与艺的传授,与技艺相关的待人接物、信仰禁忌、情感伦理等都是全方位的学习。例如行为规矩、为人处事、祖师崇拜、仪式禁忌、师徒情感、吉凶祸福、善待工具、信仰传说等等,都是技艺以外的综合传授,因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是现代教育方式中不易体会的,它体现了传统技艺传授中伦理性的一面。

现在看来,不在于这种艺术传授方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民间艺术并不乐观的生存现状使民间艺术在民间的传承性难以再续。相关的例子并不少见,山东惠民县河南张村一位泥塑老艺人,面对自己钟爱的手艺舍不得丢弃,而儿子却因为这种传统的“要饭”的手艺为自己丢脸,砸碎了老人的泥模、泥人和工具,这不仅砸碎了老人的心,也断绝了传承的血脉。河南朱仙镇年画艺人张廷旭维持着祖传的“天成德”年画堂号,也曾以年画养家糊口,然而后辈因为刻印年画没有多大的经济收入而不愿承传,这是现实而普遍的状况;而当年画有了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和艺术市场后,儿女们又欣然继承父业。这些例子起码说明了一点,民间艺术的命运决定了民间艺术传承的现状。然而,文化的发展又不能仅以民间艺术的自生自灭来决定民间艺术的传承,因而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积极地做出应对,使民间艺术传承下来,即使留下文化的火种,也不至于断了香火。据说杨家埠年画艺人杨洛书收了一位日本的儿童做徒弟;河北邯郸地区的一种地方民间戏曲自元代以来一直在一个村庄稳定地流传,原因之一在于戏曲角色在固定的家庭中承传,以及人们对家庭承传的尊重,这或许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能否使民间艺术在民间积极有效地传承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里想要说的是,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某种意义上不仅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延续,也是一种合理的、全方位的民间艺术教育形式。

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中来,不仅使艺术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建立文化自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教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如何使民间艺术落实到正常的人文艺术教育内容中,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都能熟悉、了解并珍爱自己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如何发掘、整理、保护、学习并去芜存菁,整理出除了艺术专业人士之外普通学生也乐于接受的民间艺术教材;如何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授学习民间艺术的方法及手段;如何转变重洋轻土的艺术教育制度和观念,并培养民间艺术师资,以担负起传承、传播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这一切应该是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乃至专业艺术教育应该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调研山东冠县郎庄面老虎

“素质教育”这一提法仍有商榷之处,不管这一提法是否确切,人们还是能够理解其含义。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使用“素质教育”一词可以加冠词,诸如身体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等,艺术素质一般属于文化素质,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的,不应分割开来,素质教育也就是全面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健全完善的人。艺术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美育的教育方式不仅与德、智、体的关系是交叉融合、互补统一的,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将西方的艺术样式带回中国,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艺术理论,这使中国的艺术格局更为多样,但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并对中国的传统艺术进行了有意识的改造。更为深刻的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演变,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传入以及国内外战争,特别是文化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民间艺术衰落、演变的社会原因或根本原因。现代文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这种潮流面前,许多传统民族文化和艺术被倡导现代文明的中国人当作愚昧、落后的象征而毫不吝惜地丢弃。

面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境遇,许多人从本质上缺乏对民间艺术的深刻认识,我们反对盲目的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片面的妄自尊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的优秀之处,文化的交流既是一种文化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在比较中真正认识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可贵。“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并在艺术教育中倡导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素质的教育,针对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可从许多方面进行尝试。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民间艺术教育的实施,除了宏观的文化意识导向和整体策略外,就学校教育来讲,师资是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各艺术院校、设计艺术院校有关民间艺术的课程薄弱,师范院校民间艺术相关内容的课程也存在明显不足。艺术史及艺术理论教育涉及的民间艺术内容较少且十分浅显,很难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又加上重洋轻土的观念,民间艺术不易被重视,有些看似热闹的背后又往往流于猎奇或表面化的认识。如果能将民间艺术列为必选或必修课,使每一位未来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工作者接受传统的民间艺术教育,无疑对受教育者本人以及各层次艺术教育会有所帮助,特别是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提供师资。另一方面,对在职教师的再教育也是师资培训的重要形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必局限在课堂,参观、讲演、教学、田野考察、研讨都可促进民间艺术教育。时间也可长可短,既可分期也可集中,讲授或研习内容既有概述性的,也可分专题进行。总之,形式不拘一格,但切忌走马观花,或急功近利。若能使在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充分认识民间艺术,也必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如果有条件,编写理想的民间艺术教材,将民间艺术纳入课堂则更易推进教育的开展。虽然现今某些艺术教材设有民间艺术内容,但多是仅仅局限于对民间戏曲、剪纸、年画等艺术内容和样式的肤浅了解,更深的认识却不多见,特别是对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材料、技艺等等的记述和分析,仍需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教学除了相关知识的传授,可以采用考察、调研、记录、整理、挖掘等多种方式。

民间艺术经过筛选整理、去芜存菁之后挑选出适合学习的内容,才能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整理或教学的过程须有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及民间艺人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否则容易歪曲或误解民间艺术的内涵。要重视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艺术,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需要探讨教学的方法。

山东胶州民间剪纸展演现场

以民间手工艺为例,通过教授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诸如编结、织绣、塑作、印染、剪刻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悟能力、造型能力、材料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精神、科技内涵、劳动观念,激发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切实认识和弘扬传统文化。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传统手工艺对农村儿童及边远地区的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耳濡目染的经历,俯拾即是的廉价材料,代代承传的技艺,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等,都可潜移默化、生动形象地得以感受、理解和认识,这种因地制宜的学习较之西洋艺术的绘画、钢琴之类的高投入有着更为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艺术素质教育从深层的文化角度来学习有着更为本质的认识,例如通过对当地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建筑、民间艺术等的考察、调研、整理,可使学生获得对传统艺术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土,乃至热爱国家和传统文化。当然,从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来看,人们过多地重视以吹拉弹唱为主的片面的艺术教育,而忽视科技、文化等内容的素质教育,针对这种片面的认识,民间工艺可以将朴素的科技、文化观念与艺术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纯艺术形式教育的不足。

当然,就教育的整体结构来讲,应该是一项整体系统的工程,除了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家庭等领域的教育,学校教育因教育层次、教学目标、教育对象等等的不同,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又有所区别。因而,如果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到人文艺术教育的范畴,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需要分门别类、整体协作,既需要教育理念等内容的深入研究,又需要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尝试,对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同时也应该深入到一定层次,以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实现民间艺术与整体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呈现一种竞争、融合、多元的总体格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和交流互渗也是共存的。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如何处理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是当代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教育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也是放眼世界,参与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并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平等交流的准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民间艺术的价值并不亚于西洋艺术和中国传统的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在艺术人文素质教育中,如果放弃或轻视自己的传统,一条腿走路,一味追随别人,即使学得再多再好,最终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其教育的意义也难以真正实现。(www.xing528.com)

注释:

1.冯骥才主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附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日]柳宗悦.民艺论[M].石建中,黄豫武,孙建君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357

3.蔡惠真.从日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探讨其传统艺术文化之保存与传习[C].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编.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

4.简瑞荣.英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资产保存[C].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编.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

5.同4

6.参见陈明华.论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以传统工艺为例[C].台湾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研究中心编.传统艺术研究文集.1997

7.朱兵.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实践[Z].“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讨会”论文,2002

8.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C].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2.319

9.同8,324

10.林保尧.〈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三年总结序说[C].台湾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研究中心编.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209

11.同10

12.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0,(5):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