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从生态角度剖析

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从生态角度剖析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我们考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功能就要既重视它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实际上,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或样式较之以审美为主的所谓纯艺术,无论艺术的功能或文化的价值都要宽泛得多。这主要是由民间艺术的创造及存在方式和文化属性所决定的。

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从生态角度剖析

民间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同时又是物态的、客观实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那么民间艺术对民众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的文化和艺术。因而我们考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功能就要既重视它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因此,我们对民间艺术的功能和价值不应作精神领域的孤立考察,也不应拘囿于艺术作品与读者之间主客体关系的描述,而是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它的功能展开分析。

陈池瑜先生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对艺术的功能进行分析时指出,只有发现艺术对社会、对自然和人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功能,并揭示这些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形式,才能获得艺术功能的系统观念。他指出,艺术对世界的文化参与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参与、对社会的参与和对意识的参与三个方面,这种参与世界的方式是以文化的形式来进行的,它是从艺术与周围世界的横向关系来考虑的,而不同于作品——观众这种纵向关系的把握。考察艺术对世界的参与,首先是从艺术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作为一件具体存在的实物这一角度入手,然后再考察艺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问题。39我们认为,艺术是以文化形态的形式参与到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中来,较之于艺术功能的罗列或强调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对全面考察艺术的功能,揭示艺术功能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功能的结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理解艺术的文化整体特征也有重要帮助。

实际上,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或样式较之以审美为主的所谓纯艺术,无论艺术的功能或文化的价值都要宽泛得多。这主要是由民间艺术的创造及存在方式和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如前所述,民间艺术像其他阶层或形态的艺术一样,首先表现为人化的物态、实体性的文化产品,并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作为实体的、物态的、具体可感知的产品,民间艺术对民众的思想意识、生存世界以及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民间艺术丰富的品类和样式,无论是年画、剪纸、面花、皮影、纸扎、神像,还是民居建筑、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家具陈设,都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审美趣味、情感理想等意识形态的精神思想,并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意识;另一方面,它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春节张贴的年画,春联、剪纸不仅满足了民众节日民俗心理的审美需求,同时对营造节日环境、烘托节日气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简陋朴素的民间居宅、陈设用具、生产工具在红红绿绿的年画、剪纸、春联的装点和衬托下喜庆、红火、吉祥,门楣、窗沿、神龛上飘曳的门笺,窗户、顶棚、橱柜上的剪花,大门、墙壁、槽头上的年画,其艺术化的造型和形式倒在其次,其吉祥寓意和新鲜红火的景象既改变了平日的环境,又营造了新的节日气氛。至于民居结构、式样及其木雕砖雕石雕、粉墙、黛瓦、脊兽不仅造就了人的生活起居环境,和谐整体的村落布局,既改造了自然,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是四合院窑洞土楼、竹楼、风雨桥、牌坊、吊脚楼,还是皖南村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江南水乡,都是民众艺术化的创造对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的适应、改造和文化参与。实际上,无论剪纸、年画,还是砖木石雕及民居布局样式,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产品或文化的物化形态,民间艺术以这种文化的形式来参与自然、改造世界,是民间艺术的这种文化形态使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

左图:河北武强窗花年画

右图:鲁西南元宵节玩十五

其次,民间艺术创造不仅是静止的艺术产品,还是民众生存方式、生活内容的动态过程,因而民间艺术还以动态的、活动的文化存在方式与民众生活相联系,并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艺术是民众的文化创造和审美创造,而在民众看来,民间艺术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造型多样、色彩花哨、风格各异的面花礼馍无疑是面塑彩绘的艺术创造,但它们却是祭祀、供奉、祝寿、贺喜的民俗用品,其艺术审美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构成了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山东烟台地区盖房上梁要供大圣虫、扬饽饽,结婚要送鸳鸯富贵饽饽,外甥满月姥姥要送面老虎,七月七要磕巧饽饽,八月十五要打月饼,节日祭祀要供大饽饽,祝寿要送花饽饽,无论技艺的繁简、形象的俊丑,面花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馈赠酬谢等民俗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用品。造型各异的纸扎戏曲人物令人称赞,可当你知道它是祭祀焚化的丧葬之物时,又不免令人心情复杂而重新审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只有将它化为灰烬才能表达和满足生者的心理寄托。至于旱船抬阁、花灯兽舞、面具脸谱径直就是节日生活的内容,泥人玩偶、纸马神像又常常是民众生存生活的希望和慰藉。诸如此类,在这里难以分清是生活还是艺术,是现实还是理想。当然,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并非都有深沉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其中也有娱乐玩耍、装饰审美的艺术功用,成为生活的消遣和放松,但这些形式又常常是文化演变的结果,而且同样是调节生活、放松精神的文化方式,“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之类审美无功利的观念在民间艺术那里显得单薄。可以看出,民间艺术以一种文化的方式,而不是纯艺术的存在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那些浸透了审美内容的建筑陈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则更是难以用审美的价值概而论之。当然,我们也不轻视民间艺术品类包含了以审美功能为主体的文化创造,并深刻影响了民众的精神意志和心理意识,而不仅仅负载了实际的生活功能,重要的是,民间艺术以文化的形态和意义,特别是以物化的艺术形态而不是以纯审美的心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互为一体,却是不容忽视的。

湖南永宁农家的日常陈设供奉

与审美为主的艺术创造相比,民间艺术以文化的形态融入生活是积极的、主动的,纯艺术创造虽然也以文化的形式参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意识,但常常是不自觉的。特别是对自然和民众生活而言,纯艺术创造与它们的关系没有民间艺术来得直接、真诚和执着,民间艺术与自然和生活的关系有时显得急切、功利,但正是这种真诚、质朴的文化创造,影响、支撑了民众的生活,并使民众生活变得健康而又充满理想和希望。

民间艺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而非纯粹的艺术审美形态参与到自然和民间社会当中来,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这种文化意义和作用既表现在生活的实用价值方面,以一种物态的生活文化内容构成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存生活环境,更重要的还以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造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民间年画各种丰富的题材内容和造型样式,诸如神仙信仰、忠孝仁义、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知书达礼、渔樵耕读、传宗接代、发福生财,以及其他历史故事、世俗生活、幽默诙谐、吉庆祥瑞、神话传说等内容,对民众的认知、教化、启蒙、娱乐、审美等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仅年画、剪纸、春联、花灯、枣山、家堂、牌位、花糕、饽饽、鞭炮、舞龙舞狮等艺术化的内容就构成了年文化的主要景象,更不消说除尘、守岁、磕头、拜年、焚香、烧纸等等丰富繁杂的民俗生活,它们共同营造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影响了民众对年文化的思想情感认识和心理意识,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得以固化下来,代代流传。各种家具样式及室内的陈设格局对塑造人的心理情感、灌输宗法思想不无作用;各种生产工具、生活器具除了使用的功能,对教人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说毫无意义。可以说,庶民百姓已经为五彩缤纷的民间文化形态所包围,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形成的文化生态,造就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经验和行为,并再生出新的文化和文化环境,甚至使人也成为这种文化生态环境的新的“造物”。因此,民间艺术的文化形态不仅具体、实在地组成了生活内容的物质文化世界,同时又构成了人文风习的文化基础,成为风俗习惯的具体内容,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对民众产生重要的文化作用和影响,因而使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功能。

民间艺术既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又是物质的文化形态,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对民众产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西方文化功能学派的代表马林诺夫斯基不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指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匹配的,如果没有这种相互匹配,文化是僵死的,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他尤其强调文化必然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并实现某种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在论述精神文化时详细指出:“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人工的环境或文化的物质设备,是机体在幼年时代养成反射作用、冲动及情感倾向的试验室。”40文化对某一个人、群体、民族的成长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实用价值,又体现在精神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对于民间艺术来说,不仅有着丰富繁杂的品类和样式,也不像纯艺术一样以审美功能为主,而是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有综合的文化功能。民间艺术丰富的文化创造既是人化的自然,又是精神的产品,构成了民众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亦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人类也不是“自然人”,而是接受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模塑,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实验室”,使人文而化之。因此,倘若仅仅将民间艺术视作闲暇的无功利的艺术消遣和审美创造,以纯艺术的视角来观察,甚至抱着猎奇的心态,显然抹煞了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曲解了民间艺术深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底蕴。

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对芸芸众生的模塑或控制,实际上也是民间文化模式对民众的培养和抚育。在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那里,文化中的稳定的关系和结构被看作一种模式;在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Fulton Benedict,1887—1948)看来,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对于个体来说,在他的生活历史上,必须对他所属社群的文化模式和准则加以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每个出生于他那个群体的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那些习俗,而出生在地球另一面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受到这些习俗的丝毫影响。”41对于个体来说,他不可能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必定受到特定的习惯、风俗和思维方式的剪裁编排,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和约束。本尼迪克特不仅阐明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塑造的,亦指出了文化的个性和差异,以及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后,又整合为一种模式,成为一个整体,并影响、规约了个体的行为。丰富多样、姿态万千的中国民间艺术成就了民间文化的环境和文化生态,民众在这种稳定、成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生活、成长,受这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影响,不仅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和模仿,而且在文化心理、思想意识领域也受到约束,而且这种文化艺术环境愈是成熟、完善,这种教化和影响愈是久远,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个性也就愈突出。有研究认为,皮影人据传说在汉武帝时即已出现,宋代时在中原地区已十分流行。其历史久远,在西北地区流行普遍,还形成了多种唱腔、多种风格,也培养了大量的观众。时至今日,皮影艺术在西北某些地区流行之盛仍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据报道,仅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现仍有戏班50 余家,皮影箱底90 多副,经常参与演出人员300 余人,这虽不及往日兴盛,但皮影艺术及戏曲文化对当地民众的影响和抚育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模式的塑造。

总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的状态,成为文化的产物。就民间艺术来说,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性的文化样式,更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文化样式,既是一种隐性的心态文化式样,又是一种显性的物态文化式样,因此,我们要同时强调民间艺术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功能。在当前民间文化的转型和民间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重视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价值和功能,对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历史取舍都有重要意义。

山东沂南皮影戏表演

注释:

1.钟敬文先生在《关于民间文化》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向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主流。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钟敬文.民俗文化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6.38

此前,在《传统文化应该受到重视》《大力保护民间文化》《谈谈民族的下层文化》等文章及报告会上,钟敬文先生将传统民族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他说:“在这个汪洋无际的民族文化的大海中,大略可分为‘上层文化’(即过去主要为封建阶级所创造的文化)和‘下层文化’(即过去广大农民、工匠等所创造的文化)。”“从社会阶级的角度看,前者(上层文化)主要是占有优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成员所创造、享有的文化,后者(下层文化)则主要是被统治、被剥削的一般民众所创造、享有的文化。”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16,1

2.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16,1,116

3.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化论》《中国民间美术概说》《民艺研究的若干关系》等论文及报告中都细致明确地阐述了民间艺术及其文化分层的关系,而且卓有见地地指出了民间艺术的“本元文化”特征,以及汉族文化艺术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关系。

详见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72~479,499~560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57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32

6.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02

7.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4

8.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13

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1~192

10.[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34

11.[宋]吴自牧.梦粱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40

1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16

13.[日]绫部恒雄主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0

1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1(www.xing528.com)

15.李亦园.田野图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261~264

1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

17.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2

18.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自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2~3

19.钟敬文.新的驿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99

20.钟敬文先生在当时对民间艺术的概念及其与艺术研究的关系明确指出:“什么是民间艺术呢?一个国家或民族里,一部分人的文化生活,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其他大部分的民众,则仍然停滞在文化生活的原始期或近原始期。这种民众自己所产生和流传着的艺术,就是所谓‘民间艺术’——本义的(或狭义的)‘民间艺术’。”“和考古学和人种学的资料一样地有助于那种重要问题底(的)解决的,还有民俗学的资料——民间艺术。新的合理的艺术史和艺术学,正在被要求着从‘绪论’写起。在这当儿,谁把自己或别的民族这方面的资料提供得最丰富,谁就是于新的‘史’和‘学’的建设上很有功劳的人。”

艺风[C](影印本)民间专号(原版:嘤嘤书屋出版发行,1933年11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9-11

21.同20,100

22.同20,13

23.同20,108

24.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M].冯来仪选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97

25.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117

26.张紫晨.民俗学与民间美术[C].见:民俗与民间美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16

27.同26,8

28.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117

29.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48~62

30.张紫晨.民俗学与民间美术[C].见:民俗与民间美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16

3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9

32.同32,169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6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 卷Ⅱ.转引自李中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体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4

36.陈池瑜.美术评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8

37.同36,210

38.同36,215

39.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

4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5

4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