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是在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的源泉,同时,民间艺术又是民间文化的形象载体和表现形式,它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民间艺术还是民间文化,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的整体文化不仅范围广阔、内容繁杂,而且层次也不单一。对于文化的分层是文化人类学家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特性、范围、结构及其社会功能。就民间艺术研究而言,文化的分层研究仍然有益于我们探讨传统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的特征。
山东曹县剔花陶罐
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层,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明确划分为“上层社会文化”“中层社会文化”和“底层社会的文化”,有时也概括地将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1钟敬文先生更多的是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层,但又同时指出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都从原始文化发展而来,既有所差异,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渗透、纠结,形成了整体的民族文化,而下层文化还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诞生而生长起来的,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钟敬文先生同时强调了它更多的是由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和继承的,而且与上层阶级的文化艺术有所不同。在其他论述中,钟敬文先生也多是从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2在民间艺术研究中,张道一先生也将文化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文化圈,并将民间艺术、贵族的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和宗教艺术分别对应于民间文化、贵族文化、文人文化和宗教文化,而且指出四种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交错,并行发展。而民间艺术具有“本元文化”的特征,是一种“母型”文化或“母体”艺术。3对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张道一先生又有更为详尽的探讨。从两位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术是对应于民间文化的创造,是民间文化的产物,与其他阶层的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区别和联系,只有将民间艺术置于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才能更确切地认识其性质和特征,并有助于认识其他阶层的文化和传统的整体民族文化。
西方对文化分层的研究当首推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1897—1958),当多数人类学家致力于原始文化研究的时候,他发现将“简单社会”中发展出来的分析方法被直接移植到“复杂社会”的研究中,势必出现一些理论难题,因而他转向对文明社会中的农村社区进行研究,致力于民俗社会(农村)与都市社会的区分,认为民俗文化与都市文化共同组成了文明的连续统一体,它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区别与联系:“小传统”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创造的文化;“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4雷德菲尔德的研究所依据的是农村社会,因而这两种传统或文化实际隐涵了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当然,雷德菲尔德在强调文化层次概念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相互间的联系,“一般地说,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一方面固然相互对立,另一方面也不断地相互交流。所以大传统中的伟大思想或优美诗歌往往起于民间,而大传统既形成之后也通过种种管道再回到民间,并且在意义上发生种种始料所不及的改变”5。继雷德菲尔德之后,西方史学界也将文化划分为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两大部分,这虽然与大传统、小传统名称不同,文化内容也有所差异,但实质差别不大,都是将文化现象进行分层研究,而不再是概括、笼统的认识。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文化的层次划分不仅将文化解析为不同的层次,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学的方法。文化层次划分有助于解释民间艺术性质、特征及其范围,有助于我们理解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民间文化的整体生态环境支撑培育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形态和样式,并与其他层次的文化创造相互联系,共生共荣。民间艺术的繁荣正是因为民间文化生态的繁荣,失去了健全的文化生态环境,民间艺术也会随之失去根基和创造源泉,也就必然会衰落或发生蜕变。
从文化和艺术的起源来看,原始文化是整体统一的,这种整体性不仅在于文化的结构不存在层次的区别和划分,同时也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混沌统一。张道一先生称其为“本元文化”,这种本元文化既在于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也在于层次的统一。它不仅说明了原始人类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混沌状态,也说明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一体的。正如张道一先生所指出的:“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之前,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一元的,也就是本元的。原始艺术是如此,后来发展的艺术也带有如此的特点。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致,当本元文化的载体不能包容更丰富的精神因素和不能满足更为多样的精神需要时,才派生出所谓‘纯艺术’来。问题在于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文化被分化出来之后,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仍然发挥着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功能,继续发展。”6张道一先生在这里不仅指出了在社会分工之前,原始文化和艺术是一体的、本元的,同时也指出了原始艺术无法回避的物质形态对人类产生的直接功用,以及精神形态对人类的精神所起的作用。原始艺术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或者说既具有物质文化功能,同时又具有精神文化功能的物质与精神综合性的“本元文化”。另一方面,从阶级的起源或者社会形态结构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上层文化,还是下层文化,或者包括中层文化,在原始文化时期也是整体未分的,钟敬文先生也说:“从它们的来源看,两者都出自原始时代的文化。这时期的文化是幼稚的,并且彼此也处在未分化的状态——具有整体性。阶级社会出现了,作为人们生活的工具、技术和武器的文化,也自然要或速或迟地分手了。它们根据各自社会阶级的要求和许可条件发展着。”7(www.xing528.com)
上图:甘肃省博物馆藏原始彩陶
从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存在形态来看,它不仅直接秉承了原始文化的性质,具有“本元文化”的特征,而且与其他阶层的文化和艺术有着较大的不同。与上层文化相异的民间文化的特征,也正是原始艺术的这种本元文化特征。从大量的民间艺术创造来看,它不仅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和结合,而且与其他阶层的艺术既有较大的区别,又有重要的联系。民间大量的亭桥牌楼、房屋宅舍、起居用品、生活用器、生产工具、服饰穿戴,既是以物质实用功能为主的造物形式,同时谁也无法排除其审美功能、信仰观念、伦理情感、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内涵,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统一的性质正是本元文化的特征,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的。至于那些看似以审美为主的年画、剪纸、刺绣、皮影、面具、玩具、灯彩、面花等,也常常是从物质与精神文化一体的形态或精神的功利性演化而来,至今,其中的许多艺术形态或样式仍然承载了审美以外的精神文化功能。这正是民间文化基础之上的民间艺术与上层文化的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相区别的文化特征。与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强调装饰功能、审美功能等精神文化功能不同,民间艺术更重视物质实用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的结合,注重与民众生存生活的关系,因而与上层文化艺术的雅化不同,而更具有质朴、真诚、粗犷的俗文化特征。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观念、造型特征及其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的不同,正是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当然,如上文所述,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之间的区别也是有条件的,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艺术创造中也不时地显现出来。诗书画印一体是文人艺术的典型样式,它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胸中逸气、品格追求,形式上是逸笔草草、写形取意。在民间年画、刺绣中,模仿文人士绅艺术的作品不在少数。在送给情郎的绣荷包上,绣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凌云处时也虚心”,梅兰竹菊、青松傲雪的人格比附时有表现。无论是手绘还是木版年画,题诗配画、押章落款的形式及雅化题材十分常见,特别是手绘中堂、年画对联,像山东杨家埠的手绘年画;文人雅士的扇面画也用木版画刻印,虽然农民无暇也无雅兴挥扇吟诗,但这种木版扇面却大量装订成女红的鞋样本子,在鲁西南地区,这种鞋样子扇面与木版叶子戏一齐装订成册。天津的泥人张自然有高超的艺术技艺,但却是由民间进入了上层。无锡泥人的耍货,也有为供应不同阶层所需的“细货”与“粗货”之分。而文人艺术、宫廷艺术汲取民间艺术营养并雅化、贵族化的也不少见。《诗经》、宫廷乐府有从民间采风收集加工而进入经典的,至于宫廷贵族借民众之手为自己进行艺术创造更是天经地义,陶瓷的官窑有的是由民窑发展而来;织造局虽由官府监管,但艺人的创造注定要渗透其中,南京云锦技艺口诀其实是民间艺人总结创造的艺术技艺理论;历代衍圣公孔府大门上的门神,只是大画幅、制作精细,也较之一般民宅门神气派多了,但仍脱离不了民间的影响;赵之谦笔下的红地金色玉兰花也题作“玉堂富贵”,可谓富贵吉祥。文人士大夫许多是经十年寒窗而科举入仕,既来自民众就脱不了民间的影响。因而,艺术上的交流互渗正是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交织纠错的结果。
区别民间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并非强调二者的对立,只是表明二者的丰富个性与特征,而强调二者的关系也旨在说明传统民族文化的共性以及文化的整体统一。虽然文人艺术与宫廷贵族艺术随着社会形态组织结构的转换也早已演化,民间艺术的现代形态和样式也在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仍有区别,文化的二元划分既有助于理论的研究,实践中也有助于艺术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从而满足人类丰富多样的生活和需要,同时也是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体现。文化生态的多样和自然生态的多样都是在各自生态基础整体、协调、系统发展条件下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动的表现,自然生态物种的丰富及其相互联系既是生态协调的结果,也是生态协调统一的保障。如同自然生态一样,文化的丰富、多元是以文化生态的系统、整体为基础,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生态基础的健全、丰富,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互为因果的。民间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及其艺术形态样式的区别与联系,既体现了文化内部结构的运动、变化与联系,也体现了文化现象的丰富多样及生命力。对于民间艺术及其他阶层的艺术而言,艺术形态、样式、性质、功能、审美等的丰富性及其相互渗透与联系,是与文化生态的健全、丰富、系统、协调相联系的,而这种整体协调无法脱离各因素之间的丰富与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