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探究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探究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丹纳所说的环境也并非全面的,而我们所探讨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则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来说,品类的消失、技艺的失传、功能的庸俗、内涵的肤浅也同样像自然生态一样,在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其中,健全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使民间艺术合理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探究

我们认为,用民间艺术的生长环境来解释其自身的创造和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及其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地域环境以及经济技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它影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反过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而这些综合环境因素之间也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完善的整体。丹纳以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来讲述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有相似之处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不能直接转借,是因为文化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人类与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又同时是社会化的产物。自然生物世界人文社会世界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而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转化不同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消亡。丹纳所说的环境也并非全面的,而我们所探讨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则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在笔者的论述过程中努力追求这种原则和方向,即使有所忽略也应该属于内容的远近和主次的关系问题,但文化生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应该是全面、完整的。

民间艺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民间文化的造物观念、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都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存在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规约。民间艺术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民间文化的性质和特征。那么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就是对民间文化的研究,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从民间艺术的基础或本质上来认识民间艺术,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对民间艺术文化基础和本质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更本质地把握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和发展脉搏,而且可以更为全面、整体、系统地认识民间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背景和生态基础。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是民间艺术得以健全生存的基础,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则意味着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失落。探讨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整体地认识民间文化,协调民间文化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谋求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对民间艺术来说,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可以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基因。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与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相吻合的各种丰富多彩、形制各异的民间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又体现了民众智慧的民居及相关建筑,反映民间信仰观念、价值观念的祭祀供奉神像及其用品,具有实用功能和社会意义、文化内涵的各种民族民间服装鞋帽及其装饰,还有审美价值强、文化功能突出的剪纸、年画、皮影等等,无不是在民间文化肥沃土地上结出的果实,而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及其价值内涵的衰微或演变,正是由于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化或转变。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民间文化的现实境遇吟唱挽歌,更重要的是考察民间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变化与民间社会、自然环境及民众自身之间的整体关系,以把握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变化中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民间艺术创造的文化生态基础,从而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才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民间艺术研究。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文化生态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状况。

山东临沂河东区艺人程学义画泥人

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并不是一种时髦的理论,只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前提下,来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它不只是缘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理论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对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民间文化与艺术现实境遇的认识与理性思考。如上文所述,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在享受充分的物质文明的时候,环境问题又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由此,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不仅超越了传统自然生态学的内容,拓宽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而且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或结合,产生了诸多边缘性或综合性的学科,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从自然界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草原沙化、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植物变异、动物濒危、洪水泛滥等自然生态的恶化和灾难,到人类情感的疏离冷漠、心理的障碍伦理道德的变异、精神的空虚、物欲横流、文化粗俗、浮夸功利等人文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的失衡和无序,人类不仅呼唤自然生态的伦理观,同时也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人们既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危机,也在感受精神的危机。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来说,品类的消失、技艺的失传、功能的庸俗、内涵的肤浅也同样像自然生态一样,在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要留住传统的民间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康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我们只有在重视自然生态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完整、健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健全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使民间艺术合理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如果说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与自然生态的被破坏是表面现象的相似,那么民间文化生态的内部结构及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也同样说明了文化生态研究的必要。文化生态结构在处理人类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结构内部科技发展、经济基础、社会组织结构、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相互之间的整体关系时,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平衡有着共同的规律。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是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的保证,文化系统各要素的联系与互动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二者系统、整体、动态的理论观点是相吻合的,这既为文化与生态学架起了桥梁,使民间文化生态研究成为可能,也为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文化的创造作为人类特有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必然地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民间艺术作为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内容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难以解脱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民间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须臾不离。这必然地使民间艺术与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并具有与其他形态和阶层的艺术不同的、与自然特殊和显著的关系。西方文化生态学的诞生和理论基础与方法,也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研究的直接铺垫和借鉴,斯图尔德、丹纳、地理环境学说、进化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诸多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者的文化学研究成果,更是为我们的艺术文化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虽然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并不成熟,但生态学在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相关的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文艺学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参照。这一切都说明,艺术学、文化学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不仅为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条件,也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可能。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是自然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方法,它帮助我们系统、整体、联系地观察和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动。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包含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造物观念、造物与环境的关系、信仰观念、技术因素、民间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以及文化的时空发展等内容。这种研究不仅着眼于民间艺术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更广泛地指向了民众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整体存在关系。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从民间艺术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出发,涉及民间艺术与民间社会、民间艺术与文化、民众与民间艺术等多重关系,进而分析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其现实意义在于指向民间艺术的现状、传承及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建立一种自然—社会—人类三位一体的整体和谐观念。

注释:

1.转引自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

2.转引自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20

3.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17

4.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事件;1948年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等地米糠油事件。

孟浪.环境保护事典[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7.余谋昌.生态哲学·前言[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

8.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新华文摘,2002,(9):105

9.徐恒醇.生态美学·导言[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10.同(9).10

1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

12.[汉]刘向.说苑·指武篇[M].转引自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13.[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转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6

1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

15.[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转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38

1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

17.周易·系辞下[M](www.xing528.com)

18.[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

19.同(18).8

2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3~154

2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71

22.同(21),155

23.[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5

24.同(13),6

25.转引自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

26.[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7,99

27.[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

28.[日]绫部恒雄主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48

29.[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9

30.[美]罗伯特·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吕迺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50~151

31.同(30).155

32.[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43

33.同(32).44~45

34.同(32).48

35.同(32).48~49

36.同(32).49

37.[美]罗伯特·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吕迺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54

38.[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编.北京:学林出版社,987.38~39

39.同(38),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