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交通史著作》中的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中外交通史著作》中的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回族学者马欢、费信等人,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根据亲身见闻,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是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著作。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三十多个国家的友好交往及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对研究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和中外关系史、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外交通史著作》中的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一、跟随郑和西洋回族学者及其撰述

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回族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明初盛事。他率领船队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和东非的数十个国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当时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回族学者马欢、费信等人,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根据亲身见闻,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是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著作。

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出身于穆斯林世家,通晓阿拉伯文字。他于永乐七年(1409)、十一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1431),四次随郑和远航“西洋”,任通事(翻译)。归国后,于1451年撰成《瀛涯胜览》,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各国地理政治人文、物产、风俗等,极为具体、详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该书不分卷。开头以一首“纪行诗”概括了出使的原因、目的、访问交流的简况。然后,详细记载了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哑鲁、苏门答剌(腊)、那孤儿、黎代、南浡里、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厮、天方(阿拉伯)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每一个国家都单独叙述,记录航行路线,其地望、环境历史、民族、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物产、风土人情以及与明朝的交往。

费信,字公晓,号玉峰松岩生,回族,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十四岁时,代亡兄当兵,戍江苏太仓。因通晓阿拉伯文字,曾四次随郑和下西洋,受到重视,在任通事的同时,还任“教谕”[164],负责对南洋诸国的教化。据记载:“……信每莅番城,辄伏几濡毫,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备采纳。”[165]回家乡后,他整理有关记录,于正统元年(1436)编成《星槎胜览》。[166]该书分前、后集,对亚洲、非洲的四十余国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民族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物产等,做了扼要的叙述,在内容上类似于马欢的《瀛涯胜览》。书中包括《瀛涯胜览》所未涉及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对于研究十五世纪初亚非各国,特别是下西洋船队抵达访问的三个非洲国家(竹步、术骨都束、卜剌哇)的基本情况,极有价值。书中对郑和船队访问各国的一些基本情况,有很多详细的记述。

另外,还有汉族学者巩珍,随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九年(1434)著《西洋番国志》一书,记录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个国家及在各地的见闻。

二、《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的史学价值(www.xing528.com)

1.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开辟了中国到红海和东非沿岸的航道,扩大了明朝的国际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回族学者马欢和费信亲身经历了下西洋的过程,书中记载的是亲见亲闻,是实际航行路线、经过的忠实记录,具有极大的可信度和史料参考价值,为《明史》等一些正史编写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经过也提供了重要的可信史料。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三十多个国家的友好交往及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对研究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和中外关系史、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2.有关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情况的记载,是构建十五世纪亚非史的基石。两书中对许多穆斯林国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婚丧礼仪、日常宗教教规等风俗习惯做了详细的记载,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两书对其他非穆斯林国家的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记载,为研究当时亚非许多国家的基本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对科技史研究具重大参考价值。《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对庞大的郑和船队及单只船体的记载,说明明代航海技术的进步与造船业的巨大发展。书中关于瓷器和丝绸的记载,反映了明代手工业技术的先进。书中有关海洋情况的记载,尤其是各地危及航行的潮汐、波浪、漩涡等现象的记录,为了解海洋特征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书中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特点也做了详细的记载,为海洋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的历史思想

由于马欢和费信生活在十四至十五世纪之间明王朝兴盛的时期,他们的记述不可避免地带着“天朝上国”的大国思想色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67]。费信在记载这些历史事件时,体现了明朝为天朝上国,将诸国看作“蛮夷”小邦。向许多“蛮夷”小国赏赐金银瓷器等,对个别不接受明朝赏赐的国王甚至以武力擒拿,归献阕下,作者也视为当然之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夷夏观念的延伸,同时也体现了明朝在当时中外关系中的强势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