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族历史与满文创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全二册

满族历史与满文创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全二册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以满洲为族名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正式诞生了。所以,满族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几乎散居于祖国各地。满族建立的清朝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切,都是作为清朝统治民族—满族对祖国进步和发展的积极贡献。

满族历史与满文创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全二册

一、满族历史概况

满族,即满洲族。尽管满族作为一个正式的族名,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才出现,但若加以追溯,可谓源远流长。

清朝官修《满洲源流考》曰:“金国本名珠理真。谨案:本朝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与珠里直音相近,但微有缓急之异,实皆肃慎之转音也。”[79]所以,一般认为,满族的先世在上古汉文文献中称肃慎,又称息慎。肃慎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很早就与中原发生联系。《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80]到了周朝,肃慎与中原的联系就多起来了。周景王曾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81]

汉代魏晋,肃慎又被称之为挹娄。北魏时肃慎中的勿吉部(又称靺鞨)兴起,逐渐代替了肃慎。隋唐之际,靺鞨人形成较大的七个部,其中,黑水靺鞨与满族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后来,黑水靺鞨为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所征服。当契丹人灭掉渤海国后,黑水靺鞨改称女真,受辽的管辖。女真在辽代为避辽兴宗(名宗真)的讳而又被称为女直。女真部落有生女真、熟女真、回跋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东海女真等。他们分布和活动在南至辽南,东至图们江流域、长白山以东日本海、鸭绿江流域、松花江上游,北至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中下游,东北之海及库页岛的广袤地区内。十世纪后半期,生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在上京(黑龙江阿城)称帝建金。金朝先后灭掉辽朝与北宋,统治区域从东北地区扩展到中原地区,都城也南迁到燕京(北京)。

1234年,金朝被蒙古人灭掉,女真人臣服于大蒙古国及后来的元朝。有元一代,女真人几经迁徙聚合,及至元末明初,女真人逐渐形成三大部,即建州女真,主要活动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主要分布和活动在松花江流域;“野人”女真,主要分布和活动在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明朝时期,对女真人实行分而治之的羁縻安抚政策。在女真人的居住地广设卫所,任命女真首领为朝廷官员加以治理。到明万历年间负责东北地区政务的努尔干都司统辖的卫所有四百余个之多。朝贡和马市贸易不仅加强了女真同明朝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了同中原的关系,更促进了女真的社会发展。其中,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渔猎生产方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辅之以狩猎和采集业,社会发展较快。

十六世纪末,女真各部历经兼并聚合,又形成了几大集团。史称:“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82]在这相互兼并的战争中,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突兀崛起,使女真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为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努尔哈赤,建州女真人。其祖上历任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等职。早期,为了生计,努尔哈赤经常出入抚顺马市从事贸易活动。后投到明朝辽东大将李成梁军中,因其“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成梁厚待之”[83]。艰苦的劳作与紧张的军旅生涯,把努尔哈赤锤炼得足智多谋、才能超群、雄心远大、力图大事。起初,努尔哈赤仅是建州女真中的一支弱小的势力,明万历十七年(1589)接受明朝任命的都督佥事一职,并以此为号召,开始了统一女真的兼并战争。经数十年的征战,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相继归服。在征服战争中,努尔哈赤也不断进行和加强政权建设。努尔哈赤在费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定国政,立刑法”,初立政权机构,创立了军事政治与生产合一的八旗制度,有效地把全社会的人员动员和组织起来。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称汗建金,史称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作为伐明檄文,统兵向明军发起进攻,揭开了明清(后金)战争的序幕。天命十年(1625),后金迁都沈阳,次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后金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从此,以满洲为族名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正式诞生了。应该说,满族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人为基础,吸收了部分“野人”女真人,以及汉人、蒙古人、朝鲜人、达斡尔人、锡伯人和鄂伦春人等,经长期生活、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正式确定族名后,继续在发展之中,东北地区各民族,特别是“野人”女真中的虎尔哈部与瓦尔喀部相继归服被编入八旗之中,进一步壮大了满洲的阵容。这种编旗活动一直到康熙年间才结束。因此,在八旗满洲中凡是努尔哈赤时期编入的称之为“佛满洲”,即古老的满洲;凡是皇太极以来编入的称之为“伊彻满洲”,即新的满洲。

原来世居东北地区的满族,除小部分留守外,绝大多数后来都“从龙”入关。入关后的满族部分驻防北京及周围一带称畿辅驻防。大部分驻全国各军事要地,在江宁(南京)、杭州、福州、西安、汉中、京江、荆州归化呼和浩特)、宁夏、广州、青州(山东益都)、青海、西藏、成都、伊犁等军事重镇设将军、都统等衙门镇守。驻防官兵均携带家眷、奴仆等。所以,满族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几乎散居于祖国各地。经长期的繁衍,201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 387 958人,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位。现在,全国建有十三个满族自治县。

满族建立的清朝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中国267年,在此期间满清政府为统一全国,巩固国防,奠定版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满清政府不断吸收汉蒙等民族的优秀文化,调整统治政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出现了“康乾盛世”,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这一切,都是作为清朝统治民族—满族对祖国进步和发展的积极贡献。(www.xing528.com)

清代,满族特殊的政治地位,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它的自身发展。入关后,清政府下令在京畿五百里范围之内,强行圈占土地,赏赐给满族贵族及八旗官兵,成为“皇庄”、“王庄”、“官庄”、“田庄”与“份地”。在这些土地上大多设有庄头,驱使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庄丁或佃农耕作,满族官兵坐享其成。清政府规定:凡八旗满洲官兵均享有一定数额的粮饷,作为赡养家口及日常支出之用。还规定,八旗满洲要永远服兵役,不许经商务农。结果,旗人是一人服兵役,全家仰食兵饷,造成一种特殊的寄生性。由于饷额优厚,加上“田庄”的收入也不菲,入关之初满族的生活比较优裕、安闲。但因兵有定数,饷有定额,几十年后,人口增加,便出现一般家庭入不敷出、生活拮据的局面。康熙后期这个问题十分突出。清政府虽也采取一些诸如增加养育兵额,拨送一部分京旗闲散人员赴东北屯垦等措施,但这一问题直到清末也未从根本上解决。满族平民的生活贫困化愈加严重。

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满洲特权,曾颁布许多保持满洲特点、习俗的法令和规定,如坚持剃发易服、保持国语与骑射、坚持满汉不通婚、旗民不交产等等,试图把满族同人口众多的汉族隔离开来而不受其影响。事实上,满汉结合、相互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广大满族兵民,甚至包括高层贵族,并未因人为束缚而拒绝接受影响,以至于后来清政府放宽某些禁令,提倡儒化政策。在满族发展过程中,全面深刻地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学习和吸收汉族优秀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使满族的文化更加灿烂。

二、满文的创制

满语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为黏着语。满文是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拼写文字,直写左行。满文有六个元音字母,二十二个辅音字母(后又增加了三个),以及专门拼写汉语借词的十个字母,共三十八个字母。因此,满语在语法上同蒙古语相近,在词汇上又大量地吸收了汉语的词汇。

满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是随着满族的形成过程而发展的。女真人早期是没有文字的。女真人建立金朝后,不久便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了女真字,称女真大字,后经改进的女真字称女真小字。从此,女真文字成为金朝的通行文字,与契丹字、汉字并行应用。金朝灭亡后,女真字仍在使用,但元朝蒙古文是通用文字,在女真地区女真文与蒙古文并行。后因女真字本身存在着书写不便、难于记忆等缺点使用渐少。至明朝正统年间,废弃不用。操女真语的女真人便开始借用简便易学的蒙古文。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和壮大,并建立政权,满族共同体正在孕育且渐臻完成,对内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在女真族内部,操本民族语言,用外民族文字的现象有诸多不便,迫切需要能与本民族的语言相适应的本民族的文字产生,于是满文应运而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二月,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命文臣额尔德尼、噶盖等创制文字,即后来被称为满文的文字。对此,《满洲实录》有着详细的记载:

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二月,太祖欲以蒙古字编成国语。巴克什额尔德尼、噶盖对曰:“我等习蒙古字始知蒙古语,若以中国语编创译书我等实不能。”太祖曰:“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亦皆知。中国之言写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噶盖、额尔德尼对曰:“以中国之言变成文字最善,但因翻编成句吾等不能,故难耳。”太祖曰:“写阿字下合一玛字,此非阿玛乎(阿玛,父也),额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额默乎(额默,母也)。吾意决矣,尔等试写可也。”于是自将蒙古字编成国语颁行。[84]

根据努尔哈赤的命令,额尔德尼、噶盖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语,即满语是蒙古文字母按女真语语音拼写而成的文字,史称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满文创制后,立即颁行使用。发布指令文告,往来文书、章奏议论,以及记录档案等等均以满文书写,成为满族崛起时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为满族的形成、后金政权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实际的使用中也发现了新创制的满文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不能区别出满语与蒙语的差异来。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命令文臣达海、库尔缠对满文进行改进和完善。皇太极对达海说:“国书十二字头,向无圈点,上下字雷同无别。幼学习之,遇书中寻常语言,视其文义,易于通晓,若至人名地名,必致错误。尔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音义明晓,于字学更有裨益矣。”[85] 达海等很快完成了文字改革任务,其主要是将十二字头增加了圈点,规范了字母的形式,准确地区分了原来难以区分的满语语音。同时,还增加了一套拼写外来语,主要是汉语的特定字母,史称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这样,就克服了老满文的不足,使满文得到充实和发展。新满文的创制成功,标志着满文发展的成熟。它极大地方便了满语的推广和满文在社会生活交际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满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进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是满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随着清朝的建立,并入主中原,满语满文作为官方的语言文字,是普遍应用的兴盛时期。到康熙中期以后,由于满族汉化程度的加深,大多数满族官民,特别是满族文化阶层中受汉文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满人中使用汉文的人越来越多,而使用满文的人越来越少。到乾隆年间甚至连认识满文的人也不多了。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满文基本上已经停止使用,说满语的人也所剩无几了。现在,除黑龙江省爱辉县和富裕县内仍有少数屯子的满族说满语外,其他地区的满族大都使用汉语。尽管现在使用满语满文的人极为少见,但在历史上它们不仅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而且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现行的汉语中有许多满文的词汇,进而极大地丰富了汉文汉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现存大量的满文档案文书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因而,满文虽然不再普遍使用,但研究、整理满文的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并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1985年在北京成立的满文书院标志着整理、研究满文满语,以及满文历史文献资料的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目前,研究领域和队伍日益扩大,成果甚为显著,并早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学问“满学”。满学方兴未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