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真族金朝撰写史学著述的同时,还有宋朝学者所著相关著述,也是研究女真族史学值得注意的部分。
一、出使者著述
最早有宣和二年(1120)赵良嗣出使金朝,约金夹攻辽朝,返国后所撰《燕云奉使录》。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又名《奉使金国行程录》、《许奉使行程录》、《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是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龙图阁直学士许亢宗为贺金太宗吴乞买登位而留下的出使记录。这种出使记录又叫语录,是宋代每个出使大臣回朝后必作的一种例行公文,主要内容即叙述出使见闻和应对情况。这个行程录本身就是宋、金两国交往中的一件大事,它如实地反映了宋、金之间当时的关系。而且其内容中详细地记载了“起自白沟契丹旧界,止于虏廷冒离纳钵三千一百二十里,计三十九程”[335]的情况,每程都记有里程和所见所闻。这些记载,尤其是对女真本土所行里程、山川风貌、社会生活、民俗民风的记载,对于我们研究当时女真社会状况和交通地理等方面极有参考价值。而且现今能看到如此详细的记载女真本土社会、地理情况的并不多,而此行程录的记载又是最为详赡的。因此它在史学研究领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研究女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本行程录选自南宋确庵孝宗时编订、耐庵度宗时补订的《靖康稗史》,该文在《三朝北盟会编》和《大金国志》中亦被辑录,文字稍有差别。
绍兴十年(1140),张汇献所著《金虏节要》一卷,系“陷虏人所上也。记金人初内侮,止绍兴十年,共十六年事,颇详实”[336]。
《松漠纪闻》,本文一卷,续一卷,宋洪皓(1088—1155)撰。洪皓于建炎三年(1129)出使金国,金人迫使其于伪齐政权为官,不从,被扣留十五年,先在金朝随手记耳目所接诸事,返回宋时惧为金人搜获,将书稿全部烧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松漠纪闻》是洪皓回宋后通过追忆写成的。洪皓在金统治地区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了解的情况当然要比南宋方面其他人要多。但是,由于他在金朝是被扣留的,行动失去自由,所以书中所记,除了自己亲眼所见之外,主要是得之于传闻,其中有些记载很有价值,有些则不免有失真之处。但总的来说,该书对于研究女真社会风俗、上京、燕京等地的情况以及女真政权前期的历史,无疑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汪藻(1079—1154)撰《裔夷谋夏录》二卷、《金人背盟录》一卷,后者记金人背契丹迄于宣和乙巳攻破汴京,多采北辽遗事。淳熙三年(1176)李焘撰《淳熙四系录》二十卷,记女真、契丹起灭,自绍圣,迄宣和、靖康。孝宗读后说:“朕可一日忘此虏哉!”淳熙十六年(1189),张棣自金归宋,献所著《金国志》二卷、《金亮讲和事迹》一卷、《正隆事迹记》一卷。佚名《北征记实》。
二、金宋和战史料汇编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南宋徐梦莘(1126—1207)编。所谓“三朝”,指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北盟”,指宋与北方金朝的交涉、和战。“会编”,指明该书是一部材料汇编。《三朝北盟会编》就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四十六年间宋金关系的材料会编。该书为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关材料,其“取诸家所说及良敕、制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此盟者,悉取铨次”[337]。作者在篇首,列举了书中征引的一百九十六种书目,但实际引用的却大大超过了这个数目,所以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不仅因为它引用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书目今天已经失传;而且还因为作者保存了这些材料的原来面目,没有改动。《三朝北盟会编》既为宋金关系的资料汇编,当然也是研究金朝(主要是前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不少金朝文书和关于女真历史的记载,非常珍贵。如书中所收宋金往来国书(有些为《大金弔伐录》所未载)、《金太祖实录》、《神麓记》、《金虏节要》、《正隆事迹》、《金国文具书》、《金国闻见录》、《金国部曲族帐录》等。此书卷三还有一段五千余字未标明出处的关于女真状况的记载,材料为他书所未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南宋李心传(1166—1243)撰。该书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间的历史。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泛搜集各种记载,并经过作者精细的考订,做出自己的论述。书中也有详细的注文,说明材料的来源、去取的依据等,所以史料价值很高。书中所引有关女真族、女真政权的材料,也是较丰富的。
三、宋人撰金朝纪传史《大金国志》
此书凡四十卷,是记载金朝始末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纪传体史书。该书作者旧题因有“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正月十五日,淮西归正人、改授承事部、工部架阁臣宇文懋昭上表”等文字,当为南宋时期人,其生平仅知“偷生淮浦,窃禄金朝”[338]八字外,其他一概不详。该书目录卷首有《经进大金国志表》、《金国初兴本末》、《金国世系之图》、《金国九主年谱》。卷一至卷二十六记有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炀王、世宗、章宗、东海郡侯、宣宗、义宗等九位皇帝的“纪年”。第二十七卷为《开国功臣传》,记有粘罕等十三位大臣将领。第二十八、二十九卷为《文学翰苑传》,记有宇文虚中等三十二位文臣传目。第三十卷记《楚国张邦昌录》。第三十一、三十二卷记《齐国刘豫册文》、《检视宋国库藏》、《取去宋国印宝》、《宗族随二帝北迁》等。第三十三卷至第三十六卷,记有天文、地理、燕京、汴京、陵庙、仪卫、车服、职官、科举、宗教、军事等典章制度。第三十七卷为《两国往来誓书》。第三十八卷为《京府州军》。第三十九卷有《初兴风土》、《男女冠服》、《婚姻》、《饮食》等。第四十卷有《许奉使行程录》。
从目录和内容上看,这部书较为复杂,而且有几个明显的问题不免使人生疑。崔文印先生经过研究分析认为:“现在的《大金国志》,并不是宇文氏端平元年所上奏的原书。”“宇文氏的原书,就帝纪而论,应止于卷十五《海陵炀王》下,就是说,海陵南伐的正隆六年,应是本书的时间下限,故本书只有《开国功臣传》,所谓的《文学翰苑传》亦与《开国功臣传》不能同日而语,亦显然不是原著。”“从卷二十六《义宗》一卷的取资看,本书的狗尾,当在入元以后续成似无问题。”[339]
该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卷一至十五诸帝纪,以及记载金朝典章制度的诸卷等原作。该书卷一至卷十五,是太祖到海陵的诸帝纪年,其文字主要取资于《中兴小纪》、《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宋十朝纲要》、《金虏节要》、《松漠纪闻》等,而且缕细条分,把金朝从草创到巩固发展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简明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而在《金史》中,由于金世宗时期所修的诸帝“实录”,极贬海陵,故关于海陵一朝的记载,《金史》多详于大定以后,略于大定以前。而该书则一切止于海陵末、大定初,所以该书这方面的记载,正补充了《金史》之不足,这对全面了解金朝典制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该书的《开国功臣传》亦非泛泛之词,它和卷十五以前的诸帝纪一样,亦皆言之有据,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书在纪、志、传之外,还记录了张邦昌之楚、刘豫之齐的若干重要材料,还辑录了部分宋金往来誓书和许亢宗《奉使行程录》等。这些资料,虽然能在《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弔伐录》等书中找到,但它们的价值,特别是在校勘方面的价值,仍是不可低估的。总之,《大金国志》原著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许多方面可补正史之阙,对我们研究女真族的源流及其发展,研究女真民族的政权建设及其典章制度都是极其有益的。
[1]. 《周书》卷五〇《异域传下·突厥》,中华书局,1971年,第907—908页。
[2].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6页。
[3].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8页。
[4]. 《太平广记》卷二九七《薛延陀》,中华书局,1961年,第2364页。
[5].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境异》,中华书局,1981年,第44—45页。
[6].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8—9页。
[7]. 分别由《隋书》卷三三、《通典》卷一九三、《新唐书》卷五八著录。
[8]. 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9].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304页。
[10]. 《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6023页。
[11]. 《北史》所载“都蓝因与突利可汗有隙”与《隋书》所载“都蓝因与达头可汗有隙”有异,《隋书》的说法更为合理。
[12].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57年,第6247页。
[13]. 《册府元龟》卷一八《帝王部·帝德》,中华书局,1960年,第200页。
[14]. 《帝范》卷一《君体》,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15].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8页。
[16]. 《周书》卷五〇《突厥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910页。
[17]. 《北齐书》卷二〇《斛律羌举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267页。
[18]. 克普恰克人似分为两支:一支居于接近俄罗斯和罗马省的地区;另一支则居于伊犁河流域。黠戛斯七至九世纪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以北地区。至于乌古斯,则是有24个部落的大部族,十一世纪以前分布于东起漠北的色楞格河、吐拉河流域,西至锡尔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19]. 李树辉《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有关问题考辨》,田卫疆编《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20].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9页。
[21]. [苏联]C. P.克里亚什托尔内著,李佩娟译《古突厥鲁尼文碑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22]. [苏联] C. P.克里亚什托尔内著,李佩娟译《古突厥鲁尼文碑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23].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181页。
[24]. 《魏书》卷一〇三《高车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7页。
[25]. 《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15页。
[26]. 关于回鹘汗国的疆域问题历来说法不一,详细内容可参见林幹、高自厚《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6页。
[27]. 为行文方便,在不涉及年代时一致称回鹘,而论述788年前史事则称回纥。
[28]. 关于回纥汗国建国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论,基本上存在七世纪中(菩萨破败薛延陀,称雄漠北)建国和744年建国两种说法。此处采取后者,具体内容参看林幹、高自厚《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8页。
[29]. 西方著作中还有将该王朝称为伊利克汗王朝、可汗王朝、汗王朝、桃花石汗王朝、阿弗拉西亚勃王朝等。参见魏良弢《关于喀喇汗王朝的史料、文献及研究情况》,《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30]. 拓和提《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31]. [元]苏天爵编《元文类》(上),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325—326 页。
[32]. 关于这些相关记载的详细情况,可参考程溯洛《中外有关维吾尔史的研究》,程溯洛《唐宋回鹘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
[33]. [波斯]拉施特著,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分册第三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1页。
[34]. 倪宏鸣《古回鹘文献〈占卜书〉及其内涵》,《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5].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巴黎藏本古代回鹘文史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6]. 《周书》卷五〇《异域传下·突厥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908页。
[37].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等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
[38].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8页。
[39]. [俄]维·维·巴尔托里德、[法]伯希和等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外一种)》,中华书局,2005年,第113页。
[40].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汉译本序》,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页。
[41].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42]. 王静如《突厥文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译释》,《辅仁学志》卷7第1—2合刊,1938年。
[43]. 王静如《突厥文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译释》,《辅仁学志》第7卷第1—2期合刊,1938年。
[44]. [德]约恩·吕森著,綦甲福、来炯译《历史思考的新途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45]. 《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4151页。
[46]. 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7—108页。
[47]. 王璞《藏族史学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48].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Documents de Touen-Houang relatifs a l’histoire du Tibet, Annales du Musée Guimet 51, Paris, 1940—1946.
[49].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陈践、王尧编注《敦煌本藏文文献》(藏文版),民族出版社,1983年;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50].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101、106页。
[51].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0页。
[52]. 一说为土兔年(1039)。
[53]. 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54]. 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55]. 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藏汉对照本),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56]. 根据汉籍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之会证,现藏学界一类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松赞干布生于617年,卒于650年;赤松德赞755年至797年在位;赤祖德赞约815年至838年在位(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57]. “食肉红脸人”是对佛教输入前吐蕃人习俗的描写,多译作“食肉赭面人”,藏族百姓喜食肉,且食量大,古今皆如此,“赭面”之译源出《旧唐书·吐蕃传》:“(文成)公主恶其人赭面”、《新唐书·吐蕃传》:“(吐蕃人)以赭涂面为好”等句。
[58]. 乌仗那,在汉籍中也译作“邬坚”、“乌苌”,地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一带。
[59]. 敦煌汉文本《顿悟大乘正理决》写作“摩诃衍”。
[60]. 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藏汉对照本),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56页。
[61]. 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藏汉对照本),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62]. 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1—282页。
[63]. 《元史》卷六一《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7页。
[64]. 方国瑜《关于“乌蛮”、“白蛮”的解释》,《方国瑜文集》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65]. 何叔涛《南诏大理时期的民族共同体与兼收并蓄的白族文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6]. 方国瑜《旧唐书南诏传概说》,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70—371页。
[67]. 《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蛮传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6295页。
[68]. 方国瑜《西洱河风土记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7页。
[69]. 参见方国瑜《〈云南行记〉佚文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
[70]. 参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页。
[71].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第157页。
[72].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第159页。
[73]. 向达《蛮书校注·序言》,中华书局,1962年,第3页。
[74].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页。
[75]. 举娄布佗《诗歌写作谈》,《彝族古代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6—120页。
[76]. 实乍苦木《彝诗九体论》,《彝族古代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2—156页。
[77]. 布阿洪《彝诗例话》,《彝族古代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9页。
[78].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
[79]. 王天玺《宇宙源流论:〈彝族古代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80]. 布阿洪《彝诗例话》,《彝族古代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2页。
[81]. 布麦阿钮《论彝诗体例》,《彝族古代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1、183—186、179—200、196—197页。
[82]. 方国瑜《纂录南诏大理史事诸书概说·上》,《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
[83]. 参见陆韧《云南地方的古代历史记载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
[84]. 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42页。
[85]. 《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蛮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6274页。
[86]. 方国瑜《试论〈大理图志〉诸问题》,《方国瑜文集》第2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39页。
[87]. 参见陆韧《云南地方的古代历史记载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
[88]. 方国瑜《〈南诏德化碑〉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81页。
[89]. 王叔五《〈南诏德化碑〉作者考》,《思想战线》1978年第2期。
[90]. 汪宁生《汪宁生论著萃编(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168页。
[91]. 汪宁生《汪宁生论著萃编(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175页。
[92]. 转引自方国瑜《石城会盟碑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424页。
[93]. 方国瑜《石城会盟碑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427页。
[94]. 参见常泽鸿《研究云南民族史的两部珍贵历史画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主编《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02—303页。
[95]. 赵启燕《白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学术史与本土史料研究》,云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97页。
[96]. 杜佑《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商务印书馆十通本,第977—978页。
[97]. 《资治通鉴》一九八《唐纪一四》,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98]. 瞿林东《论魏晋隋唐的少数民族史学》(下),《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99]. 《隋书》卷八一《东夷传·靺鞨》,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2页。
[100].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57页。
[101]. 《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传·渤海》,中华书局,1975年,第6179页。
[102]. 《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传·渤海》,中华书局,1975年,第6179—6180页。
[103]. 《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传·渤海》,中华书局,1975年,第6182页。
[104].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105].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狄传·渤海靺鞨》,中华书局,1975年,第5360页。
[106]. 《隋唐演义》,岳麓书社,1997年,第538—545页。
[107]. [宋]薛仲邕《翰林李太白年谱》,《李太白全集·附录·年谱》,中华书局,1977年,第1584页。
[108]. 黄斌等《渤海国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109].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二〇《金石古迹》,辽阳金氏千华山馆丛著1931年版,第1052—1060页。
[110]. 黄斌等《渤海国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9—235页。
[111]. 张中澍《张建章墓志铭文考释》,《博物馆研究》1982年第1期。
[112].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三,中华书局,2002年,第277页。
[113]. 张中澍《张建章墓志铭文考释》,《博物馆研究》1982年第1期。
[114]. 《宋史》艺文志三·地理类,中华书局,1976年,第5154—5155页。
[115]. 转引自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一,1931年排印本,第89页。
[116]. 刘承幹《渤海疆域考序》,文物出版社,1984年影印南林刘氏求恕斋刊本,第1—2页。
[117]. 金毓黻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3871页。
[118]. 黄维翰《渤海国记自叙》,《辽海丛书》,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119].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附录二》,辽阳金氏千华山馆丛著1931年,第1156页。
[120]. 刘承幹《渤海国志序》,南林刘氏求恕斋已未(1859)刊本,文物出版社,1984年影印。
[121].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附录二·征引书录》,辽阳金氏千华山馆丛著1931年,第1155页。
[122]. 《渤海国志长编·叙例》,辽阳金氏千华山馆丛著1931年。
[123]. 《渤海国志长编》卷二,辽阳金氏千华山馆丛著1931年,第250—251页。
[124]. 《渤海国志长编》卷一九,辽阳金氏千华山馆丛著1931年,第550、649、796、907页。
[125]. 《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
[126]. 《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888页。
[127]. 《辽史》卷六四《皇子表》,中华书局,1974年,第968—969页。
[128]. 《金史》卷九《章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220页。
[129]. 《辽史》卷七六《耶律鲁不古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46页。
[130].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一七《麻答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9页。
[131].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一八《修史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0页。
[132]. 朱子方《辽朝史官考》,《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33]. 朱子方《辽朝史官考》,《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34]. 《辽史》卷八〇《邢抱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8页。
[135]. [辽]南抃《王师儒墓志铭》,见陈述《全辽文》卷九《王师儒墓志铭并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292页。
[136]. 《辽史》卷一〇四《耶律孟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6页。
[137]. 《辽史》卷四七《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782页。
[138]. 《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0页。
[139]. [辽]韩昉《丁文逳墓志铭》,见陈述《全辽文》卷一一《丁文逳墓志铭》,中华书局,1982年,第318页。
[140]. 宋立民《宋代史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141]. 《辽史》卷四七《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776页。
[142]. 汤勤福《中国史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143]. 《辽史》卷九六《耶律良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98页。
[144]. 《辽史》卷四七《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787—788页。
[145]. 吴怀祺《辽代史学和辽代社会》,《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46]. 《辽史》卷七九《室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1、1272页。
[147]. 《辽史》卷八〇《邢抱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8页。
[148]. 《辽史》卷八九《耶律庶成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49页。
[149]. 《辽史》卷一〇三《文学上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49页。
[150]. 《辽史》卷一〇四《文学下耶律孟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6页。
[151]. 《辽史》卷九八《耶律俨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15页。
[152]. 《全辽文》卷一〇《王师儒墓志铭》,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页。
[153]. 朱子方《辽朝的历史学家及其史学思想》,《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54]. 《辽史》卷一〇四《文学下王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3页。
[155]. [清]厉鹗《辽史拾遗》卷一六《补选举制》,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第336页。
[156]. 《辽史》卷八〇《马德臣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9页。
[157]. 《辽史》卷八九《耶律庶成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49页。
[158]. 《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0页。
[159]. 《辽史》卷一〇四《耶律孟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6页。
[160]. 《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49页。
[161]. 《辽史》卷一《太祖本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4、5、11页;卷二《太祖本纪下》,第20页。
[162]. 《辽史》卷七六《耶律鲁不古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46—1247页。
[163]. 《辽史》卷八〇《邢抱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8页。(www.xing528.com)
[164]. 《辽史》卷一四《圣宗本纪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158页。
[165]. 《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49页。
[166]. 《辽史》卷八九《耶律庶成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49页。
[167]. 《辽史》卷一〇四《文学下耶律谷欲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7页。
[168]. 《辽史》卷一〇四《耶律孟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6页。
[169]. 《辽史》卷一〇四《刘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5—1456页。
[170]. 《辽史》卷二四《道宗本纪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290页。
[171].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卷二七,中华书局,1984年,第583页。
[172]. 《辽史》卷二七《天作皇帝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320页。
[173]. 《辽史》卷九八《耶律俨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16页。
[174]. [宋]沈括《元刊梦溪笔谈》卷一五龙龛手镜条,文物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卷第6页。
[175]. 陈述《全辽文》卷八《焚椒录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206页。
[176].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二下伪史类,《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6页。
[177]. 《辽史》卷八〇《马得臣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80页。
[178]. 《辽史》卷一〇三《文学上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49页。
[179]. 《辽史》卷一〇四《文学下耶律孟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6页。
[180]. 《辽史》卷一〇七《列女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2页。
[181]. 《辽史》卷六三《世表》,中华书局,1974年,第949页。
[182]. 《辽史》卷一〇四《刘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5—1456页。
[183]. 《辽史》卷七一《后妃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198页。
[184].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一六《正统论上》,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116页。
[185]. 《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第一·序》,中华书局,1974年,第885页。
[186]. 《新五代史》卷七二、七三《四夷附录第一、第二》,第890、905页。
[187]. 陈师锡《五代史记序》,百衲本《新五代史》附录,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188]. 《资治通鉴》卷六九《魏纪一》“臣光曰”,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7页。
[189].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四《正统论三首》,中华书局,1986年,第120—124页。
[190].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91]. 《朱子语类》卷一三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3142页。
[192].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凡例》,景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89册第11—13页。
[19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二七一四《崇儒五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第56册,第2258页。
[194].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0页。
[195].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六《投进使辽录长城赋札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17册第37页。
[196]. [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97].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〇,中华书局,1965年,第449页。
[198]. 《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0页。
[199]. 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00]. 《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0页。
[201]. 《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0页。关于八大部落的活动范围可参考吴景敖《西陲史地研究》(中华书局,1948)中“党项故道与尼波罗故道”一节。
[202]. 参见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第八章《亡国后的西夏遗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5—378页。
[203]. 《夏圣根赞歌》有克恰诺夫俄译文,汉译文见聂鸿音《西夏文〈夏圣根赞歌〉考释》,《民族古籍》1990年第1期。
[204]. 当时西夏人称吐蕃人为“西羌”。
[205].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6—348页。
[206]. 白滨《从西夏文字典〈文海〉看西夏社会》,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
[207]. [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
[208].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95页。
[209]. 史金波《西夏文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4页。
[210]. 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
[211]. 罗福成《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0年第4卷第3号,第152页。
[21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六,中华书局,1985年,第4745页。
[21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85年,第4802页。
[214]. 参见[俄]恰克诺夫《吴兢〈贞观政要〉西夏译本残叶考》,《国家图书馆学刊》增刊(西夏研究专号)2002年。
[215]. 史金波《西夏出版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216]. 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217].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25页。
[218]. 《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25页。
[219].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69页。
[220]. 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中国民族史研究》1989年第2辑,中央民族学院版社1989年。
[221]. 参见史金波《西夏的历法和历书》,《民族语文》,2006年第6期,第41—48页。
[222].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223].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77页。
[224]. 李蔚《中国历史·西夏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225]. 参见李范文《西夏官印考释》,《西夏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6页。
[226]. 《金史》卷六二《交聘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1页。
[227]. [元]虞集《道园类稿》卷一五《西夏斡公画像赞》,中华书局,1991年,第20页。
[228]. 《元史》卷一三四《朵儿赤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254页。
[229]. 聂鸿音《补〈西夏艺文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6期。
[230]. 赵尔巽《西夏纪·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231]. 《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95页。
[232]. 《金史》卷一三四《夏国传》,第2876页。
[233].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03册第550页。
[234]. 参见史金波《西夏出版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235]. 参见[俄]恰克诺夫著,李范文、罗矛昆译《圣立义海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6].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37]. 刘菊湘《关于〈天盛律令〉的成书年代》,《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第57—60页。
[238].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
[239]. 参见史金波《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69页。
[240].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241].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89页。
[242].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83页。
[243].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06页。
[244]. 韩荫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上卷(第二册)前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245]. 《金史》卷一《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页。
[246]. 《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5页。
[247]. 《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
[248]. 《金史》卷一《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4页。
[249]. 为避辽兴宗名讳,改女真为女直。
[250]. 《金史》卷七三《完颜希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4页。
[251]. 《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72页。
[252]. 《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3—1134页。
[253]. 《金史》卷八《世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00页。
[254]. 《金史》卷八《世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185页。
[255]. 《金史》卷五《海陵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97页。
[256]. 《金史》卷八《世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99、202页。
[257]. 《金史》卷六《世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页。
[258]. 《金史》卷八三《张汝霖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6页。
[259]. 《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成》,中华书局,1975年,第1907页。
[260]. 《金史》卷九九《徒单镒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188页。
[261]. 《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2页。
[262]. 《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40页。
[263]. 《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85页。
[264]. 《金史》卷七《世宗纪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页。
[265]. 《金史》卷七《世宗纪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175—176页。
[266]. 《金史》卷八《世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92、197—198页。
[267]. (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136页。
[268]. 《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6页。
[269]. 《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77页。
[270]. 《金史》卷十《章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18、231页。
[271]. 《金史》卷九《章宗纪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413页。
[272]. 《金史》卷七〇《宗宪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5页。
[273]. 《金史》卷九五《移剌履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1页。
[274]. 《金史》卷六《世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页;卷七《世宗纪中》,第157页。
[275]. 《金史》卷八八《石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962页。
[276]. 《金史》卷七三《完颜守贞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7页。
[277]. 《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253页。
[278]. 《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338页。
[279]. 《金史》卷八七《纥石烈良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1、1953页。
[280]. 《金史》卷六《世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43页。
[281]. 《金史》卷七《世宗纪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172页;卷八《世宗纪下》,第191页。
[282]. 《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1页。
[283]. 《金史》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218、224、225、234、241、314页。
[284]. 《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页。
[285]. 《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129、1132、1135、1137页。
[286]. 《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269、1271、1279页。
[287]. 《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280页。
[288]. 《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245页。
[289]. 以下诸史官引文皆见《金史》本传,不再注明。
[290]. 《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上郭长倩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20页。
[291]. 《金史》卷一〇五《杨伯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17页。
[292]. 《金史》卷七一《宗叙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3页。
[293]. 以上诸引文见《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2007、140、2092、1962、195、1988、2186、2724、1687、210页。
[294]. 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第625页。
[295]. 《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78页。
[296]. 《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勗》,中华书局,1975年,第1557—1559页。
[297]. 《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勗》,中华书局,1975年,第1559页。
[298]. 《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1页。
[299]. 《金史》卷九二《曹望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037页。
[300]. 《金史》卷六《世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页。
[301]. 《金史》卷七〇《思敬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626页。
[302]. 《金史》卷八八《完颜守道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7页。
[303]. 《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郑子聃》,中华书局,1975年,第2726页。
[304]. (金)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460—461页。
[305]. 《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166页。
[306]. (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第六册,中华书局,1956年,第8405页。
[307]. 《金史》卷一〇七《张行信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68页。
[308]. 《金史》卷一六《宣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354页。
[309]. 宋德金《中国历史·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2—263页。
[310]. 《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王若虚》,中华书局,1975年,第2737页。
[311]. 《金史》卷一〇六《贾益谦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36页。
[312]. (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第六册,中华书局,1956年,第8405页。
[313]. (元)苏天爵《元文类》卷五一《故金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30页。
[314]. 《元史》卷一四七《张柔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473—3476页。
[315]. 《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勗》,中华书局,1975年,第1558页。
[316]. 《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宗弼》,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0页。
[317]. 《金史》卷七二《彀英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663页。
[318].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414页。
[319]. 《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84页。
[320]. 《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萧永祺》,中华书局,1975年,第2720页。
[321]. 《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988页。
[322]. 《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党怀英》,中华书局,1975年,第2726—2727页。
[323]. 《金史》卷九《章宗纪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212页。
[324]. 《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282页。
[325]. (清)倪灿撰,卢文弨补《补辽金元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第8499—8503页。
[326]. (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第8406—8412页。
[327]. (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第8526—8528页。
[328]. 金少英《大金弔伐录校补·序言》,中华书局,2001年。
[329].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465页。
[330]. (金)张玮等撰《大金集礼》,《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331].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703页。
[332]. 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读书敏求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333].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卷二八《金代文物远胜辽元》,中华书局,2001年订补本,第622—623页。
[334]. 《四库全书总目》,第414页。
[335]. 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前言》,中华书局,1988年。
[336]. (宋)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二下伪史类,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7页。
[337].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38]. (宋)宇文懋昭《经进大金国志表》,崔文印《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339]. (宋)宇文懋昭《经进大金国志表》,崔文印《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