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文碑铭和汉籍翻译借鉴: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西夏文碑铭和汉籍翻译借鉴: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李乾顺所立,距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碑身一面是汉文,一面是西夏文,番汉对译。内中提及西夏的职官称号等内容。西夏求到经书后,即组织懂得番汉文化的人员进行翻译,并将西夏本的经书用于选拔人才,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促进西夏文化的发展。现存西夏文《十二国史》版口有汉文书名,页码用汉文,是春秋诸国国史的节译本。

西夏文碑铭和汉籍翻译借鉴: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元昊创立西夏文字以后,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史学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西夏文碑铭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用西夏文撰写的碑铭文,从历史著作体裁说,大体相当于古代的史传和记事。传世的比较著名的西夏时期的石刻有《大夏国葬舍利碣铭》(1038)、《西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顶骨舍利碑》(1050)、《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095)、《黑水河桥敕碑》和《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等。《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李乾顺所立,距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碑身一面是汉文,一面是西夏文,番汉对译。碑文介绍了有关塔的神灵感应事件,以及塔对西夏国的庇护事件。碑文记载:西夏惠宗时期(1069—1086),西羌进犯凉州,正值夜晚时候,塔上方的几盏神灯,吓退敌人。宋夏交战,崇宗李乾顺曾两次亲征,让人向宝塔祈祷,终于获胜。天祐民安三年(1093)冬日,凉州发生大地震,震歪了塔身,州衙正要行公文派人修缮时,塔又自行恢复原状。崇宗李乾顺信奉佛教,认为这座宝塔有护国神灵,于是命人修饰宝塔及殿宇,历时将近一年终于焕然一新,遂立此碑以示纪念。碑文中工匠的姓名及担负的任务都有记载。碑文所记故事自然不足取信,但从中可以看出西夏统治者对佛教的迷信。此外,碑文中包含了大量西夏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情况等方面的史料。如碑文称:“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211]可以看出当时的凉州地区商业非常发达。碑文上记载的工匠、官员、僧侣的名字与职务,可以与《宋史·夏国传》所载职官资料相互补充,有助于对西夏官制的研究。除此之外,碑文中“番汉僧”、“番汉四众”揭示了汉族和党项族僧侣相互学习、密切联系的关系。《黑水河桥敕碑》,西夏仁宗乾祐七年(1176)立于甘州城西十里之黑水河桥。碑文内容系夏仁宗皇帝对黑水河诸神发布敕命,以求水患永息、桥道久长。内中提及西夏的职官称号等内容。《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立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2),碑文记录党项人举立沙家族自西夏灭亡至元末一百三十余年间,历六代十三人职官世袭及其活动。

二、大量翻译中原地区经史书籍,促进了西夏学术文化的发展(www.xing528.com)

作为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朝,从汉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是皇朝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除了利用境内原有书籍外,西夏皇帝多次向宋朝皇帝求赐经书,如(宋)嘉祐七年(1062)四月,夏国主谅祚上表求太宗御制诗章隶书石本,欲建书阁宝藏之,且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本朝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其马。[212]次年四月丙戌,宋“以国子监所印“九经”及正义、《孟子》、医书赐夏国,从所乞也”[213]。西夏求到经书后,即组织懂得番汉文化的人员进行翻译,并将西夏本的经书用于选拔人才,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促进西夏文化的发展。

在经史翻译中,创立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将《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汉文典籍翻译为西夏文,在西夏国的影响很深。

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考古等途径发现的西夏所译汉文典籍,除了黑水城文献中的《论语》、《孝经》、《孟子》三个注释本外,还有一些史书。1.《贞观政要》节译本。该书为唐吴兢编纂,辑录了唐太宗一朝君臣对为政之道的言论,历来被视为古代统治术的教科书。西夏把《贞观政要》翻译成西夏文,易名为《德事要文》,刻印出版[214]。现存的西夏译《贞观政要》仅有原书卷四和卷五的一部分,共30页。或许为了有利于西夏统治者和官员学习,西夏文翻译的《贞观政要》只是个节译本。2.《十二国史》节译本。唐代孙昱所撰《十二国史》叙述了春秋时代的历史。现存西夏文《十二国史》版口有汉文书名,页码用汉文,是春秋诸国国史的节译本。共约70章,分两卷,其中卷上42页,卷中17页,分别保存在后齐、鲁国、晋国卫国四个篇名下,其他诸侯国事迹残缺。3.《太宗择要文》节译本。西夏文的《太宗择要文》为中原古籍中君王治国方略的节选,属于抄本,共有5页,每页8行,每行23字,所依据的汉文文本,疑似唐宋某大臣的奏章。[215]4.《德行集》节译本。书末题款“此《德行集》者原本是汉文本”,是番大学院教授曹道乐于西夏桓宗时编译的。书中用儒学和佛学的观点阐述为人处事之道,属于劝世著作。所引用的书籍不仅有《尚书》、《礼记》、《孔子家语》、《荀子》、《庄子》、《老子》、《史记》等前代著述,还有司马光资治通鉴》和苏轼的论说。5.《类林》译本。《类林》是唐代于立政编纂的一部类书,西夏将其作为典章制度体史书进行研究,并全部翻译成了西夏文,刻印出版。此书卷首和序言散佚,现存卷三、四、六、七、八,残卷二、五、九、十,缺卷一,保留着全书的基本面貌。卷四末有题记“乾祐辛丑十二年(1181)六月十二日刻字司印”,属于西夏晚期。此书汉文原书也散佚,西夏文译本的《类林》,对我们恢复古《类林》本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16]西夏统治者选取翻译作品的,大都是治国安邦、统治国家的史书,由此可知译者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传播中原的历史,弘扬史学的治世功用,让西夏统治者以史为鉴,从中得到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经验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