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契丹族历史与文字: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契丹族历史与文字: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31年后的兴宗、道宗、天祚三朝,契丹贵族的腐败日甚一日,国势衰微,民不聊生,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哈剌契丹国正式建立,史称西辽或西契丹、后契丹。因为契丹大字名义上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制的,所以终辽一代两种契丹文字和汉字一直通行于辽境。

契丹族历史与文字: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一、契丹族和辽朝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为欧亚草原阿尔泰语系民族,大体上出现于四世纪中叶,至十四世纪中叶以后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时约一千年。

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金史》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125]即契丹为镔铁或刀剑的意思。但按北方民族一般传统,契丹是部酋名的观点也有相当的道理。大多数学者认为契丹族源主体是东胡后裔的鲜卑宇文部,但强大起来的契丹又吸纳了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一次大整合,各民族融合汇聚使其成分也日益复杂,所以说契丹族在形成过程中存在主源,同时也存在多元多流现象。

在辽朝建立之前的五个半世纪中,契丹人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四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初(即隋末唐初)为古八部时期,大体上游牧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上半叶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活动区域有所扩大,仍然过着游牧、狩猎生活。契丹既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和发展着,同时又是唐皇朝统治下的臣民。大贺氏联盟的“君长”和各部头领,分别担任唐代都督府与州的都督、刺史。八世纪初,遥辇氏取代了大贺氏部落联盟,于745年(唐天宝四年)投诚唐皇朝。唐拜李怀秀为松漠都督,封崇顺王,遥辇氏为契丹各部盟主的地位终于得以稳定。在畜牧和狩猎经济基础上,农业经济出现了,手工业也获得长足进步,契丹勃兴,疆域不断拓宽,势力不断壮大。

907年,出身迭剌部耶律(世里)家族的阿保机(名亿)取代遙辇氏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废除部落联盟的旧制度,自号天皇王,定国号契丹。此后又曾三次更改国号,先是太宗天显十三年(938)改称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又改称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复称辽。契丹辽政权延续209年,历经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和天祚帝九位皇帝。

后晋统治者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辽的支持,自称“儿皇帝”,双手向辽奉送了幽、蓟、云、朔等十六州,从此,契丹辽的领土东边到海,西边到金山(今阿尔金山),北边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南边到长城南直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境),是一个强盛的民族政权。947年二月,太宗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辽皇都号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临潢府;幽州(今北京市)称南京;原南京东平府(今辽宁辽阳)改称东京。辽朝斡鲁朵宫帐制、投下州县制、北南面官制等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契丹辽统治者一再南侵,与后汉、后周宋朝统治者多次战争中原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1004年十二月,辽宋在澶渊议成。宋以辽承天后为叔母,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朝各守旧界。此后,辽宋未再发生大的战事。1031年后的兴宗、道宗、天祚三朝,契丹贵族的腐败日甚一日,国势衰微,民不聊生,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在金人和宋人的联合打击下,1125年二月,辽天祚帝在应州新城(今山西省应县)东被金兵追捕俘获,契丹辽朝遂亡。

1124 年七月,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自夹山夜逃,北行抵可敦城。集合诸部首领,号召灭金复辽。率兵西征今新疆和中亚地区。1132 年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今新疆北部额敏县东南)称帝,建年号“延庆”(汉文),上汉语尊号“天祐皇帝”。根据当地人民的习惯叫法,称菊儿汗(亦作葛儿罕,即“大汗”)。哈剌契丹国正式建立,史称西辽或西契丹、后契丹。西辽是辽朝在西部的延续,经六帝,八十八年。1211年秋,西辽末主直鲁古出猎,被流亡的乃蛮王子屈出律率伏兵擒获,两年后死。1218年,屈出律为蒙古所灭,西辽灭亡。(www.xing528.com)

契丹族建立的契丹辽王朝,在两百年间不但将中国北方地区各民族统一起来,而且还第一次突破了长城的阻隔,使得汉人北迁,北方少数民族南徙,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辽朝疆域广阔,东达海滨,西至今黄河河套一带与西夏毗邻,北接黑龙江流域,南以白沟河(今河北省境内的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为界与北宋对峙。辽极盛时期,版图北至今克鲁伦河、色楞格河流域,东临黄海,南至河北中部、山西北部,西近阿尔泰山,幅员万里,是中国北方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草原游牧帝国。

二、契丹大字和小字的创制

契丹是东胡系民族,其语言与流传下来的现代蒙古语同源,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契丹原无文字,契丹国神册五年(920),阿保机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文字。他们在汉人的协助下,以汉字增减笔画,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即所谓“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126]。契丹大字笔画较汉字为简,但字数仍有三千之多,对于阿尔泰语系民族来说很难掌握。阿尔泰语系有元音和谐律,即元音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类。在辅音上,大多有16个辅音。阿尔泰语系各语言都是黏着语,以在词根之后加构词附加成分为派生新词的主要手段,以在词干之后加语法黏附成分为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所以用契丹大字记录契丹语,效果不理想。

此后,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迭剌参照回鹘字对大字加以改造,创制了契丹小字。史载,耶律阿保机时,耶律迭剌奉命接待回鹘使者,与回鹘使者“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127]。小字为拼音文字,有三百多个表音符号,称原字,“数少”是指契丹小字比契丹大字的书写符号少,“该贯”是说能把契丹语表达得系统又全面。将若干原字拼在一起以记录契丹语,比大字使用方便,它的拼音方法受了回鹘字的启发和汉字反切注音法的影响。

字数少,又能把契丹语表达得贯通而全面,这种较之契丹大字先进的契丹小字创制以后,落后的契丹大字并没有废除。因为契丹大字名义上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制的,所以终辽一代两种契丹文字和汉字一直通行于辽境。契丹字除用来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外,也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有些契丹文人也用契丹文字进行文学创作。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人的思想和统治经验,中原人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绍到了草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辽朝的皇帝和契丹上层人物多仰慕汉文化,很多人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汉人上层有的也通晓契丹语,出使辽朝的宋朝人有些也能用契丹语作诗,对沟通契丹人与汉人的思想感情,加强辽宋间的兄弟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创制开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之先河。以后女真文字、蒙古文字、满族文字的产生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契丹文字的影响。金代建国初期虽然就创制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然而契丹文字并没有随着契丹辽的灭亡而灭亡,两种契丹文字仍然通行于金代前期。金明昌二年(1191)“乙酉,诏罢契丹字”[128]。然而契丹文字不会随着一纸诏书的颁布就立即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会写契丹文字的人仍会继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契丹文字,金朝没有统治到的地方如西辽也还在使用契丹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