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鲜卑族人的史学著述: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鲜卑族人的史学著述: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私人著述方面,据《隋书·经籍志》以来各种目录、《魏书》、《北史》等正史传记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统计,见于著录的鲜卑族私人著述史学著作大约有十八部。鲜卑人的史学著述内容大致分几类:一是人物传记类,共四部。纵观鲜卑族的私人史学著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特征非常吻合。

鲜卑族人的史学著述: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在私人著述方面,据《隋书·经籍志》以来各种目录、《魏书》、《北史》等正史传记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统计,见于著录的鲜卑族私人著述史学著作大约有十八部。[215]这些著述都已散佚,我们通过书目和类书或其他相关文献的零星记载,简单地勾勒诸书的主要内容和史学思想。

鲜卑人的史学著述内容大致分几类:

一是人物传记类,共四部。《要略》三十卷,北魏元勰撰。《魏书·彭城王元勰传》载:“勰敦尚文史,物务之暇,披览不辍。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名曰《要略》。”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将其归于史部杂传类。《古今名妃贤后》四卷,北魏元孚撰。《魏书·太武五王》载:“昌弟孚,字秀和。少有令誉。……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书的内容是关于古今妃后的,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将其归于史部杂传类。《显忠录》二十卷,北魏元怿撰。《魏书·清河王元怿传》载:“怿以忠而获谤,乃鸠集昔忠烈之士,为《显忠录》二十卷,以见意焉。”是书主要记载忠烈之士,《旧唐书·经籍志》将其归为史部杂传类。《科录》二百七十卷,北魏元晖撰。《魏书·元晖传》:“晖颇爱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上起伏羲,迄于晋、宋,凡十四代。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晖疾笃,表上之。”《科录》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隋书·经籍志》将其归于子部杂家类,《旧唐书·经籍志》将其归于史部杂传类[216],刘知幾认为是通史类。《史通·六家》言:“元魏济阴王晖,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于仿《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217]章学诚认为其为史纂类,言:考《科录》乃常山王尊曾孙晖所为,《魏书》本传谓“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则是类比之书,并无著作深意,当与《高氏小史》之类,并录史纂,不可入通史。[218]程千帆认为应归于杂传类,“此盖本史、汉类传之体,扩而充之。然汉末以降,杂传尤盛于世,耆旧、英烈、隐逸、孝友、高僧、良吏、文人、名士之属,以逮鬼神怪异,莫不以类相从,撰为传记。章宗源、姚振宗两家隋志考证皆详之。科录之作,固远绍循吏、儒林、游侠、货殖诸篇,似与当时杂传亦不无因缘也”[219]。从其内容上看,主要是分门别类记载孝友、儒林、英烈、名士等事迹,应属于杂传类;从时间断限上看,上起伏羲,终于晋、宋,具有通史类特征。

二是谱牒类,共两部:《辨宗室录》四十卷,北齐元晖业撰。《魏书·元晖业传》载:“晖业之在晋阳也,无所交通,居常闲暇,乃撰魏藩王家世,号为《辨宗室录》,四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于史部谱牒类。《世谱》五百卷,北周明帝撰。《周书·明帝纪》载:“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云。所著文章十卷。”此书非周明帝个人所著,而是出于众人之手。《周书·萧撝传》载:“武成中,世宗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撝亦预焉。寻以母老,兼有疾疹,五日番上,便隔晨昏,请在外著书。有诏许焉。”萧撝应参与《世谱》撰写。此书不见《隋书·经籍志》著录,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史部谱系类有著录。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史部谱系载:“《世谱》后周兰陵萧撝等,本传武成中,世宗令诸位儒于麟趾殿校经史,仍撰世谱,撝亦预焉。”[220]将其归于萧撝名下。

三是地理类,共三部。《东都图记》二十卷,宇文恺撰。《北史·宇文恺传》载:“撰《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见行于世。”《舆地图》,元怿撰。《北史·李先附传》载:“先少子皎……皎孙义徽。太和中,以儒学博通,有才华,补清河王怿府记室。笺书表疏,文不加点,清典赡速,当世称之。又为怿撰《舆地图》及《显忠录》。”《国都城记》九卷,北周明帝撰。《隋书·经籍志》史部载,地理类:《国都城记》九卷,不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史部载,地理类:北周明帝《国都城记》九卷。(www.xing528.com)

纵观鲜卑族的私人史学著述,与魏晋北朝时期史学特征非常吻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不仅著述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人物传记类、谱牒类和地理类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史学著作的主要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汉代人物传记专书有6门58部[221]三国时代有54部[222];晋代有350家[223]。另据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统计,汉隋之际人物传记总数在470部以上,三千多卷。这个数字在当时是相当大的。地理类亦是如此,据《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记载,南朝齐陆澄曾编《地理书》149卷,注云:“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战国秦汉地理著作很少,所以“一百六十家”中绝大多数都出自魏晋南北朝。梁任昉又编《地记》252卷,“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二书合计达244家。《隋书》只列出“见存别部自行者”52家,其余192家未提及。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从唐宋诸书中辑出《隋志》未载书名的地理书157部。由此可见,当时的地理书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谱牒学的黄金时期,如《三国志注》引谱牒之书达19种;《七录》著录谱状42种,1064卷;《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则著录53部,1280卷。所以,刘知幾说,“谱牒之作,盛于中古”,并形成一门专门研究谱系的“谱学”。钱穆先生论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时说:“(《隋志》)杂传一类,尤为当时人所特感兴趣,故其撰述共有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主要为人物传记。……凡此皆见此时代重视人物,实为此一时代之特殊精神所在。……其次则为地理记。其部数与卷帙,仅次于人物传记……盖人物与地理有关,二者之受重视,则为当时门第郡望观念之影响。”[224]生活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鲜卑族知识分子自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生产出与时代吻合的作品。

但鲜卑族史学著述也有其自身特点,在人物传记方面,北方政权并非门阀政治,官员选拔与人物品评关系并不大,所以,鲜卑族的人物传记更侧重忠孝贤达等儒学传统意义上的名人,一定意义上是强调史学为皇权服务,而非作为官员选拔的凭据。在地理类著述上,与南方地志有很大差别,南方的地志,东汉魏晋时期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异物”,而晋宋以后,关注的对象则主要是山水风光。对六朝地志这种不真实、不可靠和不实用,唐朝学者多持批评的意见。如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竞为新异,妄有穿凿,安处互会,颇失其真。后之学者,因而祖述,曾不考其谬论,莫能寻其根本。今并不录,盖无尤焉。”刘知幾、杜佑、李吉甫等都有所评说。北朝的地志则强调其实用性,典型的代表如阚骃的《十三州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鲜卑族所著述的地志亦是如此,基本上是从实际出发,更多地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不是田园式的散文。这一特点被隋唐史家所继承,成为唐以后地志文化的主流。在谱牒学上,鲜卑族的著述主要关注的是宗室的族谱,在选材范围和数量上远远不及南方,一定程度上说明北朝的门阀家族势力远远弱于南方。在修史体裁上,鲜卑族著述强调历史的连贯性,即通史。在其著述上,无论是人物传记还是族谱,都强调其历史的连续性,很多作品都是贯通古今。这与南方汉族著述有相似之处,也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整体特征。在修史作者上看,鲜卑宗室所占比例较大,所著题材范围广,从北魏元勰、元怿、元晖、元晖业到周明帝、宇文恺,反映了鲜卑政权的宗室注重历史,汉文化修养很高。

总体而言,鲜卑族史学著述特点为:涉及面窄,讲究实用性,更多地以宗室为核心,并强调史学的现实作用和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