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4月20日,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仅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竟限令6日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即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则打出“调停”的旗号,劝告清廷尽快会谈。与此同时,联军舰队陆续驶抵大沽口,随即进行了进攻大沽炮台的各种准备。他们派出侦察船,探测水深,侦察海口的地形和炮台设施等;派遣侦察人员化妆登岸,侦探清军部署;派舰艇抢劫民船商船,掠夺财物粮食;在水边立标打靶,进行临战训练,并对清军巡洋哨船鸣枪挑衅等等。
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近口30余里有拦江沙一道,称为“口外之险”,大船不便航行。海口南北两岸建有炮台四座(北岸1座,南岸3座),仅有守兵700人。海口距大沽村五六里,距天津189里,中间有新城、葛沽,为商船进口后停泊之处。谭廷襄认为,敌军“长于水,而不长于陆,狡猾性成,未必肯舍长就短”,因而提出了“设防仍以水路为主,兼备炮台后陆路”的方针。4月19日,谭廷襄与直隶提督张殿元、布政使钱炘和等率兵约8000人,并携带神机营大炮,仓促前往大沽口设防。其部署是:谭廷襄率督标各营驻防海神庙(大沽东、西二村之间),张殿元率提标兵一部防守北岸炮台,天津镇总兵达年率镇标反提标大沽协兵防守南岸各炮台,钱炘和总办粮台,清河道崇厚总理营务处。雇募海船、盐船四十余只,于海神庙前搭浮桥一座,便于两岸联络,协同作战。此外,清廷还调汉刑部左侍郎国瑞、护军统领珠勒亨、副都统富勒敦泰等率京营马步各队及火器营、健锐营兵二千余人,携炮30门(内有万斤大炮数门),赶赴海口,统归谭廷襄节制。谭便令国瑞率马队500人驻新城以东离海口15里处,令珠勒亨率马步兵千余人、富勒敦泰奉火器营500人守海口北岸及新河,均作为南北两岸炮台的后路接应。(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