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寿山石雕中的传统美学:石壶雕刻艺术

寿山石雕中的传统美学:石壶雕刻艺术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人自身对数千年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包含着许多精辟、独创的见解。对待中国传统美学,既要尊重中国传统美学,又要跳出窠臼,以现代性眼光整理看待。这种态度也同样适用于石壶雕刻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继承与发展。也要求现在的雕刻师激活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内在生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拓展新的思路。

寿山石雕中的传统美学:石壶雕刻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人自身对数千年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包含着许多精辟、独创的见解。其中的许多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当下中外美学所借鉴和利用的资源,成为寿山石雕创作借鉴和利用的资源。其中一个便是立象尽意的意象美。

一直以来,中国美学都有一个以意象为中心的潜在体系,并且形成传统,源远流长。美学研究者童庆炳先生在《美的极致与“格式塔质”——浅议“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一文中有言:“中国传统的美意识,从其发端就可以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他认为,当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时候,美的意识是形而下的,即以人以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另一种形而上的美仅从汉语的丰富的词汇可见一斑,中国人在美学范畴的形容不是只有“美”“丑”这么简单,而是扩展出“气”“神”“韵”“境”“味”等概念的意象,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

作为标示美的极致,意象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最高境界的美;意象美在实体之外,它的形成都可溯源到老庄的“道”,其内涵所指,全是一种终极的、本原的生命体验、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或者说“莫知乎其所穷”的“至乐至美”的时候,其美意识是形而上的,即不以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为美,而是以人的灵性所体验到的那种终极的、本原的、悠远无限的生命感、宇宙感为美。

尽管形而下的美意识始终存在着、发展着,但形而上的美意识却被历代艺术作为最高境界的美所追寻,并被许多理论家规定为区别艺术的高下、优劣的标准。与此同时,形而上的意象美反映到寿山石雕中,则成为一系列的写意作品,焕发出别样的光彩。(www.xing528.com)

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在《雕塑的诗性》中所说:“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寿山石雕写意作品也是一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减掉了外在的浮华,重视雕刻者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哪怕不是直接对着对象写生,但也可处处体现出刻者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哪怕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影,也可以通过雕刻出的自然肌理潜意识中的变形等看到刻者的情意,这样的作品便成了雕刻者灵魂的映射。

历史学家、思想家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曾说:“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两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对待中国传统美学,既要尊重中国传统美学,又要跳出窠臼,以现代性眼光整理看待。这种态度也同样适用于石壶雕刻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继承与发展。也要求现在的雕刻师激活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内在生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拓展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