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壶雕刻艺术:探源与器型发展

石壶雕刻艺术:探源与器型发展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壶这一器型相当古老,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1977年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泥质红陶双耳壶,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壶这一器型。随之也诞生了花样繁多的器型。壶底部圆雕出了三足——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紫砂壶雕刻中的乳鼎壶,乳鼎壶取材自商周时期青铜鼎的器型,因而有三足。巴林石 亲亲壶另一件巴林石的《祥瑞壶》,则源于紫砂壶中的经典器型——提梁壶。

石壶雕刻艺术:探源与器型发展

壶这一器型相当古老,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1977年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泥质红陶双耳壶,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壶这一器型。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作为茶器之一,壶的地位举足轻重,明代人许次纾撰写过一本著名的茶书《茶疏》,里头写道:“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早期的茶壶多以金属或陶瓷制成。宋人用以煮水和盛水的器具,有一种称为“汤瓶”,被文人雅称为“汤提点”,汤瓶因为有执把、有注,因而也被称为“执壶”。还有一种被称为“急须”的,如宋人黄裳的《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诗人对此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这是一种带有横把的煮水壶。以上两种煮茶器亦是煮酒器,而茶壶真正从酒器中独立出来,成为茶事活动中不可动摇的基础茶具,并产生了制壶艺术,要从明代说起。这时宋代流行的点茶法已经被更为简便的泡茶所代替,茶壶一下子跃升为茶事活动中位于主要地位的茶具,而紫砂壶也在明代诞生了。

明人周高起所撰写的《阳羡茗壶系》是一本专门讨论阳羡紫砂壶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为后人们留下了一段紫砂壶诞生的珍贵记录:“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正始: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伪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可见紫砂壶的创始者是金沙寺的僧人,以陶缸、瓮瓶的细土加以澄炼,制成圆而中空的壶胎,再加上壶嘴、壶把、壶盖、壶钮,然后烧制而成,这是紫砂壶的萌芽。而紫砂壶的成熟阶段,则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学宪吴颐山的书童供春,他趁主人在寺内读书的时候,偷偷学习了制壶的过程,又加以改进,累次按捏壶胎,使得壶胎密实,所烧制成的壶称为供春壶,此后供春紫砂壶便闻名遐迩,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就此,紫砂壶艺术也逐渐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众多制壶的行家名手——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李茂林、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随之也诞生了花样繁多的器型。据说时大彬就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颜色上更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而陈曼生更是有举世闻名的“曼生十八式”:“石瓢、提梁、笠荫、葫芦合欢、匏瓜、井栏、汉瓦、汲直、乳鼎、周盘、柱础、石铫、镜瓦、钿合、半瓢、合斗、却月”等等。在现当代,有顾景舟这样的制壶巨擘,不仅对旧有的壶式进行了创新,更创造性地制作了具有时代感和艺术美的新壶形。

明志所创作的石壶一开始脱胎于紫砂壶,后来逐渐发展出了更为新颖的独特风格。因此对于紫砂界的前辈们,陈明志相当拜服,并从他们所创作出的经典壶型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当代紫砂制壶巨擘顾景舟先生,他所创作和改进的壶型,几乎每一件都给陈明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顾景舟曾经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中概括紫砂陶艺的美,写道:“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含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顾景舟所制的紫砂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他的仿古壶意蕴淳厚;他的石瓢壶圆润饱满却不失筋骨;他的提梁壶线条有力,有着向上的精神气;他的掇球壶内敛古朴,丰莹简练;他的提璧壶壮丽挺拔,线条刚健分明却最终汇于圆融,似乎涵括了一个小小的宇宙……无一不充满着视觉美感,堪称精妙绝伦。陈明志最初雕刻石壶时,收集了大量顾景舟先生的紫砂壶图片资料,并时时揣摩他的紫砂壶在线条、比例、壶型上的种种特点,不断思考如何将景舟壶的优点融入陈明志的石壶创作中。紫砂壶是拍打、捏塑成形,重在“塑”,属于艺术上的“加法”;而石壶是雕刻成器,重在“雕”,属于艺术上的“减法”;尽管如此,陈明志还是在这样的揣摩、比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石壶的壶型特点,即在注重寿山石取巧、取势雕刻的基础上,融入紫砂壶的壶型趣味,从而综合为独具特色的寿山石壶,以下试举几例作品阐释。

巴林石 提梁福桃壶

巴林石《亲亲壶》这只石壶,选取的是巴林石中通体醇黄的石材,质地密实而带有光感,特别是打磨光洁之后,仿佛隐隐透光,宛若黄玉,令人爱不释手。陈明志以此雕刻石壶时,注重造型的圆润质感,石壶整体以饱满的曲线为主,光洁的壶身上呈现出石材本身的纹理——若隐若现的丝纹飘荡其间,壶身上部有一块略带白意的巧色,陈明志将其圆雕出两只飞蛾,正一前一后栖息于壶身上——圆雕蛾是寿山石雕刻上非常常见的题材,陈明志在此雕刻双蛾,注重表现的是它们之间亲昵的意味,也是这只“亲亲壶”的主题。壶钮以镂雕和线刻结合的方式,雕刻出几片如意云头,仿佛是茶香化云,从壶钮出透出一般。壶把上也雕刻出了一枚如意云头,使得壶盖、壶把相互呼应,更富有整体感。壶底部圆雕出了三足——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紫砂壶雕刻中的乳鼎壶,乳鼎壶取材自商周时期青铜鼎的器型,因而有三足。三足在这只石壶上的运用,化解了整只壶型大曲线还有壶把的下沉感,而令壶体有了向上的抬升感,底部三足架起的“透气”空间与饱满的壶型相得益彰,令石壶的气息醇厚的同时不显得笨拙,充满了含蓄美。

巴林石 亲亲壶

另一件巴林石的《祥瑞壶》,则源于紫砂壶中的经典器型——提梁壶。提梁壶顾名思义,壶把为提梁所取代,传统的提梁壶有大彬提梁、曼生提梁、石瓢提梁、鹧鸪提梁、提璧等等壶型,但总体上都讲究大气、壮丽的美感,突出“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的不凡气势,特别是提梁的造型,是提梁壶壶型的精华所在,一定要做到虚实有度、挺括有力。陈明志的这件《祥瑞壶》,形制较大,提梁不做传统紫砂提梁壶那样两边平均、弧度一致的弧线,而是在前部根据壶嘴的位置做了揖让,且提梁较细,往后逐渐加粗,使得前后部不会因为前部多了壶嘴而显得失衡,壶身整体造型圆润,色泽红黄相间,显得明快而富有华贵的气息。壶钮上圆雕了一只古兽,它的下颌抵住壶钮,身体向前方探去,前爪正攀在壶钮上,后肢则蹬住壶盖,仿佛正奋力想要爬上壶钮一般。陈明志着重表现古兽有力的四肢以及它攀爬的瞬间姿态,力求做到雕刻生动有趣。同时,在壶身的装饰上,讲究与壶钮的“点睛一笔”相互呼应。壶嘴、提梁前后部、壶身后部,均浮雕了如同古兽身上弯曲披覆的皮毛般的纹饰,这些卷曲的蜷毛又宛若堆积在一起、深藏山坳中的祥云瑞气,令整只石壶也充满了瑞意。这些纹饰同时还呼应了石材红黄色的华贵气息,从而令色彩、壶型、纹饰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境地。

还有一件巴林石《清心壶》,壶体石材为天然的乳黄浅红交映,陈明志以薄意手法在壶身上雕刻出一片竹林,竹叶连影,朦胧映带,令人精神为之一爽。也有不少紫砂壶会采用在光货的壶身表面以线刻的方式雕刻出花木竹林等等图案为装饰的方法,追求清新高雅的文人趣味。之所以在石壶的壶身上雕刻譬如翠竹苍松一类的景致,也是来自紫砂壶的启发,然而相比线刻的方式,以薄意法进行山水草木题材的雕刻,更能够彰显出丰富的层次感,也将石雕的独有技法充分得到彰显。郑板桥在《题画竹石》中写道:“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陈明志爱竹石,即竹石亦爱陈明志也。”竹令人韵,观赏这件《清心壶》,果然可以清心。(www.xing528.com)

巴林石 提梁祥瑞壶

巴林石 清心壶

巴林石 苍劲壶

紫砂壶中的花货,有一种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制作而成的象生壶,譬如模仿梅桩、核桃菱角螃蟹青椒等等造型的紫砂壶,这类壶虽然模仿自然生物,却并非全然照搬,而是加以艺术化处理,突出其具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在造型上加以修整改进,使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形制更宜于日常使用,同时又富有自然趣味。陈明志近年来正逐渐尝试类似于紫砂壶花货的象生石壶的创作,譬如陈明志最近创作的一件老挝石的《夏意壶》,茶壶整体便是一枚圆雕的常见瓜菜——金铃子苦瓜,整体饱满滚圆,前端渐尖成为壶嘴,与壶身融为一体,通体遍布金铃子苦瓜所独有的鼓凸颗包,想要将其雕刻得浑然天成,就必须将颗包的分布、大小、起伏雕刻得自然,陈明志观察了大量的金铃子苦瓜,在圆雕中将颗包凸起繁密大小进行了得当的穿插,力图在贴近真实金铃子苦瓜的形态的同时,又能够符合日常茶壶的实用和审美趣味。在这一枚大金铃子苦瓜造型的壶身下方,陈明志还雕出三枚小苦瓜作为壶足,壶把雕刻为一弯瓜蒂,又有卷曲的藤蔓和舒展的叶片披覆在壶身的金铃子上方,更显自然。同时,陈明志还在壶身上点缀了小只的螺蛳,壶盖雕刻为一片小叶,微微翻转弯曲——上方巧雕一大一小两只蜗牛作为壶钮,蜗牛的色泽、肌理与金铃子的色泽、肌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丰富的审美层次,可以细品。

总而言之,陈明志从历代制壶名贤大家所制的紫砂壶中获取了相当丰富的造型、题材、细节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加以转化,力图能够与石壶雕刻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自陈明志的石壶创作风格。

老挝石 夏意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