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部葛逻禄部的早期历史初探》

《八部葛逻禄部的早期历史初探》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贞观十三年左右,葛逻禄部又置于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的统治之下。则十八年所叛者乃贺鲁属下的葛逻禄部众。在贺鲁部西突厥归降唐朝的同时,东突厥及其所辖的葛逻禄部也与唐朝发生密切交往。唐朝设置州府处置葛逻禄等部,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说明葛逻禄部正式成为唐王朝的藩部属民,接受统一的中央王朝的统治。

《八部葛逻禄部的早期历史初探》

葛逻禄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7世纪初始见于记载。其发祥地及活动中心在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新唐书·回鹘传》下曰:“葛逻禄,本突厥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包多怛岭,与车鼻部接。”这一地区又恰在当时西突厥的统辖范围,事实上,葛逻禄部最初也是作为西突厥的一部分出现的。“西突厥本与北突厥同祖……其国即乌孙故地,东至突厥国,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在长安北七千里。……铁勒、龟兹西域诸胡国皆归附之。其人杂有都陆及弩失毕、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等诸种。”(1) 至贞观元年(627年),葛逻禄部反抗西突厥统治,开始走上发展自己势力的道路。西突厥“统叶护自负强盛,无恩于国,部众咸怨,歌逻禄种多叛之”(2) 。此后,葛逻禄一部分即进入金山以东,与东突厥车鼻等归附强大的薛延陀汗国(629—646年),继而又转归车鼻可汗

“车鼻亦阿史那之族,代为小可汗,牙在金山之北,……西有歌逻禄,北有结骨,皆附隶之。”(3) 《唐会要》卷九四称“突厥北边叛颉利,归薛延陀”,时在贞观二年。但是,葛逻禄部对车鼻可汗依附时间的长短是随着东、西突厥间的力量消长变化的,此所谓“地当东、西突厥间,常视其兴衰,附叛不常也”(4) 。贞观十三年(619年)左右,葛逻禄部又置于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的统治之下。阿史那贺鲁“居于多逻斯川,在西州直北一千五百里,统处密、处月、姑苏、歌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5)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于贞观十四年平高昌,以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部落置府州,则此后,属贺鲁统辖的葛逻禄部也归于唐朝。贞观十八年,唐将谢叔方奉使灵州,招辑突厥,“会哥逻禄等叛,部落叛兵三千于籁渎水上,围叔方甚急,叔方率众奋击虏众,乃解。还至柔远县,发伊州兵往谕延(当为延陀)与其游军会击,大破之”(6) 。随后西突厥内部发生分裂,乙毗射匮可汗以兵迫逐,贺鲁乃举所部数千帐归附唐朝,时在贞观二十二年。《册府元龟》卷九九八称:“贺鲁,贞观中以执舍地、处木昆、婆鼻(当为婆匐)三姓归朝。”则十八年所叛者乃贺鲁属下的葛逻禄部众。

在贺鲁部西突厥归降唐朝的同时,东突厥及其所辖的葛逻禄部也与唐朝发生密切交往。贞观二十一年,唐将韩华曾与葛逻禄部联合,劫持违抗唐朝意旨的车鼻可汗,结果未成功,韩华战死。因此,唐发兵攻打东突厥,贞观二十三年,命大将高侃率领回纥、仆骨等部众,袭击车鼻,葛逻禄酋长歌逻禄泥熟阙利发等相继背叛车鼻,率部落降唐,并发兵助唐讨伐。同年“十月三日,诸突厥归化,……。以贺鲁部置贺鲁州,以葛逻禄、悒怛二部置葛逻州,并隶云中都督府”(7) 。唐朝设置州府处置葛逻禄等部,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说明葛逻禄部正式成为唐王朝的藩部属民,接受统一的中央王朝的统治。

在与周围各部势力的交往过程中,葛逻禄的内部组织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据载,葛逻禄由三个部落组成:一曰谋落或谋剌;二曰炽俟或婆匐;三曰踏实力。(8)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以前,葛逻禄常常作为许多独立的小部落出现,史籍均称之为“突厥葛逻禄”或“葛逻禄”,其君长也在前冠以“葛逻禄”字样,所谓“以部名为姓氏”,这反映了葛逻禄社会形态尚处于较低级层次,即部落组织阶段,其酋长是一部分葛逻禄部众的小首领,比如贞观二十三年投降唐朝的葛逻禄泥熟利发即是。经过唐高宗永徽及显庆(656—660年)年间设立葛逻禄府州、安置其归降部众以后,葛逻禄有了三个较大的部落组织,并由此而结成部落联盟。于是,原来的名称成为联盟首领的代名,同时又出现谋落、炽俟、踏实力三个相对独立的部落酋长的名称。前者如玄宗天宝五载遣使朝贡的三姓葛逻禄苾伽叶护顿阿波移鞬啜,后者如麟德三年(666年)随高宗至泰山封禅的狼山都督葛逻禄吐利(又作叱利或社利),以及背离突厥默啜可汗归依唐朝的阴山都督谋落匐鸡(一作维)、玄池都督踏实力胡鼻等人。(9) 这是其自身力量增大的一种侧面反映。当然,葛逻禄部较大的发展还是在唐高宗时期。

永徽元年(650年),唐朝对车鼻部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九月,车鼻被擒,其部落灭亡,唐将其地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十月,曾役属于车鼻部的葛逻禄部众移居乌德鞬山(即今杭爱山)地区。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浑河州:永徽元年,以车鼻可汗余众葛逻禄之乌德鞬山左厢部落置。”“狼山州:永徽元年,以歌逻禄右厢部落置都督府,隶云中都护,显庆三年为州。”葛逻禄之处狼山、浑河二州地自明。所谓“左厢”、“右厢”即为突厥官号“左设”、“右设”的异写。浑河州在东方即为左部地,约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里雅苏台(扎布哈朗特)与哈腊乌斯湖一带地区;狼山州,在西边为右部地,在今科布多(吉尔格朗图)以西、阿尔泰山以北至乌列盖地区。(10)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七月进寇庭州,此中尚有葛逻禄部众。据《新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永徽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以处月、处密、姑苏、歌逻禄、卑失五姓叛”。同年七月,唐朝即命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大总管讨伐。永徽六年五月癸未,又以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诸将进讨。次年(显庆元年)八月辛丑,程知节与贺鲁所部歌逻禄获剌颉发及处月部予支俟斤等战于榆幕谷,大破之。(11) 《新唐书·突厥传》所载年代与比略异,即系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于永徽四年事,击败葛逻禄、处月部为次年(五年)事,此从《高宗本纪》。据《新唐书·突厥传》记载,此战“知节击歌逻禄、处月,斩千级,收马万计”。显庆元年九月,程知节与阿史那贺鲁战于怛笃城,败之。显庆二年擒贺鲁,三年,苏定方俘献贺鲁至京师

贺鲁之乱平定后,唐朝于显庆三年(658年)设立王府,以处葛逻禄部众,以谋落部置阴山都督府,其地在今新疆塔城至阿拉湖一带,以炽俟部置大漠都督府,约当今新疆青河以南、乌伦古河下游地区,以踏实力部置玄池都督府,辖地在今新疆塔城以北、斋桑泊以南地区。各以其酋长为都督,不改变其部落组织结构,后又分炽俟部置金附州。(12) 《新唐书·回鹘传》“葛逻禄”条系置三府事于显庆二年。因《新旧唐书·高宗本纪》以平定贺鲁献捷京师为显庆三年事,故以三年置州为是。与浑河、狼山二州相比,葛逻禄部活动范围明显地向西、向南扩展了,这当然是葛逻禄部势力发展的结果。据巴尔透《历史民族志调查》一书记载:“当公元六七六年,西突厥被葛逻禄族所占据……”(13) 即葛逻禄曾经历南下、西进占领西突厥故地的过程,恰与《新唐书》记载相吻合,文称,葛逻禄部“后稍南徙,自号三姓叶护,兵强,甘于斗,廷州以西诸突厥皆畏之”。这正是阿尔泰山以西葛逻禄部众走向强盛的一个转折时期。不过,据格鲁赛《草原帝国》认为,此时,葛逻禄不敢称“可汗”,而只称“叶护”,主要还是畏惧回纥可汗的攻击。(14)

以上是原西突厥境内的葛逻禄部众的活动。居于狼山、浑河二州者业已安居乐业,成为唐朝的藩部,隶属于单于都护府(即原来的云中都护府)管辖。

麟德三年(666年)高宗泰山封禅,“都督葛逻禄吐利等三十余人皆从至泰山下,已封,诏勒名于封禅碑云。凡三十年(当作‘二十年’)北方无戎马警”(15) 。知此后较长一个时期,北边的葛逻禄等部与唐朝和睦相安。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北边的和平景象被打破了,阿尔泰山以东葛逻禄及突厥各部居住地区发生叛乱,“单于府大酋温傅、奉职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16) 。居于乌德鞬山一带的葛逻禄部当也参预其事。此后叛乱为唐将裴行俭所平息。但不久,骨咄陆又自立,北疆从此多事。

高宗后期至玄宗开元初,葛逻禄部的活动情况史籍很少记载。至开元天宝间,葛逻禄部又重新与唐朝发生联系,并在金山以东地区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分两部分叙述:一葛逻禄在其本部地区与突骑施、拔悉密、回鹘等周围各部的交往;二葛逻禄部与唐朝中原王朝的关系。

据《新唐书·回鹘传》“葛逻禄”条记载,葛逻禄与周边各部激烈的争夺起于天宝初年。“天宝时,与回纥、拔悉密共攻杀(突骑施)乌苏米斯可汗,又与回鹘击拔悉密,走其可汗阿史那施于北庭,奔京师。”拔悉密的居地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内),考之《新唐书·玄宗本纪》,葛逻禄与回鹘、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一事发生在天宝三载,文称,三载“八月丙午,拔悉密攻突厥、杀乌苏米施可汗,来献其首”。另据《旧唐书·王忠嗣传》记载,此事又与唐朝的分化政策有关。在这个攻击突骑施的三部同盟中,以拔悉密部为首领,故其酋长阿史那施为联盟可汗,回鹘部首领骨力裴罗与葛逻禄部首领自称左右叶护。(17) 系此事于“开元初”,实误。据《旧唐书·突厥传》上载,突骑施乌苏米施为可汗在开元二十八年,则当作“天宝初”。《新唐书·玄宗本纪》作“天宝三载”从之。攻杀乌苏米施以后,联盟内部因争夺可汗一职再次发生火并,《新唐书·拔悉密传》谓“天宝初,与回纥叶护杀突厥可汗,立拔悉密大酋阿史那施为贺腊毗伽可汗。遣使入朝。……不三岁,为葛逻禄、回纥所破,奔北庭”。于是“葛禄与九姓复立回纥叶护,所谓怀仁可汗者也”。不断强大的回鹘部从此就掌握了联盟的领导权。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天子以为奉义王,南居突厥故地,徙牙乌德鞬山、(嗢)昆河之间……悉有九姓地”(《新唐书·回鹘传》上)。

如前所述,阿尔泰山以东,乌德鞬山左右厢浑河、狼山二州乃是葛逻禄部聚居地之一,回纥占据此地势必包含着对葛逻禄部的征服。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以后于鸡年(天宝四载)……三姓葛逻禄心怀恶意,逃往西方十箭部落”(18) 。这是为回纥所迫,逃往西突厥地区的葛逻禄部众。还有未能逃脱者被回纥征服,加上被征服的拔悉密部,以及回纥故九姓,即有“十一姓”之称。回纥置都督统领之。“每行止斗战,常以二客部为军锋。”即让葛逻禄和拔悉密人充当先锋军。“自此后,葛逻禄在乌德鞬山左右者,别置一都督,隶属九姓回鹘;其在金山及北庭管内者,另立叶护,每岁朝贡。”(19) 这样,葛逻禄部众即分为两部分,以阿尔泰山为界,原唐所属的浑河、狼山二州葛逻禄部众转归回纥统治;阿尔泰山以西本部地区由葛逻禄叶护管理,开元三年归附唐朝,并向唐朝每岁纳贡。天宝十二载,此部葛逻禄叶护顿毗伽因生擒突厥酋帅阿布思,受唐封赏。(20)

关于开元天宝间葛逻禄部与唐朝的关系,主要表现有二:其一,葛逻禄部协助唐王朝抵御突厥各部掠夺,捍卫边防,履行藩部职责;其二,向唐朝贡献方物,并接受册命印信,以尽藩臣之礼。

葛逻禄部助唐御敌,首先遇到的就是对付突厥默啜可汗所部的掳掠。因为葛逻禄投唐,正是反抗默啜可汗残暴统治的结果。史载,开元三年(715年),突厥默啜可汗(691—716年)年老昏暴,部落怨叛,“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大漠都督特进朱斯、阴山都督谋落匐鸡、玄池都督踏实力胡鼻率众内附,诏处其众于金山”(21)

默啜可汗当然不能容忍这一切,开元三年,“默啜发兵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屡破之”。玄宗即命北庭都护汤嘉惠等人,与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及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应援以对付默啜的攻掠。(22) 次年六月,默啜势穷为九姓拔也古所杀;七月,唐玄宗下诏称颂三姓葛逻禄助平默啜“为国藩捍”之功,并决定将葛逻禄三部重新安排其“金山旧居”。(23)

开元五年(717年),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会(汤)嘉惠拜安西副大都护,即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共击之”(24) 。天宝十一载,阿布思叛唐。十载,北庭都护程千里兵至碛西,讨伐叛军,并以书喻葛逻禄,令其响应。阿布思(即李献忠)势穷,逃归葛逻禄部,“葛逻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25) ,叛乱平息。总之,葛逻禄作为唐朝藩部助唐戍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开元天宝间,葛逻禄与唐朝的朝贡册封联系更值得注目。

开元三年四月,突厥三姓葛逻禄内附。次年七月,唐玄宗下诏称颂三姓之功,命鸿胪卿郑嘉祚赍告身、袍带等驰往宣慰,并与之商定讨伐默啜事宜,另赠锦袍、钿带、刀子、砺石。(26) 这是玄宗时期与藩属葛逻禄部的初次交往活动。这种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更为加强了。开元十六年(728年),“九月壬寅,突厥大酋长葛逻禄伊难如裴等来朝,并授中郎将,赐紫袍、银钿带”(27) 。葛逻禄首领接受了唐朝委任之官及紫袍等物。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七月,玄宗更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与中官出使葛逻禄,向三部首领敕降诏书,令其于金山故地安置部落。(28)

安史之乱以前的天宝年间(742—755年),葛逻禄部与唐朝的宗藩联系又有所加强。据载,“天宝间,凡五朝”。天宝四载九月,九姓使回纥大首领顿啜罗达、三姓葛禄使首领仵并来朝。(29) 五载十月癸巳,三葛逻禄苾伽叶护顿阿波移鞬啜遣使朝贡,唐朝授其叶护以“左武卫大将军”(员外置),赐其使者以色绫、金带等物。十一载二月丙申,“三葛逻禄遣使来朝,赐锦袍、金钿带、鱼袋七事”(30) 。同年十一月,葛逻禄遣使来朝。十二载四月,“三葛逻禄遣使来朝,凡一百三十人,分为四队,相继而入,各授官赏,恣其请求,皆令满望”。同年十二月,葛逻禄又遣使贡方物。(31) 由如上事实中可以看出:(一) 葛逻禄部对唐朝朝贡的次数明显地增多了。从天宝四载至十二载的九年中,朝贡五次,献方物一次,尤其是天宝十一、 十二两载,皆有朝贡,且每年两次。这说明葛逻禄部与唐朝交往之密切,以及宗藩关系的加强;(二) 朝贡的规模有所扩大,其中天宝四、 五载均为葛逻禄部首领或叶护亲诣朝贡,四月一次,天宝十二载,使者竟多达一百三十人,均是空前之举;(三) 对葛逻禄部首领,唐朝委以要职,给以宠信;对其使者均赏赐色绫、金带,“各授官赏,恣其请求,皆令满望”。

唐朝除了接受朝贡、厚赏其使之外,还敕玺书,奖勉葛逻禄等属部的功绩。如天宝十三载(754年)五月壬寅,“帝以葛逻禄叶护有擒阿布思之功,特降玺书曰:‘卿归心向化,守节安边,常献忠诚,无失蕃礼……卿今载并前俸禄,并令京军给付,后虑其辽远,任于北庭请受,所请印信并译语人官并依来表’”(32) 。由此可知,葛逻禄部与唐朝关系是密切的,唐朝对所任命的葛逻禄部官员,依例给予俸禄。这些俸禄起初由京军供给,后来因为路途辽远不便,改由北庭都护府发放。又依《册府元龟》卷九六五载,擒获阿布思,受到奖勉的葛逻禄叶护是顿毗伽,玄宗授其开府义同三司,并改封为金山王,依旧充任其叶护之职,同时进封叶护妻子及母亲并为国夫人,以示褒扬。

天宝十四载以后,唐朝与葛逻禄部和睦的宗藩关系被破坏。安禄山范阳起兵后,唐朝调兵平叛,导致西域失守,吐蕃、回鹘相继内侵。葛逻禄在“至德后,部众渐盛,与回鹘为敌国,仍移居十姓可汗故地,今碎叶、怛罗斯诸城,尽为所踞,然阻回鹘,近岁朝贡,不能自通”(33) 。“至德”乃唐肃宗年号,即公元756—757年。据格鲁赛《草原帝国》认为,天宝十载(751年),西迁的葛逻禄曾勾结新兴的大食帝国,在塔拉斯河畔大败唐朝高仙芝的军队。巴托尔德更认为这一天决定了中亚的命运,也就是迫使唐朝势力退出昭武九姓之地,则葛逻禄之西移当在至德以前。此后,葛逻禄部的活动在汉文史籍中极为罕见。但是,我们从安史之乱后,吐蕃、回鹘相继内入中原,或助唐平叛、或寇掠唐朝的形势看,阿尔泰山以西地区的争锋或曾出现过减弱的迹象,葛逻禄的发展正是利用了这一条件,遂能“部众渐盛,与回鹘为敌国”。

又据《旧唐书·突厥传》下称,代宗大历(766—779年)后,“葛逻禄盛,徙居碎叶川,二姓(即突骑施黄、黑二姓——引者)微,至臣于葛禄、斛瑟,余部附回鹘”。则葛逻禄西迁曾征服过居于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为其“小牙”所在)、碎叶川(在中亚楚河流域,为其“大牙”所在)的突骑施部。关于此事,西人米诺尔斯基所译中亚史地古书《世界境域志》称,“他们(葛逻禄人)抓住并征服了他们(突骑施人),夺取了他们的王国,(或者说使他们的王国臣从了)”。自此,我们知道,大历以后,居于北庭的是葛逻禄的一部分,其中大多数已西迁碎叶川与怛罗斯(今苏联哈萨克东南江布尔城)一带活动,也即西突厥十姓可汗故地,并征服突骑施部。而留居北庭的葛逻禄部众真正摆脱回鹘统治,大约在贞元六年(790年)以后,此前“三葛禄、白服(一作白眼)突厥皆附于回鹘,回鹘数侵掠之”。由于回鹘对葛逻禄等部“征求无度”,使其“人不聊生”,在贞元五年,葛逻禄部“因吐蕃厚赂见诱,遂附之”。接着,吐蕃率葛逻禄、白服之众进略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屡战皆败(34) ,“吐蕃攻围颇急,北庭之人既苦回鹘,是岁(贞元六年)乃举城降于吐蕃”(35) 。这样,居于北庭附近的葛逻禄部众即归于吐蕃治下。回鹘当然不甘心让吐蕃占据北庭。贞元六年秋天,颉干迦斯举国兵数万将复北庭,结果为吐蕃所败,死者大半,葛逻禄部乘机取回鹘的浮图川。回鹘震恐,悉迁西北部落于牙帐之南以避之。(36) 。浮图川,依《资治通鉴》卷二二三胡三省注在乌德鞬山西北,但这与事件发生之地点相距太远,而且据《旧唐书·回鹘传》记载,吐蕃陷北庭的第二年即贞元七年八月,“回纥遣使败吐蕃、葛禄于北庭所捷及其俘畜”。战争只限于北庭地区,则浮图川在北庭附近无疑,应以王国维浮图川“今古城和济木萨中间之小水”之说(37) 为是。其名浮图川或因在浮图城附近的缘故。

关于回鹘与吐蕃、葛逻禄的战争,“毗伽可汗碑”尚有记载,文称:“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即保义可汗)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复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射惣师旅,大败贼,奔至真珠河(今纳林河)……攻伐葛禄。吐蕃,搴旗轩馘,追奔逐北,西至拔贺那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境内)。”(38) 葛逻禄参预吐蕃攻陷北庭及与吐蕃结盟的关系由上可见。《新唐书·黠戛斯传》亦称:“吐蕃之往来者,畏回鹘剽钞,必住葛禄,以待黠戛斯护送。”此后,葛逻禄部除在乌德鞬山左右地区及金山以西、北庭附近活动者以外,主要部众已移居中亚地区。

公元840年,黠戛斯部兴起,与回鹘渠长句录莫贺合骑十万攻回鹘城,灭其汗国,迫使回鹘部众开始大规模的迁徙:一支投奔吐蕃(后为河西回鹘);一支投奔安西(后为高昌回鹘);另一支“有回鹘相驭职者,拥外甥宠特勒(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39) 。此时葛逻禄已是中亚强部,当另加论述。

纵观葛逻禄部早期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它与突厥以及其他各部落民族一样,经济上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水草迁徙,带有畜牧业生产所固有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其社会尚处于部落联盟状态,起初作为西突厥汗国的若干部落,贞观元年以后分离出来,独自发展,中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姓。对东、西突厥时而臣属、时而脱离,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又与周围的突骑施、拔悉密、回纥以及强大的中原唐王朝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其部落发祥地和中心在今阿尔泰山以西、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而活动足迹遍及蒙古草原西部杭爱山、阿尔泰山东西,乃至今中亚素叶、江布尔等广大地区,对中国历史、中亚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葛逻禄部在太宗末年、高宗及玄宗时期,作为唐朝的藩部,为唐守边接受册命,以及与唐王朝频繁的朝贡往来,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写下壮丽的篇章,值得阐扬。

原载《新疆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 《旧唐书·突厥传》下。

(2) 杜佑:《通典》卷一九九“突厥”条。

(3) 《旧唐书·突厥传》上。

(4) 《唐会要·葛逻禄国》。

(5) 《旧唐书·突厥传》下。(www.xing528.com)

(6) 《册府元龟》卷六五六“奉使立功”条。

(7) 《旧唐书·车鼻传》。《新唐书·地理志》。

(8) 《新唐书·回鹘传》下“葛逻禄”。

(9) 《新唐书·突厥传》上。

(10) 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五),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11) 《旧唐书·高宗本纪》。

(12) 《唐会要》卷七三。《新唐书·地理志》。

(13) 冯家昇等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民族出版社,1958年。

(14) 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1页。

(15) 《新唐书·突厥传》上。

(16) 《旧唐书·高宗本纪》。

(17) 《新唐书·回鹘传》上。《唐会要》卷一〇〇“葛逻禄国”。

(18) 《突厥文回纥毗伽可汗碑》,转见岑仲勉:《突厥集史》上,中华书局,1958年,第470页。

(19) 《旧唐书·回鹘传》。《唐会要·葛逻禄国》。

(20) 《唐会要·葛逻禄国》;执阿布思时间从《新唐书·玄宗本纪》;《唐会要》作“十一年”不取。

(21) 《新唐书·突厥传》上。

(22)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三年”。

(23) 《册府元龟》卷九九二。

(24) 《新唐书·突厥传》下。

(25) 《旧唐书·程千里传》。

(26) 《册府元龟》卷九九二。

(27) 《册府元龟》卷九七五。

(28) 《册府元龟》卷一七〇。

(29) 《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30) 《册府元龟》卷九七五。

(31) 《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32) 《册府元龟》卷九七五。

(33) 《唐会要·葛逻禄国》。

(34) 《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35) 《唐会要》卷七三。

(36) 《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37) 王国维:《观堂集林补遗·西域杂记》。

(38) 《回鹘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载罗振玉校补:《和林金石录》。

(39) 《旧唐书》卷一九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