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企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年,武鸣县国营工业产值上升到726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93.3%。随后经过企业整顿,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先后撤并了煤矿、粘土矿、冶炼厂、农药厂等生产经营效益差的企业。从1981年起,武鸣县开始在工业企业中推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为发挥地方资源优势,1982年新建东江糖厂,并加速对卷烟厂、香山糖厂、县水泥厂、氮肥厂等国营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完善经济责任制,加速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次年,全县仅国营工业产值也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11亿元。此后,武鸣县进一步加强对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深化企业改革,企业活力增强,产品、产量、产值、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
武鸣县水泥厂作为转换经营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之一,2010年企业呈现新景象(武鸣区史志办公室供图)
1984年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扩权十条”和自治区搞活工业经济“二十条”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武鸣县关于搞活工业经济的暂行措施》,实行简政放权,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层层抓好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对现有工业的技术更新改造,进一步落实和巩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分别实行全额计件工资制,目标利润承包、超收另给奖励性退还等措施,积极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劳动用工、工资分配、人事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整顿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广西全区,乃至全国同期的平均发展水平。次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542家,其中全民工业企业58家,集体工业企业61家,其他工业企业14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896万元(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81年增长51.6%。县属工业完成总产值5231万元,占35.1%。1987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和完善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逐步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旧经营体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同年,全县国营工业产值2.0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3.4%。
1988年,全县工商税收首次突破1亿元。199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7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2%;全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为广西3个财政收入亿元县之一。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武鸣县狠抓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为重振国企雄风,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方案和自治区企业改革与整顿实施方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和整顿步伐,采取股份合作制、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借助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有效机制,加快资产重组,盘活存量。(www.xing528.com)
1990年,国营工业企业63家,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1.40亿万元,总产值3亿元,比1985年增长1.3倍多,占全部工业产值91.2%;实现利润1365万元,利税总额16221万元(含驻境内的自治区、南宁地区属企业)。
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武鸣突出抓好卷烟、制糖、罐头、淀粉、水泥、化肥、造纸七个重点产品,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的一件大事来抓,在香山糖厂、县水泥厂作为转换经营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企业成功的基础上,全面铺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尝试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制。1997年9月,武鸣县印业有限公司、武鸣县鸿发车业有限公司、武鸣县糖业烟酒有限公司、武鸣商场有限公司成立,分别取代原有的国营武鸣县印刷厂、县汽车修理厂、县糖业烟酒公司、武鸣商场,标志着全县小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包括职工身份置换形式改制后,武鸣摸索出一条工业企业改制的路子,为国企全面改革、走出困境奠定基础。1991年至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8%,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52%提高至1995年的64.62%。武鸣卷烟厂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199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62亿元,位居广西财政收入超2亿元的8个县(市)之首。2000年7月,武鸣卷烟厂和南宁卷烟厂合并。
2004年的香山糖厂外景(武鸣区史志办公室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