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灵马、宁武公社部分山区生产队自发实行包产到户,首开县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河。4月,仙湖、两江乡被列为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次月,武鸣县贯彻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超任务多交售粮食奖售、奖励工业品的实施细则(试行草案)》。同年,完成双超贸易粮交售入库1.58万吨。随后,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1983年,武鸣粮食总产达2.52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到1983年底,全县已有2940个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总队数的99.7%。承包方式主要把集体所有的耕地,按人口或基本口粮平分到户,农户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不能买卖。
1984年,武鸣县按市场经济调整生产结构,粮食播种面积达104.5万亩。这一年,全县颁发土地使用证,使用权15年不变。部分果园、鱼塘由农户承包。耕牛由民主评价,按耕地面积搭配,分给农户,一般为两三户分得1头,归私人所有。财产作价投标承包或卖给农户,银行贷款债务按田亩分到农户偿还。征购任务,按承包土地数量分摊负担,实行“上交国家,提留集体,剩下全是自己的”分配办法。整体而言,实行的是一种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土地“两权”分离为前提,以双层经营结构为基本特点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即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模式,且统分结合以分为主。在此基础上,武鸣农业发展先后历经“农业先进”到“农业强县”两次飞跃。1985年春,武鸣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88年被列入广西糖料蔗开发重点县,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04亿元之后,相继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秸秆养牛及水牛奶开发项目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先进县、列为国家“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县等。1990年武鸣县粮食总产量达2.6亿公斤,比1972年增长31%,获国务院表彰。
1997年武鸣县人民政府监制的《武鸣县农村土地延期承包经营证》(邓敏杰 摄)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武鸣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步伐,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了延续多年的“大锅饭”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自主权,村民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同时,秉承以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理念,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全县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对农作物的布局进行调整,使粮食面积与经济作物面积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协调发展。1991—1998年,县委、县政府更是把农业经济放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搞科技兴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吨粮田、万元田、吨糖田“三田”建设效果显著,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卓有成效。1992年,武鸣县农村经济实力已位居广西前四名,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7%,实现武鸣县农业经济发展一大转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县粮食价格和经营放开。1996年3月,武鸣县开始引进水稻抛秧栽培技术,连年推广。同年,武鸣县被列为国家“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县。2000年12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第三完成单位参与实施的“广西玉米地膜覆盖配套增产技术”获200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开展“水稻塑盘抛秧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全年水稻抛秧推广面积占水稻总面积95%。同年,县委、县政府确立“农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培育名优品牌,推动产业化经营。建立10个万亩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水稻高产示范区、2个万亩连片的玉米高产示范区。还被自治区财政厅列为粮食自给工程第三期投资项目建设县,项目建设期年均粮食总产量31.53万吨,比建设前两年平均增产3640吨,增长1.16%;粮食单产稳定提高,每公顷粮食产量从建设前平均4.94吨提高到建设后的4.99吨。
199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农业强县”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培植农业支柱产业,培育名优品牌,推动产业化经营;至2000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日益增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03亿元,农业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3月,绿都伊岭现代农业试验园作为广西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之一立项建设,项目规划面积200公顷,总投资2200万元,以发展花卉和无公害农业生产为主,标志着武鸣县的现代农业拉开了一个新的序幕,开始引领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65∶35调整为58∶42,养殖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31.3%提高到42.3%,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由90%提高到95%,养殖优质品种覆盖率由86%提高到89%。(www.xing528.com)
武鸣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年的不断调整,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现代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并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打造园区经济。2004年6月11日,武鸣县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与储备粮订单收购挂钩。2005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植发展了冬种马铃薯、无公害蔬菜、速生丰产林、公司化养鸡等新兴优势产业,水产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农作物优良品种、养殖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超过95%和90%;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0家;推广普及了水稻免耕抛秧、精准施肥、无公害种养、小区养殖等农业综合技术和先进种养模式,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至2011年,全县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传统农业产业得到巩固提升,超级稻推广种植面积增加,糖料蔗生产规模扩大,“优果工程”升级巩固。与此同时,新兴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迅猛,通过实施“双三十亿”工程,不断扩大提高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大力发展秋冬种新品、无公害蔬菜、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吨粮万元田”“万元地”等一批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先后建成,“一鸣红”等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扶优扶强、培育龙头”的原则,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普乐福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突显,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不断增强。“农业强县”做强县域经济,2001—2011年,武鸣连续11年跻身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
2010年,武鸣县加大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南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南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对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业主进行的一次性补贴工作。
2011年,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工作,指导镇级做好合同鉴证工作,建立13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具体承担提供流转信息,开展政策关键咨询、指导流转合同签订,对流转合同进行鉴证,将流转合同归档管理。在土地流转面积比较多的村建立村级流转服务站,全县共有31个村级流转服务站,具体负责各村土地流转中农户与经营业主的沟通和农户经营权的确认等工作。
2012年,全县农村农户承包地流转总面积1.19万公顷,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19.3%,涉及农户3.83万户,占总农户22.6%。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出租、转包、入股、转让等,流转开发用途主要是种植香蕉、甘蔗、花卉和养殖等。其中出租面积9.93万公顷,占总流转面积83.6%,涉及农户2.53万户;转包面积14.87万公顷,占总流转面积12.5%,涉及农户1.05万户;入股面积240公顷,占总流转面积2%,涉及农户328户;转让面积32.67公顷,占总流转面积0.27%;其他方式面积186.67公顷,占总流转面积1.50%。年内,100亩以上连片规模经营流转面积48户、29.67万公顷,分布在双桥、太平、仙湖、宁武、城厢、锣圩、罗波等镇,流转价格最低每亩600元,最高每亩1500元。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8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54.04亿元,林业产值4.67亿元,牧业产值35.41亿元,渔业产值3.6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81元,比上年增加932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