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鸣区教育发展:高中办学政策与改革措施

武鸣区教育发展:高中办学政策与改革措施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武鸣县将1958年增招的8个高中班合并到武鸣高中。原保送到南宁大学的4个班学生,愿意参加高考的允许参加高考,高考不录取的可以回武鸣高中继续读高三。不参加高考的,可以直接回武鸣高中就读。武鸣中学、红岭农校停办,全县所有农业中学解散。全县小学改为五年制,中学改为初、高中均为二年的二二制。在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各公社开始筹办高中;取消中心小学名称。

武鸣区教育发展:高中办学政策与改革措施

1949年,武鸣县有中学5所,在校生初中1114人、高中120人;小学校620所(含教学点),在校生21000人。

20世纪50年代起,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各级学校,入学人数增多。同时取消之前的公民、党义等课程,增设政治科,规定生产劳动与社会活动应有计划地配合正课学习,学校招生面向工农子弟。并规定,中学由地区领导;高小由县及区政府领导,主要由区负责;初小由区政府与乡辅导员领导,主要由乡辅导员负责;村设校主任1人,村分校受校主任领导。1953年,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2167人、47055人,是1950年的1.62倍、2.1倍。

1958年9月,“大跃进”对教育最大的冒进冲击是创办武鸣工农大学,各公社也先后大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红专大学、钢铁学院、农业大学等。1959年8月,这些大学相继撤销。

1961年,武鸣县将1958年增招的8个高中班合并到武鸣高中。原保送到南宁大学的4个班学生,愿意参加高考的允许参加高考,高考不录取的可以回武鸣高中继续读高三。不参加高考的,可以直接回武鸣高中就读。

20世纪70年代,各公社大队都办起幼儿园(武鸣区史志办公室供图)(www.xing528.com)

1964年10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与两种教育制度问题的报告》和自治区党委批转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关于试办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逐步推行工读教育制度的报告》,各公社、大队陆续创办小学耕读班和农业中学。同年12月,在红岭成立县农业技术耕读学校,招生2个班96人。到1966年春,全县民办农业中学发展到29所,在校学生2489人,占在校中学生总数的46.5%。

1968年,县革委会组织工人宣传队进驻县级中学,公社革委会组织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小学管理学校。各校相继成立革委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取消校长制。1969年2月中旬,实行公社办小学附设初中班309个班,招生14772人;大队办初中,春节后陆续开学上课;小学也多招153个班,学生5143人。同年9月,县办的锣圩初中、府城初中、罗波初中改为普通高中,原双桥机电学校更名为双桥高中,同时招收高中班。武鸣中学、红岭农校停办,全县所有农业中学解散。全县小学改为五年制,中学改为初、高中均为二年的二二制。在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各公社开始筹办高中;取消中心小学名称。与此同时,废除中学招生文化考试制度,实行推荐入学,秩序亦极不正常,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冬天,武鸣县与全国同步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取消推荐入学办法。1978年7月,将武鸣高中、双桥初中、城厢镇小学定为县重点学校;县内各中、小学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