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老区武鸣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首次突破1吨

革命老区武鸣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首次突破1吨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以粮食生产为主线的农业生产,在水稻和玉米种植推行“一造”改“两造”,并不断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推广良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成果以后,产量成倍提高。1961年以后恢复自留地和家庭副业,1964年粮食产量恢复到12390.5万公斤。同年,武鸣县双季稻试验田亩产量首次突破1吨的农科组有16个;试验田播种面积46.47公顷,平均公顷产量为15.57吨。

革命老区武鸣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首次突破1吨

武鸣县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农业迅速发展。特别以粮食生产为主线的农业生产,在水稻和玉米种植推行“一造”改“两造”,并不断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推广良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成果以后,产量成倍提高。但是,由于执行政策及经营的失误,农业生产发展道路曲折,几经起伏。1953年,水田开始推广双季稻,旱地推行“一熟”变“两熟”。粮食种植面积从1950年的92.87万亩增加到1957年的123.4万亩,产量从6017万公斤增加到9613.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58.3%;农业总产值4950万元,比1949年增长63%。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生产上“瞎指挥”,财物、产品“刮共产风”,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产量比1957年减少25.2万亩和2173.5万公斤。1961年以后恢复自留地和家庭副业,1964年粮食产量恢复到12390.5万公斤。(www.xing528.com)

1965年至1978年,全面大面积地推广矮秆良种,冬种绿肥,开展“农业学大寨”和“一组三田”(农科组、高产田、种子田和试验田)活动。在此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排除干扰,坚守生产岗位,种植面积及产量仍稳步上升。1970年,全县人均产粮411.5公斤。1974年7月,武鸣县首次试种水稻杂交品种成功。1975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县革委会召开“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议,讨论如何把武鸣建成大寨式县等问题。同年,武鸣县双季稻试验田亩产量首次突破1吨的农科组有16个;试验田播种面积46.47公顷,平均公顷产量为15.57吨。1978年,粮食种植面积10.51万公顷,总产量达2.22亿公斤,比1965年接近翻一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