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所面临的历史危机,尤以陕北军民起义和辽东女真叛乱最为严重。二者虽然一内一外,但共同特征是都处于长城边疆。陕北军民起义发生在榆林长城的内侧,而女真叛乱发生在辽东长城的外侧。明朝灭亡于长城边疆人群内外夹击的历史,进一步印证了“明长城时代”的历史特征。
金朝灭亡之后,女真后裔仍流徙于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明朝依照女真各部与自己关系的亲密程度,将之划为三大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虽然三大部族都大体与明朝结成了羁縻或宗藩关系,但其中尤以辽河流域的建州女真距离明朝最近,与明朝关系最为稳定,经济往来最为频繁。建州女真居于辽东长城外缘,负责为明朝“看边”,一方面抵御北方其他女真部落南侵,另一方面阻止汉人越界逃逸。由于与明朝关系十分密切,建州女真与明朝长期开展朝贡贸易,同时不断招徕汉人“板升”耕种土地,逐渐发展起来。(www.xing528.com)
万历前期,虽然女真开始崛起,但这一时期,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余年内多次取得对蒙古和女真战争的胜利,“先后奏大捷者十”[6],明朝东北边境相对安定。但朝鲜之役改变了这一局面。为了援朝抗日,明朝征调了当时最为精锐的军队,其中自然包括当时作战最为勇猛、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辽东军队。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充任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率领辽东最为精锐的骑兵进入朝鲜。明军最初取得平壤大捷,但此后由于轻敌,在碧蹄馆遭遇失利。根据日方的记载,在此次战役中,明军损失了一万多人,[7]不管这一数字是否属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氏家族长期培养的最为敢战的家丁卫队,几乎战死殆尽。经此一役,辽东军队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对于东北地区的控制大为减弱,这便给努尔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历史空间。万历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作为号召,重新恢复“金”的国号,掀起了反明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