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他们中为首的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讲学于东林书院,从而被称为“东林党”。东林党的起源,与“争国本”直接相关。[3]而其他官员群体逐渐以地域相结合,形成了众多党派,不仅攻击东林党,而且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万历后期由此形成纷乱的“党争”局面。
面对神宗的怠政、政局的混乱,晚明一些颇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开始结合起来。由于他们中为首的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讲学于东林书院,从而被称为“东林党”。东林党并非都是在野的士大夫,还包括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左都御史温纯、吏部考功司郎中赵南星、漕运总督李三才等官员。
东林党的起源,与“争国本”直接相关。作为东林党的发起人,顾宪成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时,推荐在“争国本”中反对神宗的官员入阁,因此被神宗革去官职,转而在东林书院讲学,东林党逐渐形成。在野讲学的东林党人,作为当时官场的失意者,主张振兴程朱理学,标榜气节,激浊扬清,讽议时政,“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1],与在朝的东林党人彼此响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2]“东林所至,倾动一时,能使南北交攻,角胜党附。”[3](www.xing528.com)
而其他官员群体逐渐以地域相结合,形成了众多党派,不仅攻击东林党,而且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万历后期由此形成纷乱的“党争”局面。当时官员如果不加入某一派别,甚至无法生存。“一人稍异议,辄群起逐之,大僚非其党不得安于其位。”[4]万历后期的“党争”,主要发生在天下官员进京考核的“京察”时期,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四次京察中,都发生了东林党与反对派之间,趁机罢免对方派别官员的政治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