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非常偶然地临幸了慈宁宫一名王姓宫女,王氏生下了神宗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但最初神宗碍于身份,羞于承认此事。而当负责内起居注的宦官拿出当时的记录时,神宗无言以对,但心中仍然不愿意承认此事。神宗之所以有此态度,一方面认为和母亲的宫女生子不光彩,另一方面是他十分宠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
万历十四年(1586),郑贵妃生下皇三子,被册立为贵妃。与之相比,王氏虽然生皇长子四年,却一直是恭妃。文官集团察觉到神宗有废长立幼的心思,认为这不符合宗法制度,于是开始上疏,请求册立太子。由于太子作为储君,关系国之根本,因此明人将这一事件称作“争国本”。
对于文官群体的主张,神宗不断寻找借口,一再拖延,面对文官集团的集体进谏,甚至责以廷杖。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政治舆论的压力之下,神宗发明出了“三王并封”的迂回之计,计划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选择其中的贤者为太子。这一做法仍然违反了宗法制度,再次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此间,两位阁臣申时行、王锡爵由于依违其间,遭到文官集团的弹劾,先后离朝。(www.xing528.com)
“争国本”事件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这时朱常洛已经19岁。李太后开始干预此事,责问神宗为什么还不立太子。神宗回答:“他是宫女的儿子。”李太后大怒,说:“你也是宫女的儿子。”神宗十分惶恐,趴在地上不敢起来。[13]朱常洛因此被立为太子,朱常洵被册立为福王。但后者被册立为王之后,迟迟未之国,这对朱常洛的储君之位仍有威胁。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福王之国,朱常洛的地位才最终稳固下来。而光宗的生母王氏,长期被锁闭于景阳宫之中,不得与朱常洛相见,悲惨的境遇和对儿子的思念,使她哭瞎了双眼。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氏去世之前,朱常洛才获得见她最后一面的机会。
神宗之所以一直想立朱常洵为太子,是因为和郑贵妃感情深厚。与一般的妃嫔不同,郑贵妃能够像民间夫妇一样,较为平等地与神宗相处,聆听他的倾诉,因此深受神宗宠爱。神宗在心中认为立太子是自己的家事,而文官集团认为立太子是国事,故而强烈反对神宗,使神宗产生逆反心理。神宗在“争国本”的过程中与文官集团长期采取冷战对策,在28年的时间里不上朝,经常不批复奏疏,对于缺官也经常不下令递补。万历初年一度复兴的政治局面,再次陷入废怠。不仅如此,由于在“争国本”过程之中,文官群体立场并不一致,从而导致其内部的分裂,后来被称为“东林党”的政治集团,也多有参加“争国本”者,与站在神宗、郑贵妃一边的文官群体俨然形成一种政治对立,双方之间的矛盾长期延续下来,酿成了晚明党争的政治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